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

bookmark

第七百零三章流民圖

三年之後,鄭俠任職期滿,入京述職,來到王安石的丞相府邸,王安石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

朝廷剛剛實行新法,正是用人之際,王安石當然想要留他在京城幫自己。

當時有個政策,就是參加以新法爲命題的考試,通過之後就能越級升爲京官。王安石想讓鄭俠走這條路。

然而鄭俠拒絕了,反過來勸王安石:“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數事,與邊鄙用兵,在俠心不能無區區也。”

這當然讓王安石不悅。

之後鄭俠不再見王安石,但是仍然數次寫信,告訴他新法的弊端。

不久,鄭俠得到了新的任命,監安上門吏。

這個職務明顯是不公的,王安石應該也只是想挫一下他的銳氣而已,依舊認爲他是個人才,很快便讓王雱去勸告鄭俠,讓他參加那個新法考試。

不果之後,又命門客黎東美諭意,欲闢他爲修三經新義局檢討。

鄭俠回信:“我當初以爲丞相是我的知己,才向丞相求教,發誓要報答丞相的恩德。可是現在丞相屢次來勸我,都是用給我許官的方法。”

“看來我與丞相,並不是一路人。如果丞相真的想成全我,就請想想我的建議,參考一二,爲百姓多做點實事吧。”

蘇油知道這個人很危險,但是就和對蔡京一樣,不能按照自己已知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來推斷他現在的作爲。

比如司馬光,種誼,邵伯溫,無數人的生命軌跡已經因他的到來發生了變化,蘇油不敢說鄭俠就不會。

他印象中,鄭俠是假稱邊關急報,將流民圖混入馬遞,最後直接呈送給趙頊的。

可如今馬遞已經被蘇油改造成了郵局,監安上門已經沒有了收發馬遞的職權,蘇油覺得這事情存在變數。

因此只是私下裡叮囑張麒注意一下鄭俠,並沒有動他。

四月,蘇油請到了張天師,兩人在司天監和精英們一起討論即將到來的雨情,王中正臉色鐵青地到來,命他即刻進宮。

蘇油趕緊與他一起出了司天監,上馬之後,王中正低聲說道:“鄭俠昨夜疏奏,上了一副什麼勞什子的《流民圖》,並《論新法進流民圖疏》,官家反覆觀圖,長吁數四,袖以入內,寢不能寐。”

“今日聖慈宣仁二太后得見,對官家哭訴:‘安石亂天下。’王相公,今次麻煩了。”

蘇油聽見“鄭俠”二字,心中就不由得咯噔一下,趕緊說道:“多謝希烈提醒,鄭俠名義上是我屬下,此事有我的責任。”

王中正嘆了口氣:“明潤少年高位,官家總是倚賴的。人吶,哪能沒點挫折,還有點時間,你想想怎麼奏對吧。”

蘇油默默點頭,與王中正一起於宣德門側門下馬,然後進入宮中。

來到邇英閣,趙頊臉色鐵青坐在那裡,王安石已經先一步到了,還有韓維,正站在趙頊身側。

見到蘇油,趙頊說道:“看看吧,這是鄭俠繪製的《流民圖》,朕不敢相信,皇城之下,尚有這麼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流民。”

王安石想必已經被斥責過了,現在只是痛苦地閉上了眼睛,蘇油上前觀看,只見畫上都是衣不蔽體的人物,身形瘦弱如餓鬼,或攜帶獼猴松鼠,敲鼓打板地賣藝,或揹着破草蓆,挎着編簍舉着破碗流浪,不由得黯然。

後退兩步,取下襆頭:“臣,權知開封府蘇油,德能不稱,使治下百姓生計艱難,請陛下降罪。”

這態度就很好,趙頊反倒是怒氣稍息:“這是流民,不是開封府百姓。明潤你收治不及,固然有錯,但尚可挽回。同來的還有一封奏章……韓維,念!”

韓維展開疏奏:“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麥苗焦枯,五種不入,羣情懼死。

方春斬伐,竭澤而漁,草木魚鱉,亦莫生遂。

災患之來,莫知或御。願陛下開倉廩,賑貧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罷去,冀下召和氣,上應天心,延萬姓垂死之命。

今臺諫充位,左右輔弼,又皆貪猥近利,使夫抱道懷識之士,皆不欲與之言。

陛下以爵祿名器駕馭天下忠賢,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廟社稷之福也。

竊聞南征北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山川之形,爲圖來獻。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妻鬻子、斬桑壞舍、流離逃散、皇皇不給之狀,圖以上聞者。

臣謹按安上門逐日所見,繪成一圖,百不及一。

但經聖覽,亦可流涕,況於千萬裡之外,有甚於此者哉!

陛下觀臣之圖,行臣之言,十日不寸……”

蘇油突然接口:“十日不寸,請斬安石與闕下!以爲來者之鑑!”

王安石突然睜開眼睛,眼神裡滿是委屈,悲憤,不解:“明潤,你……”

蘇油躬身:“陛下,疏奏結尾,定是所謂不效則斬之類,文辭加工而已。非此即彼,卻毫無意義。”

щщщ▲ тt kǎn▲ ¢o 韓維看了蘇油一眼,繼續念道:“……行臣之言,十日不寸,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疏奏讀完,殿上雅雀無聲。

過了好一陣,趙頊和蘇油同時開口:“相公……”“陛下……”

趙頊深吸了一口氣:“你說。”

蘇油整頓衣裳:“陛下,天行失常,與人事不修,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因果。”

“如果說上蒼降災,那堯舜,商湯,是否不賢?”

“臣也說過,天命足畏。然而是畏在克精克勤,畏在日日以天災將至。”

“此次大旱,非獨大宋如此,去年遼國大蝗,今年青唐西夏,同樣大旱。”

“如果縱觀三國,大宋,其實是應對得最合適的。”

“至少陝西,開封,旱蝗爲禍不烈,但是同樣的地區,西夏牛馬國人,盡多瘐死,遼國千里赤地,國主北狩。”

“而我大宋受災區域,至少有一半地區,尚算安定。”

“爲什麼?因爲我們將事情做在了前頭。陝西水利,本身就有相當一部分,是抗旱設施,開封汴口大工程,汲得黃河之水,無需待雨而耕。”

“臣出身農家,知道農時五年,一豐,兩平,兩災,乃是常態。”

“故先祖仲先公,豐年裡以稻易黍,收儲芋頭,就是因爲這兩樣東西耐存儲,可以接濟之後的災年。”

“臣知道餓肚子的滋味,能讓治下無一飢寒,固臣之所願。然猶有無數的下等戶,瓜菜半年糧,採薺菜槐葉以度飢時。每思及此,惶愧難以自處。而況一國乎?”

“常言道,水災鬧一路,旱災鬧一國,此次旱情,嚴重程度不比黃河改道稍差。”

“災情應對到人事,爲何在河北凸顯?就是轉運使韓絳韓學士,與文彥博文司空不能相諧,導致了救災措施不能及時執行。”

“二公皆能達之輩,卻因相互牽制耗去了太多精力。”

“陛下,異論相攪,固乃祖宗成法,防止權臣坐大,也卓有成效。”

“但是事情必須有個底線,就是不能因之耽誤國家大事,國計民生,否則得不償失。”

“新法的弊端,臣早有論述,這裡不用多言,但是也同樣有過論述,就是新法並非沒有優點,更不是不能改良。”

“陝西和開封,就是例子,同樣的法令,只需要稍加修改,仍然不失爲良法。”

“制度,需要持續不斷地推行和完善,鄭俠城門小吏,眼界不開,愛民之心固然可嘉,但所論並不足取。”

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鐗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又遭彈劾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頂級武力第二百零九章 北極院第十章 講究人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七百四十一章 礱磨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五百四十五章 軍工和三產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塔大殿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二百八十三章 謝恩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關撲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發展路線第三十五章 產業佈局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侄子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賀蘭石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新詩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宋東方朔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七百二十六章 平家人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蕃坊第四十四章 元素週期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第四百八十七章 鰲山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脊樑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四百八十七章 鰲山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五百三十八章 王安石的課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蘇軾送東西第一千六百章 代筆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東西皆戰第九百三十六章 遠慮纖圖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三百二十九章 鐵門關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機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出征第四百七十六章 誰也改變不了誰第四百九十二章 紅臉白臉第六十八章 大蘇小蘇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問題纔是大問題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八百章 內奸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未來宰相第八百五十章 大魚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八百三十九章 寶馬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樣了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 蒼狼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六百六十二章 職田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別人的奇遇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歸位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