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

bookmark

第五百三十三章看圖說話

和遼人打了一場交道,解決了雄州危機後,蘇油給司馬光報告了情況,便繼續帶領着探測組行動了。

這個河情考察又進行了一個多月,派往河北各地的理工小組重新在瀛洲彙集。

接下來就是繁雜而艱難的統計計算工作。

不過這事情交給了沈括和陳昭明,沈括還要繪製出整個河北黃泛區的精細等高地圖。

而司馬光和蘇油,在整理地方水文史料的同時,司馬光還要督促河北冬麥趕種,蘇油則要督促推廣以工代賑方案。

到十一月底,諸多工作算是見了成效,整個河北,受災十餘個州,所賴調運及時,司馬光和蘇油督促得力,沒有造成大患。

不過要恢復舊狀,需要等到翻年六月麥熟之後。

而且黃河新決改道,以往的治河工程幾乎全部作廢,新工程刻不容緩。

趙頊已經不能等了,讓司馬光,蘇油立即返還京師。

於是兩人只好帶領工程隊伍從水路返回,在船上繼續工作。

一路風塵僕僕,回到京城,已經過了二年大朝會之期。

但是重臣返京,還攜帶着河北民情,政情,河情,軍情,趙頊下旨,奏景陽鍾,羣臣入朝,再起大議。

司馬光和蘇油,在朝中的力量合起來,對如今朝堂格局已是瞭如指掌。

蘇油甚至對趙頊有一種懷疑,將司馬光派出去巡河,是不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好準備王安石上位。

畢竟兩人都是翰林學士,每每議論相左,要提一個,那就必須壓一個。

是的,出去僅僅數月,王安石對趙頊的影響力便已經大增,最關鍵的是除了富弼,韓琦等幾個老臣,所有人都對王安石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甚至富弼還親自以長者的身份勸蘇油要和王安石配合,這是雖然有疑慮,但是還抱着僥倖。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蘇油也就只有悶不作聲,先保全自己再說。

大朝會上,司馬光奉上厚達三十卷的《河情諮要》:“陛下,這是臣與蘇油數月來的考察,另外還有沈括,陳昭明所制的《北流圖經》。經我們考察,如今東流故道已然淤塞,二股河容積不足疏導洪水,因此回河之議,再不可行。”

此論一出,朝中頓時大驚。

回河的堅定支持者宋昌言這段時日正在遊說王安石,且王安石也已經原則同意,還準備將此作爲自己就任參知政事的第一樁實務,抓出成績。

現在司馬光說回河之議已不可行,就是徹底推翻他一直的堅持。

於是出列:“屯田都監內侍程昉,前與臣議,持回河之說,如今上奏,從司馬學士和蘇油之議,是前後不一,邀媚權貴,乞陛下斥之。”

蘇油差點氣了個倒仰,老子才三品,“寧登瀛,不爲監”,是朝官裡最苦逼的判將作監,怎麼就成權貴了?

出列道:“程昉前持回河之議,是因爲手裡數據不準確,思慮不精細所致,陛下,臣請讓沈括展開地圖,便於一一解答羣臣疑惑如何?”

趙頊其實心中也是希望回河的,大河改道,怎麼看都是君王失德,令其重回故道,算是有個交代。

如今考察一番回來,竟然是這麼個結果,心中不免大是失望,也想知道究竟,於是說道:“准奏。”

巨大的地圖展開,羣臣這才發現,這張地圖的價值,不是以往那種粗略地圖那樣簡單。

圖上用淺藍色標註出河道,海域,四種顏色標註出各州府地域,從海岸線起,一圈圈的等高線,可以看出山川走勢,地理高下。

各處地名標註得十分周密,此外還有各種符號。

地圖左下角,有符號圖例說明,地圖外圍,還有黑白交隔的比例尺,還有縱橫的經緯線。

蘇油說道:“因爲時間倉促,地圖工作做得不細,尚顯粗糙,不過已經能看出個大概了。”

羣臣差點被雷得倒仰,這還叫粗糙,那以前的虞部官員都別活了。

蘇油從地圖下方的卷軸中抽出一根長長的尖頭木棍,羣臣腦門又是一陣黑線,都說蘇明潤精細,如今算是領教了。

蘇油指着地圖說道:“陛下,宰執,各位臣僚請看,地圖上這條河道,是商胡決河之後,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寧入於海,是謂北流。”

“而這條河道,是嘉佑八年,河流決於魏之第六埽,形成二股,自魏、恩東至德、滄,入於海,是謂東流。”

“宋昌言之策,乃於二股之西,置上埽,擗水使令其東流。”

“俟東流漸深,北流淤淺之後,即塞北流,將御河、胡盧河,從黃河中分離出來,下紓恩、冀、深、瀛以西之患,如此即可恢復黃河故道,使御河漕運重回舊觀。宋副監,是這樣的吧?”

宋昌言正看着地圖沉思,聞言才恍然擡頭:“對,是的,蘇案判,從圖上來看,此議並非不可行啊。”

胄案還要負責河渠事務,宋昌言對蘇油,便以這個職務相稱。

蘇油說道:“這個方案看起來是不錯,但是經過仔細測量之後,我們發現,有巨大的風險。”

“大家看此處,這種線條,我們稱爲等高線,以海平面爲基,每五米高度,連成一線。”

“地點距離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們稱爲‘海拔’,這裡,是二股河入口,魏州第六埽的海拔,這裡,是魏州北部,商胡口的海拔。”

“兩者相較,二股河入口處,比商胡口高出了三米,啊,就是差不多一丈。”

“別小看這一丈,如果決口四十步,大家想想會是多大的水量?何況要讓其成爲闊達兩百步的河道?”

“經過我們計算,二股河河道,最多能容納黃河四成水量,如果按照宋副監的方案,需將二股河現有河道沖刷下去三米的深度,方與商胡口相當!”

宋昌言說道:“束水衝沙,古已有之,如今汴渠維護,四百里皆用此法。衝下去三米,啊一丈,又有何難?”

蘇油說道:“舊沙未盡,新沙又來,如今黃河中下游含沙量,已達百分之四十四!”

此語一出,朝中又是一片譁然,這數據太可怕了。

蘇油讓侍從取來三支玻璃管:“大家也不用太過驚惶,請看,這第一支,是從汴京採集的水樣;第二支,是商胡口採集的;地三支,是海口採集的。”

“其實百分之四十四的泥沙,並非都不能被衝入大海,其中差不多一半的細沙是可以入海的,剩下的粗砂,纔是導致黃河淤塞的罪魁禍首。”

就聽大殿中鬆了一口氣的聲音響起,畢竟黃河就在汴京邊上,也不是沒有決口過,要是百分之四十四的泥沙全淤積下來,那還得了。

蘇油繼續說道:“泥沙淤積的程度,還與水流緩急有關,而水流緩急,又與落差有關。”

“商胡口和二股河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因此河道越長,流經的坡度就越緩,相同深度和寬度下,水流速度就越慢,這個道理大家都應該明白是吧?”

朝臣都是進士出身的聰明人,這個道理還是容易相同的。

蘇油說道:“從地圖上看,也是如此,黃河此次決口改道,就是選擇了一條更容易走的通道,改道後的河道,比原有河道短了百里。”

宋昌言說道:“但是這些還是可以通過束水衝沙解決,通過二股河逼窄河道,一樣可以加快流速,避免淤塞。”

蘇油笑道:“宋副監是鑽入牛角尖了,既然舊道可逼,那新道,不是一樣可逼?”

說完一指地圖:“這裡,從樂壽到清州,有一條筆直的水道,在此處按宋副監所說之法,還可以縮短河道數十里,減少這一段泥沙淤積的可能。”

宋昌言頓時語塞。

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四百七十七章 小妹的男朋友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一百五十三章 馬屁炸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二百二十九章 論計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河北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豐年第九百一十四章 甕城戰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冗官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一千六百零一十章 新版寶鈔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三十六章 仲先公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二百六十九章 勳戚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報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盡興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一千零六章 刨筆刀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第七百三十六章 視察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八百二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新眉山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賀禮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五百三十一章 打嘴仗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建言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四百八十四章 諒祚之死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六百八十七章 通天貼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失蹤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 誰是大爺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鞏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新詩第四十七章 基建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四章 蘇八娘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守住了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儀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鋒第三百零九章 計謀被識破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不行特支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難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做局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