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

bookmark

第五百一十六章分析

《明天曆》這玩意兒,臣與族兄,義兄,妹夫,圖書校檢員沈括,還有倆天方過來的老外天文學家都聊過,因爲沒有考慮歲差,到如今的確有些不準。

不過推算月食這種基本操作,對司天監來說應該不存在不準的問題。

大傢伙這才反應過來,我靠蘇探花和他說到的這幫子,大概就是如今大宋最頂級的天文學者了,陛下,要不這事情,交給蘇油來辦?

蘇油翻着白眼表示更造新曆不是什麼大問題,查明地震當夜是否有月食也不是問題,不過這些問題,現在都不是重點。

大傢伙這才反應過來,自以爲是地認爲蘇探花當真是爲了國家操碎了心,對對對,新曆不是如今的重點,如今的重點應該是——陛下,該求直言,求缺失了!

蘇油都快哭了,都怪我沒說清楚,可我哪裡是這個意思?!

然而大家卻熱烈地響應蘇油的“號召”,紛紛開始上言。

呂公著開口,陛下,以往人君遇到這樣的情形,一般情況下,恐懼憂思,都會獲得後福;簡慢誣委,就會帶來禍患。上以至誠待臣下,則臣下就會思盡誠以應之。上下盡誠,而變異不消者,未之有也。

所以陛下應該去偏聽獨任之弊,不主先入之語,不爲邪說所亂。

“顏淵問孔子如何爲邦,孔子以遠佞人爲戒。”

“因爲佞人唯恐不合於君,所以輕易得親近;正人唯恐不合其義,所以容易被疏遠。所以君王只有秉持公正,纔能有效治理國家。”

新任知諫院錢公輔說道:“我說點實際的吧,祠部每遇歲飢河決,都要靠售賣度牒以佐一時之急。所以度牒這東西很值錢很重要,我懇請陛下從今天開始,皇帝皇后太后太皇太后過生日,恩賜度牒紫衣的時候減半,稍去剃度之冗。”

司馬光說道:“人不易知,天下三百餘州,想要精挑細選,的確很難,陛下要先精擇十八路監司,然後監司擇知州,知州擇知縣,得人多矣。全國官員擇選得當,自然國泰民安。”

趙頊想起一個問題,橫打一茬:“那要是諫官難得人,又該怎麼弄?”

司馬光說道:“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爲先:第一不愛富貴,第二重惜名節,第三曉知治體。”

“不過同時具備這三樣素質的,也很難得。以臣看來,鹽鐵副使呂誨、侍御史吳景,還有……”

說完看了蘇油一眼:“判將作監蘇油,此三人似堪其選。”

趙頊心底下默默搖頭,前倆倒罷了,蘇油還是先給朕掙錢比較好,可惜朕的神機營,一場地震,一次洪水,又沒了……

這纔想起河北災情:“還是先說救災吧。”

文彥博說道:“河朔地大震,當命沿邊安撫司及雄州刺史,察候遼人動息上報。並賜壓死者緡錢。”

曾公亮說道:“河北人丁損失巨大,請減河北囚罪一等。”

司馬光說道:“饑饉之歲,金帛無所用,惟食不可一日無耳,宜多漕江、淮之谷以濟之。”

蘇油趕緊擺手:“金帛亦當用,看如何用而已。江淮之谷,僅靠官漕未必足河北之用。請陛下效陝西鹽法,以胄案將作最近生產的銅器誘商賈糶糧谷入河北,憑官引於京中領取銅器,他們必然踊躍。”

王安石道:“明潤所言有理,除了誘之以利,還可以誘之以名,乞降空名誥敕七十道付河北安撫司,募民入粟。”

曾公亮說道:“河朔災傷,國用不足,之前大家商議,乞今歲親郊,兩府不賜金帛。”

蘇油心中咯噔一下,糟糕,又要開吵了。

郊祀之禮時賞賜過濫,耗去了政府大量財產,這的確也是北宋財政的一個問題。

政府財政支出過多,冗兵、冗官、冗費等是造成國家財政緊張的直接原因。

果然就聽司馬光說道:“救災節用,本就應當從貴近之人開始,兩府辭賜,陛下應該同意。”

王安石卻表示反對:“昔常袞辭堂饌,時議以爲袞自知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而且現在看來,國用不足,並非當今之急務。”

常袞是唐代宰相,堂饌就是政事堂配發的工作餐。當年常袞帶頭不吃工作餐,表示替國家節省費用。時人譏笑他要是自知無能,那就當老老實實推辭宰相職務纔是,推辭工作餐算什麼?

司馬光說道:“常袞辭祿雖然不算什麼,但是也比那些持祿固位的人賢明。再說國用不足正是當今急務,安石這話,說的不對。”

王安石說道:“所以不足者,那是因爲未得善理財之人。”

司馬光反駁:“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窮爲盜,非國之福。”

王安石說道:“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司馬光冷笑道:“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

“所謂不加賦而國用足,說白了,不過是設法陰奪民利,其害更甚於加賦。別以爲我不知道這是桑弘羊欺騙漢武帝所說的話,史遷書之,是爲了凸顯其不明,後人豈能效仿?”

兩人爭論不休,眼看朝堂上又得吵起來。

蘇油出列:“陛下,臣有言。”

一般派往蜀中的官員回京後,背上都會貼上個“懂經濟”的標籤,何況這娃是蜀中土生土長起來的,四通商號,聽說與之淵源頗深。

九歲就跟着老計司張方平,十歲跟着趙抃一路探索“蜀中模式”,入仕以來,政績中軍事民生佔了三分之一,經濟怕是佔了三分之二,要說如今朝堂之上誰對於經濟之道最有發言權,怕是非蘇油莫屬。

趙頊於是點頭:“對了,蘇油舉措胄案匠作,官民稱便,那你說說,兩位學士之言,到底誰有道理?”

蘇油拱手道:“陛下,漢唐之時,民力丁口,主要在務農,量丁授田,國家計畝按丁,增一丁則多一丁稅,增一畝則得一田賦,國用所賴,大抵如是。故而司馬公說桑弘羊之言,乃欺騙漢武帝,這話大體是沒有錯的。”

衆人都是暗自點頭。

接下來蘇油話鋒一轉:“然而這已是千年之前的情況,於今是否還是如此呢?”

“胄案清點歷年經濟統計,兩漢之時,工商於國家歲入的比例,不過二三;有唐一代最好的年歲,不過三四;而我大宋立國百年至今,將鹽,沽,茶,冶,市易,計司和皇室管轄的左右庫,內藏,封樁,以及地方公使納入歲入合計,工商之入,已佔十之六七!”

“故而司馬學士之言,於兩漢是爲真理,到今天,卻值得商榷了。”

“爲什麼呢?因爲農時是固定的,而工商產出,則是不固定的。”

“北方種麥一季,南方種稻兩季,就稻麥而言,地不可增,則農賦不可增。”

“工商則不然,如果將工坊比喻成土地,金融流通比喻爲水渠,產品比喻爲稻麥,則其產出,完全依賴與生產與銷售效率。”

“就以蜀中產鹽來說,十五年前,蜀鹽開始枯竭,這就好比農業遭遇旱情,然而自深井打出,工藝改良,大船造好之後,如今蜀中,鹽產量比十五年前,所增不下十倍!”

“即便這樣,市場遠沒有飽和,鹽價至今未降,爲什麼呢?因爲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別處。”

“或者用於庫藏,作爲鹽鈔寶鈔的對等質押品;或者作爲原料,用於生產其餘物資。不管如何,司馬學士所言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之論,適用於千年之前,卻不是如今的現狀。”

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戲精聚會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一百一十四章 商議第四百九十一章 皇宋銀行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蒸汽機車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五十九章 河幫雛形第三百七十五章 董氈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五百七十七章 經略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小侯爺第六百六十一章 蘇油是好同志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河北第三百三十六章 朝會第七百四十七章 昌國縣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猜測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壺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八百零四章 老朋友見面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正間反間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二十五章 紙第三百一十四章 嘉獎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別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一千零四十章 字說第七百五十八章 兩浙風味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與皇后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翁翁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歐陽發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捧殺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 大亂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定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處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韓琦墓第一百七十九章 雄辯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說辭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敢成大事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一千零二十章 標準化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大勝第六百章 吳逵第三百八十六章 嵬名浪遇第九百二十一章 趙頊的家事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救災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洪井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七百二十六章 平家人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九十六章 衝壓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八百三十一章 拐點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五百八十八章 大餅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三百五十六章 蘇容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建言第三百八十八章 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