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

bookmark

第七百七十章旗幟

油菜籽很小,一畝地只需要半斤種子,蘇油從蜀中調運了兩萬斤種子,安排了五百頃地。

要用耬機播種,全用菜籽還不行,得用豆粕,米糠之類的東西,將種子進行稀釋後才能播撒,同時也是一個追肥的過程。

除了油菜,還要安排冬麥,江南的部分地塊,要拋棄水稻換成麥子,以備來年麥收之後,播種另一種同水稻搶地的農作物——棉花。

等到這些事情安排好,已經進入了十一月。

南風漸起,大船該出海了。

趙宗佑的能耐,讓張散大吃一驚,因爲理論上雖然一艘五千料的大船能裝載三百噸貨物,但是實際上因爲貨物本身大小不一佔據空間不同,能夠裝載兩百噸,便已經是船老大的計房師爺有大能耐。

而趙宗佑將十艘大大小小的船隻和各種各樣的貨品,經過周密計算和科學配重,讓張散設定的十艘船的載貨量,只用八艘船就裝完了。

張散跑去跟蘇油請罪,還想要再多拉些貨物,蘇油卻不讓。

只說遠航辛苦,多裝淡水,食品,和武器彈藥,也多一份保障。

心裡邊蘇油把張散罵了一遍,老子每一文錢都有去處,每一批貨都有來歷,你幹嘛不早點說?!

好在秋收過後,兩浙路製作的軍糧不少,於是食品便換成了兩浙路特產罐頭,既可以做儲備,又可以當商品。

爲了宣示船隊的所屬國家,蘇油上奏,要求製作統一的旗幟,作爲標誌。

中書和趙頊對蘇油如此鄭重其事的申請感到啼笑皆非,一面旗子而已,有必要這麼認真嗎?

於是趙頊直接給蘇油指示,你隨意,開心就好。

蘇油真的很認真,將各方力量集中起來,陛下同意了,現在大家集思廣益,這個旗子,到底該怎麼弄?

設計方案五花八門,大家都認爲邵伯溫設計的紅底黃字的方塊字不錯,就是一個紅旗,上面端端正正寫着一個印刷體的“宋”字那個設計,好!

蘇油怒了,你們都給老子認真一點行不行?!這東西,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圖騰”。女媧氏族以蛇,夏禹的祖先以黃熊,還有太陽、月亮、烏鴉……

首先這東西要有它的識別作用,要所有人一看到這面旗幟,就知道這是我大宋的海船。

其次是它的領導性,要通過視覺直觀傳達給別人我大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道德傳統等核心部分,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引領標誌。

第三就是它的同一性,標誌它代表了大宋全體階層的共同文化特色與共同價值觀。

然後邵伯溫就跳起來鬧了,既然老師你都這樣說了,那我問你,我的設計方案,哪一點沒有符合你說的這些?!

蘇油這才啥了:“我……我靠……”

邵伯溫繼續振振有辭。

紅色爲底,表明了大宋繼承火德。

中間宋字,簡單明瞭,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名稱。

黃色爲字底,代表了土地,代表了大宋是一個農耕文明爲主的國家。

漢字,就是最明顯區別於周邊蠻夷的最有力符號,也是華夏最獨特的文明標誌,而且漢字本來就是是在圖形上的抽象,它本來就具有高於圖像的文化內涵,是我華夏文明最核心的思想內涵。

現在老師你告訴我,你說的三條,這個設計,哪一點它不符合?!

關鍵是,大家都說不錯,就你一個人說不好,所舉的理由,有不能佐證你的觀點,那你爲什麼還要反對?設計之前,說好的最大意義的普遍公平呢?!

蘇油看着周圍一羣人,手扶腦門哭笑不得:“你們……你們太缺乏想象力了……你們……你們這樣會被後世子孫笑話的……”

邵伯溫怒了:“我看到它,就很驕傲!”

蔡京點頭:“我同意。”

張散點頭:“我也同意。”

曾布點頭:“少保……這個……本來就很不錯嘛……”

孫覺點頭,老頭已經接到朝廷新命,調任廬州知州,將湖州交給更加年富力強的章惇:“我也覺得子文這方案不錯。”

王安石點頭:“我原則也同意,要不然這樣,將旗幟改成三角形,讓它內涵更豐富一些。宋承火德,在四相中是朱鳥,對應的是南方,禮器爲璋。”

“將旗幟製作成璋的形狀,是不是就符合明潤所說的……這個象徵意義了?”

這個觀點得到了所有與會人員的絕對擁護,介甫公果然是經學大家,文化大才!

於是旗幟方案就此敲定,四通海船此次出海,懸掛寫着黃色印刷體“宋”字的三角形紅旗!

然後大家趁蘇油瞠目結舌之際達成一致,好了好了就這麼愉快地決定,趕緊翻篇不要浪費時間,討論蘇湖土地開發方案纔是正經!

現在各方意見已經集中起來,朝廷的意思,大致就是以下幾條:

第一,朝廷不給一文錢,兩浙路自籌資金進行土地開發項目。

第二,開發過程中,必須抑制兼併,不得出現豪強勢家大規模佔有土地的情況,土地分配必須向無地戶,五等戶進行適當傾斜。

第三,不得以土地作爲給下戶增加負擔的強迫行爲,移民必須自願。

第四,不得用強行給新移民配發生產資料的方式,讓新移民背上新型債務。

蘇油拿到行文哭笑不得,第一個想法就是:狗日的呂惠卿,雖然條條都拿着私心,目的是給他添堵上難度,卻真的幹了回正事兒!

地方士紳的意思,大致也有幾條:

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將地塊完全整治好,最好讓泥腿子們可以拎包入住,減少我們以後管理和建設的麻煩。

除了錢鈔,糧食和絲綢,也應當可以作爲購買土地所用的資本。

道路交通,需要轉運司改造好,尤其是漊港之間的拱橋,要修造到位。

每個圩田,要設立相應的公共水力設施。

不得再以兼併之家這樣的帽子,扣到我們的頭上,我們這是爲國購地,爲國開發,是有功而無過的。

至於花費,狗大戶們倒是沒有過多的計較,百年積累,豪強勢家們根本不缺錢。

而兩浙路個州府的意思,大致包括:

首先是稅收減免。各州府將挖掘流民隱戶作爲政績,這個在中書那裡是通不過的,只能在兩浙路暗箱操作,因此必須由兩浙路買單,通過返稅的形式給地方各州府一些好處。

至於如此形成的轉運司稅收缺口,呵呵呵,少保你這麼厲害,應該有辦法填上的哈?

然後就是不能挑剔,一個丁口,往往還附帶兩個老人,一名婦女,幾個兒童,這是一家一戶。少保你不能只要能幹活的,把負擔留給我們地方。

第三買賣一刀切,不能將這個,作爲事後各地方的隱戶流民問題,拿過來打我們的板子,只能作爲我們的功勞,還要發獎勵。

第四賬務明確,支持蘇湖開發,對地方其他州府來說,除了減輕人口負擔,其實沒什麼實在好處。因此再購買開發所需的竹木等基建材料上,就要向周邊州府傾斜,必須及時撥款不加剋扣,讓大家雨露均沾。

蘇油看了各方意見之後,第一句話就是:“老子這就是把你們慣壞了是吧……”

經過幾輪艱苦的談判,最終才形成了蘇湖開發決議。

蘇油原則上同意了所有訴求,只不過將土地劃分爲三種。

第一種是官田,就是兩浙路轉運司自籌資金開發的那些,朝廷關心的下戶和無地戶的土地分配問題,將用這部分土地來解決。

第二種,就是有實力的蜀中新移民,或者移民家族。

這部分人,按丁男四十畝爲上限劃撥可購土地,由四通商號組織,進行圩田開發,他們的管理和生產方式,在安頓下來之前,歸四通商號統籌。

第三種,纔是兩浙路本地豪強,同樣對土地有限制,一丁一百畝是上限。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歐陽夫人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一章 眉山第二百三十五章 打探第二百一十七章 橋的題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四十六章 石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暴發戶家長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我亦作不得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韓縝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六百五十五章 反問第五百九十三章 傳說第二百五十九章 學區房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接見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一百零三章 鱔魚第一百四十章 危機與對策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一百九十八章 套小張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改制第二步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慘狀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遊說第六十九章 雀譜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鬱的心思第九十章 孝心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狗日的章狀元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宋東方朔第九百八十四章 精微操作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七百四十五章 突然有錢也不好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五百九十七章 廣銳軍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兩封信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照相機第一百零五章 龍腦第九百三十一章 程嶽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巡視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畢觀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第九百八十五章 普遍公平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循循善誘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一百八十章 洗腦第八百六十四章 蒲珊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陛見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五百三十一章 打嘴仗第七百七十八章 見老鄉第五百零四章 何爲先第一百八十章 洗腦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