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

bookmark

第五百九十四章溫飽線

送高麗使節這趟差事,屬於截胡,去年宋朝商人黃慎,奉登州發運使羅拯之命,和高麗搭上了線。

然後唐四郎的運寶船突然出現在白龍江口,黃慎就立刻被高麗人無情地拋棄了。

如今的高麗民部侍郎金悌,就在張散船上。

大宋,高麗,日本,交趾,其實服裝都有相似之處,張散看金悌,也不是那麼不習慣。

金悌也不知道面前這年輕人,就是聲威赫赫的海上霸主。

張散在他面前的身份,就是在杭州關係深厚,因此被唐四郎選中的縱帆船書記幫辦。

唯一的文人。

金悌看到張散,過來問道:“郎君,這趟行程,我,我怎麼有些看不明白?爲什麼這麼多天過去了,都沒有看到過海岸?”

張散笑道:“貴使放心,就在今日。等你看到海水顏色變淺,海鳥追隨,差不多就到杭州了。”

金悌大驚:“郎君莫要開玩笑!按照行程,今當尚在海州附近。如何就到得錢塘?!”

張散說道:“貴使還是趕緊準備自己的事情吧,大先生通判杭州後,市舶司規矩很大:使節到達,必須有國主頒賜的節杖,文書,方得發放關防,而且只能走水路,不許行陸路進京。眼看桃花水就要來了,我怎麼都得在大江發水前將你送到不是?”

金悌不由得感慨讚歎:“要是真的,這簡直就是在御風飛行啊。”

張散說道:“大先生說了,即便是使臣,也要守大宋的規矩。雕版,銅錢,一概不得運出大宋。”

“不過少爺說高麗是小中華,在官家面前爲你們力爭,聖人經典和佛經是不礙的,其餘絲綢瓷器等商品也是不礙的。還有,大理銅器,那是轉口貿易,你們願意買,完全可以。”

“求到聖旨後,大先生才鬆了口,不過所有書籍,只允許於市舶司昭文局購買,其餘一概列爲私禁,所有船隻,離港時都要嚴查,貴使可要小心些。”

“還有,這船甲板上,使節可以自由活動,甲板下就不能去了,每日有人送飯菜到你船尾艙室,茶和猴兒桃蜜餞記得一定要吃,否則要得海病。”

茶葉,豆芽,果醬,壞血癥天生就不會發生在中國海船上。

金悌趕緊拱手:“是是,小國使臣,怎敢幹犯天朝法制。不知你說的大先生和少爺是……”

張散這才反應過來:“大先生就是國朝制科三等第二人,蘇軾蘇子瞻……”

金悌又驚又喜,心中噗通噗通的亂跳:“雪泥鴻爪蘇子瞻?”

張散點頭:“正是。少爺則是國朝探花,如今的陝西經略安撫使蘇明潤。名諱我不敢出自我口,但是想必貴使也是知道的。”

金悌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對,郎君與他們同爲蜀人。這次不從登州入宋,可真是撈着了!我,我上岸後能拜見到蘇長史不?”

張散笑道:“只要不是公務,大先生很平易近人的。看來貴使也是飽讀詩書,應該和大先生談得來。”

“教你個乖,你先去杭州拜訪幾位高僧,請他們通融,要見大先生,那就更加易如反掌。”

金悌高興得躬身作揖:“多謝郎君指點,多謝郎君指點。”

張散擡眼望向西南,伸手一指天際一隻海鷗:“看!這就到了!”

熙寧四年二月,高麗使節金悌抵達杭州,見到了自己的偶像蘇軾。

杭州知州陳襄予以接見,然後送他啓程前往汴梁。

壬辰,王安石請發售天下廣惠倉田,爲河北東、西、京東四路常平倉本。

考慮到陝西常平倉依舊充實,移陝西廣惠倉售田收益爲荊湖水利資本,趙頊從之。

之前,因爲河北諸路馬監牧馬空地很多,因此朝廷特意設立屯田司,將良田萬七千頃租給老百姓。

本意是收取租金幫助養馬,結果河北屯田司即便在豐年都不能維繫收支平衡,王安石乾脆請求趙頊罷掉屯田務,化兵爲民。

庚戌,因陝西路和永興軍路已經大行寶鈔,徹底罷廢永興軍買鹽鈔場,以解鹽之利作爲薛向的江南發運本金使用。

辛亥,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說本部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制,蠻部衆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叫做張翹的商賈,也上書說南北江的大利。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準備任察荊湖北路,經制蠻事。

二月的春風,吹遍了陝西大地,用蘇油的話說,朝廷總算是開竅了,那還有啥說的,趕緊抓住機會,咱們分地!

後世有專家學者評論,大宋科舉,考出來的人都是地主階層,是地主階級代言人,因爲經過考證,其中來自佔地百畝以上家庭的士子,佔據了百分之七十強!

考據很仔細,但考慮並不全面充分,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唐代均田制規定,丁男與中男,每人受田一百畝。唐初,唐太宗幸靈口,就是後世陝西臨潼縣境,見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

一丁三十畝地,引來皇帝親自關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標準大大降低了,這與人口滋長,國勢日絀有關,除了蜀中,兩浙,福建,其餘地區一丁大概就在四十畝的水平。

一戶兩丁,基本是大宋最小的家庭單位了,因此將百畝家庭就算地主階層,有點以今論古,偷換概念的意思。

宋代承唐制,不過稅制開始有人進行地方探索改革,總體從以前的二十八稅,漸漸歸結爲大體兩門——田賦和丁銀。

田賦一夫四十畝出米四石,也就是畝輸一斗,從書面上看,實際上是相當低的。

而且就算是這樣的田賦,實際上也收不起來,一般國家只能收上來三分之一。

爲什麼呢?因爲農人其它負擔太重了。

一夫四十畝,一年種得一年之食,蘇油將之稱爲“溫飽線”。

國家負擔沉重的原因,就是溫飽線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來越多的農人,因爲兼併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種生存。

租地利息,青黃不接,遭遇饑荒的時候,高達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對半,立刻將農人從“溫飽線”打壓到“飢餓線”上。

呂惠卿曾和趙頊談及自家的收益:“蘇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貫錢典得一畝,歲收米四五六鬥。然常有拖欠。如兩歲一收,上田得米三鬥,鬥五十錢,不過百五十錢。”

這就是蘇油來到大宋後,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龍裡蘇家兩百畝地公田到現在也沒有增加。

不過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畝放租收百五十錢,那我們搞個幾千上萬畝不就妥了嗎?

呂惠卿的話在皇帝面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迴避了事情的本質。

事情的本質是,宋代土地兩貫一畝,一貫錢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層官員們的高薪,兼併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

蘇油將這個問題歸結爲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就還是用經濟方法來解決。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土地更不值錢,讓兼併土地不掙錢!

種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攜裹回陝西的夏人開墾了出來,他們本來就是河套平原上的農夫,同樣面臨着上層統治集團的殘酷壓榨。

有了先進的測量方式和開墾模式,鎮戎軍,德順軍,渭州北部,出現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蘇油設計的家庭式立體耕作套養農業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副食品種類,以及禽畜產量。

但是無疑的,大大增加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平均人力成本。

這就是精耕細作。

對於小戶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對於大地主們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這是一種巧妙而隱晦的劫富濟貧。

加上各地農業技術的提高,苜蓿的種植,棚養的推廣,養雞養鴨養魚的興起,果樹的種植,各種肥料的使用,以前的僅夠養一丁的四十畝地,如今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陝西北部開發,到現在已經得田五萬傾,結合科學耕作方法,可以解決十二萬戶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

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改制第二步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九百章 縫紉機第一百零三章 鱔魚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正間反間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八百二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七百五十七章 筆名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遺囑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太君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三百六十五章 馬鹿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九百三十六章 遠慮纖圖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九百八十七章 補全證據鏈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第五十章 沙金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四百五十八章 濮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自反而縮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四百四十五章 婚後第九百二十一章 趙頊的家事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七百一十四章 名妓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炮樓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忠直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鬧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改變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三百二十九章 鐵門關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賢妃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點點第七百五十八章 兩浙風味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各有際遇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二百一十一章 託請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完本感言第九百八十七章 補全證據鏈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巧法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十九章 蘇家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得計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 誰是大爺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見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六十二章 豆花飯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一百零七章 扇翅膀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謝罪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