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載逝世

bookmark

第八百五十九章張載逝世

趙頊待公主和駙馬見了禮,才說道:“聊起蘇明潤家的孩子了,對了壽康,他家是不是有個長輩在莊子上?品行如何?”

說起這個衛國公主就撇嘴:“那孩子鬼精鬼靈的,對姐姐好得很,可就好像認定我每次去都要拿他們家東西似的……”

張敦禮就在一邊笑:“扁罐家的東西,公主可真是沒少拿。”

“駙馬!”衛國公主不依了:“那是石姐姐和八公送我的!”

“哦?”趙頊又想歪了:“蘇家其實也是殷富。”

張敦禮躬身道:“陛下誤會了,都不是精貴的物事,八公農事上可是一把好手,又閒不住,周圍別家都是園林水榭,就蘇家莊子,給八公改成了菜園,魚塘,桑林。”

“郡君和學士也由得他,蘇家纔多少人?吃不完的就周圍莊子送唄。”

“最近才收了一地的古怪作物,說是蘇明潤從海外淘來的,叫胡蘿蔔,顏色喜人還甜脆,我已經求得了一些,過幾日就給陛下送來。”

“汴京的芥藍也是八公先種出來的,今冬又添了苤藍,甜菜,捲心白菜,冬油菜,八公說待到開花結子,明年冬日裡,汴京城又能多幾樣好菜蔬了。”

衛國公主興奮地說道:“他家今年的大蘿蔔,最大一個有四斤,在地裡都長裂口了,最是美味不過,每次去中牟我都……”

說到這裡纔想起來臉紅,人家扁罐真沒有說錯,好像每次去都拿了別人家裡不少東西。

見趙頊和兩位太后神色古怪,赧然說道:“八公性子很好的……只把我們當做小輩,不會見怪的……駙馬最愛跟他相處,有什麼哥哥你問他!”

張敦禮說道:“剛剛陛下問八公品行如何,怎麼說呢……八公不識文字,不通經史,但是自有自己的道理,待人坦誠公道,不驕不慢,不僞不諂,倒是天生的性子一般。”

“子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老人家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人了吧,因此我喜歡與他親近,其實也是想學他爲人處世之道。”

趙頊點頭:“倒是,想來蘇明潤也是耳濡目染,才得潛移默化。聽說理工學院的學子們在搞什麼公祭?”

張敦禮說道:“是,他們在遙祭嵩陽書院山長,橫渠先生。”

今年是理學重大損失的一年,邵雍纔去世沒多久,張載也去世了。

張載一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上。

在關中興教,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使“關學”大盛,學者輩出,關中民風爲之一變。

遇到蘇油之後,兩派學問在思想上碰撞,融合,完善,補充,更是變得密不可分,周密完備。

關學得到了牢不可破的“實學”根基,理論基礎得以完善。

蜀學通過關學邁出了從“致用”到“經世”的關鍵一步,完成了從“數理”到“哲理”的重大發展。

之後兩者更是逐漸融合,形成了對儒家思想大繼承大發展的“理學”一宗,高舉復古大旗,大力宣揚“格物致知”,“克己復禮”,發展到今天,更是提出了“天理人情”的口號。

在加上辯證,邏輯,矛盾論等思辨武器,直接將歷史上跑偏的儒家理學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時候,張載“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

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

爲了訓誡學者,他作了《砭愚》、《訂頑》,蘇油看後大爲讚賞,將之書寫於嵩陽書院大門兩側,作爲校訓。

兩篇文章字數較多,蘇油又摘取了其中八個字,組了一副對聯——民胞物與,養性存心。立於書院門邊。

關蜀學派將此八字作爲訓辭,親切地稱兩篇文章爲《東銘》和《西銘》。

教學期間,張載還用自己所得的薪資,在橫渠購置了數百畝薄田,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兩項實踐。

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爲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希望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蘇油認爲這是不可能的,不過還是給張載去了信,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這也成爲理工學派津津樂道的美談——我不支持老師你的觀點,但是我堅決支持你爲追求真理而進行實踐。因爲實踐纔是檢驗真理標準,且應該是唯一的標準。

熙寧十年,秦鳳路守帥呂大防認爲張載的學術承繼古代聖賢的思想,可以用來複興古禮矯正風化,上奏神宗召張載回京任職。

宋神宗任用張載擔任同知太常職務。

不久張載病情加重,辭職西歸。

十一月十七日,張載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

張載一生,兩被召晉,三歷外仕,著書立說,書院的高薪全被他拿去搞社會實踐和補貼學生了,歿後竟然貧無以殮。

嵩陽書院的學生們聞訊後紛紛趕往臨潼,買棺成殮,護柩回到橫渠。

張敦禮是學者型駙馬,對大宋學界諸事所知甚祥。

聽張敦禮細說前後,趙頊點頭:“翰林院學士許詮,司天監少監陳昭明,知鄭州蘇元貞,韓國公富弼,管勾西京留司御史臺司馬光等紛紛奏明朝廷,乞加張載贈恤。那就按崇文院三館之職,賜支喪事半數吧,朝廷也表示個心意。”

張敦禮拱手道:“陛下仁德,張山長的學生們定然感激。”

趙頊說道:“趁現在有點空閒,要不,去你家莊子上休憩數日?”

張敦禮趕緊躬身施禮:“臣山莊鄙陋,能得聖駕光臨,池園瓦石皆仰沐天恩,不甚感激涕零!”

趙頊對自己賴在宮裡不走的兩個弟弟比較膩歪,但是對兩個妹妹感情是真的好。

蜀國公主性子端重,趙頊甚至還有些敬畏,對有些驕縱的衛國公主,反倒最是寵溺有加。

可惜衛國公主駙馬張敦禮是保守派,而且學問不弱,琴棋書畫不亞於王詵,偶像是司馬光,趙頊也常常拿他頭痛。

張敦禮“善寫人物,貴賤美惡,容貌可見,筆法細密,神采如生。”

蘇軾和王詵關係好,張敦禮則和蘇油關係好。

蘇油遠宦交趾,還特意命人寫生了海外人物裝束風情,以及吳哥石窟神佛像,建築圖樣,還有當地各種奇怪的海魚,巨蟒,巨鰲,鱷魚之類的圖畫草稿相贈,張敦禮以其中一些生物爲素材靈感,結合想象,創作了《九歌書畫卷》作爲回禮。

此畫卷以屈原的《楚辭·九歌》十一篇主題爲題材,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爲題材,右圖左文,不管是繪畫還是書法,都堪稱大宋當今藝術界的精品。

收到畫卷之後,蘇油拿去與李舜舉顯擺,李舜舉當時就捶胸頓足:“我怎麼就沒想到此等好事!不出三十年,這幅畫便能在汴京城裡換得一套宅子!等下……這河伯騎坐的大龜,怎麼跟我在真臘大湖裡畫着玩兒的那隻如此相似……”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四百八十二章 復綏州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防遼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盛事第一千零六十章 就是騙子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穿越者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七章 病根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農事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遼國農莊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王師儒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王師儒第七百四十七章 昌國縣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五百二十九章都是熟人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錦還鄉第八百五十章 大魚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處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日本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訓小輩兒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歐陽夫人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萬人敵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再見沈括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蔡確的思量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八百八十三章 相州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要臉的老頭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課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二百七十六章 梅堯臣去世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四百四十七章 巡視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壺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六百七十章 分析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李格非第八百六十三章 商品交易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六百八十四章 大朝會第六百七十七章 命案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 誰是大爺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說說外官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仁多保忠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寧第六百二十二章 公事公辦第五百零二章 解決第六百六十九章 推演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八百六十九章 張道長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第五百八十五章 保甲法第四百四十五章 婚後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胡辣湯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聽介紹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