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專業

第九百零三章專業

薛向是俗吏出身,但是正因爲出身低,對經濟規律的理解,反倒比一般朝官更強,與張方平蘇油相似,頗爲“現代”。

理財是一把好手,善於利用經濟規律解決問題,得蘇油一路大力推薦,王安石力主大用,雖然被御史們一再阻撓,卻依舊因緣際會,做到了現在的高位。

趙頊此次任命他爲同知樞密院事,也是蘇油對趙頊和馮京的推薦,梳理解決京師冗軍問題,離不開他。

薛向出列躬身:“正是,此制實爲蘇明潤首倡,臣不敢居功,只是蕭規曹隨而已。”

王珪對這話很敏感:“蘇明潤從未位列政府,這個比喻過了。”

薛向出身太低,跟王珪這皇帝小馬甲沒法比,一時僵在了那裡,不知道該不該繼續。

吳充自打被王珪坑了一道之後,對他頗爲反感,以首相的身份發話:“說來聽聽,就事論事,不要蔓扯枝節。”

薛向這纔敢繼續開口:“是。”

“此制其實最早是從陝西開始的,蘇明潤在陝西大興水利,所用者多是廂軍,得地之後,便令廂軍就地屯田,田熟之後,廂軍願轉民業者,一聽任之……”

王珪提出疑問:“廂軍就願意放棄他們的食料錢?”

薛向拱手道:“陛下,廂軍積重難返,其最大因由,就在聚而不散。”

“每逢水旱,流民四起,朝廷選拔青壯,列入廂軍,固祖宗之良策,愛民之本心。”

“然聚集之後,除了每月發給基本鹽菜錢和口糧,再無其它管理手段,軍紀頗爲散亂,說白了,就是一幫受軍法管制的囚徒而已。”

“時日一長,廂軍遊手好閒,每月食料錢發下,多是關撲搏易,耗散殆盡,然後或淪爲流氓,騷擾地方;或淪爲傭僕,難以自立。”

“一旦有事欲用之,朝廷還得再花費一大筆安置,而常常不得其用。”

“蘇明潤陝西之法,是先教之勞之,讓他們先習慣勞動;然後命其屯田,學習農耕之計;在此過程中,賞給從厚,教其積蓄。”

“待到數年之後,田地開墾出來,廂軍們也有了一定積蓄,加上官府發售田畝,禽畜,家資種子農器,廂軍們當然願意轉業了。”

吳充有些疑問:“蘇明潤如何解決兼併的問題?只怕廂軍田土到手,還是好逸惡勞,轉手賣給富戶。”

薛向說道:“這問題的確發生過,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將檔案訂立詳細,廂軍授田,十年之內不得轉賣。”

“陝西發生這問題的,主要是蕃人熟戶,他們以軍功獲得授田後,喜歡轉賣給漢人套取短期利益。”

“爲了將他們固定在土地上,蘇明潤髮明推廣了青儲圈養牲畜之法,然後大興毛紡,蕃人定居之利,超過了遊牧之利後,這種現象也就日漸消失了。”

王珪怫然不悅:“說到底還是言利之臣,須知今日可以以利誘之,他日亦可以利叛之。”

薛向躬身道:“的確如此,但是蘇明潤說,倉廩實而知禮義,他在陝西之舉,只是解決第一步的問題,之後才說得到第二步第三步,否則就是好高騖遠,一事難成。”

趙頊點點頭:“能走出這第一步,已經很不錯了,陝西這些年,倒是不怎麼勞朝廷操心,但能在汴京施行嗎?”

薛向說道:“汴京城稍微難一點,因爲汴京城周,沒那麼多的地。”

“但是所幸的是,汴京城周,工役繁多。”

“幾年前從汴渠工程開始,之後是洛水水利工程,然後尉氏,東明,中牟三縣建設工程,道路工程,直到最近才完工的汴京城牆改造工程。”

“這些工程,浩繁而民不怨,是什麼原因呢?沒有別的,多用廂軍,日錢豐足而已。”

蔡確出列:“此非蘇明潤之功,這是舒國公免役之法。”

薛向躬身:“對,汴京的法子,基礎是舒國公免役之法。”

吳充冷笑道:“然則王公之法,爲何獨在開封府有效,於其餘諸路,除了擾民生事,一無所取呢?”

呂公著也拱手:“陛下,當年王公興免役法,臣與列議,以爲不行。”

“此乃收編戶之蓄,以付奸狡之民,而興當務之役。多所靡費而難以見功。”

“如今看來,免役之法但興於開封一地,而於其餘諸路,未見成效。古語有云,‘利不百,不變法。’未若廢之。”

眼見爭議要起來,趙頊制止:“且聽薛向繼續往下說。”

薛向拱手道:“是,王公之法,本意是好的,但是有個問題,就是舉役之人……用蘇明潤的話說,不夠……專業。”

“大宋富裕地區,如蜀中,汴京,兩浙,老百姓當然願意交錢免役,以免打擾正常生產。但是有個問題,就是朝廷將錢收起來之後,交給誰來完成這些工役呢?”

“諸路多半是交給一些憊懶無業之徒,這些人根本不能好好完成役務,官府徒費錢糧,最後還是要勞煩編戶服役,搞得怨聲四起。”

“開封府是將工程進行了招投標,應標的都是長期搞工程建設的專才——四通商號營建司,胄案河渠司,還有就是將作監。”

“這些司坊都有專門的人才,知道如何承建工程,開封府還派有專業隊伍,考計工程進度,成本,這才諸事順利。”

“在承建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的閒散人丁,幾個大工程下來之後,大量的廂軍,轉成了工程建設隊伍的幹才。”

“這就是免役法在開封府成功的原因,法爲良法,但良法也得良吏方可施行。開封府至今,各路城建水利工程隊伍,吸納了不下十萬人,力夫一日所得,除了每日兩餐外,足給三百文。”

“這十萬人已經完全脫離了土地耕作,全年營造城池,道路,水渠,堤壩,他們不是奸滑憊懶,而是用之不得其法,無人教授而已。”

“這些人裡,不少已經安置在黃河與開封之間的新囤土地上,現在還在靠興工爲生計的,尚有六萬衆。”

趙頊點頭:“雖然授人以漁,但此法也只是解決了一時啊,如今各處工程均告結束,這些剩下人如何安置,樞密院有意向嗎?”

薛向說道:“這就要說回剛剛馮樞相提到的建設兵團了,這數萬人的建設專才非常難得,河東如今連遭水患,民生凋敝,閒田廢畝非常多。”

“樞密院的意思,是可以讓他們自由轉業,必竟他們幹了這幾年,已經有了積蓄,可以鼓勵其移民荊湖南北,廣南東西,甚至交趾湄洲。”

“這些地方地廣而人稀,如廣南東路,不過二十萬丁,曾不如繁要一州,沈存中在湄洲,更是開出優厚條件,一丁十五畝三熟之地,十五畝草澤,發給住房禽畜農具種子,就差沒有發婦人了。”

趙頊臉抽了抽:“薛公消息滯後了,沈存中聯繫了蘇明潤,蘇明潤又委託李道成,在交趾尋了三萬寡婦和貧女,與湄洲民夫婚配。呵呵呵,他們啊,婦人也發。”

殿中諸人都是莞爾,不過不以爲意。

官府督促適齡男女成家,在這個年代本來就是正事兒。

趙抃在杭州,去年還送了嫁妝,讓一千多貧女得嫁,朝廷爲此專令嘉獎。

就聽薛向繼續說道:“軍器監言:‘五路州軍近年增置壯城兵,雖有教閱指揮,而所習武藝全無實用。’”

“如大名府城圍四十餘裡,炮手只有四人,其它掛搭、施放火藥、全火等人亦皆闕。蓋舊無教閱格,又無專點檢之官。”

“大名府乃北京,天下重鎮,樞密院的意思,請效京師規制,重修大名,完善炮手之制……”

這個有點嚇人,薛向嘴裡的炮手,和之前大名府點號炮的炮手明顯不是一回事兒,趙頊立即問道:“可不可以設在河間府?”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第一百一十章 對對子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論計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七百四十三章 言傳身教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二百七十章 王韶第八百二十一章 炮火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七百三十九章 惡作劇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一章 眉山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五百八十章 蕭關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田遇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六百九十三章 君臣之爭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王師儒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六百二十六章 開梅山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二百四十五章 乞第龍山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第八百六十七章 龍牙港第二十二章 試燒第五百九十六章 送行與教育第八十三章 開城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優待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九百五十三章 謝表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夜班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集體智慧第四百三十五章 兩宮之意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一千零四章 撲克牌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縣令第二百四十五章 乞第龍山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寧第六百三十九章 街坊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複雜成因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複雜成因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定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炮樓第八百零五章 誓師第八百六十四章 蒲珊關於官制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舉措第八百五十章 大魚第一百三十二章 苛政酷毒,猶勝猛虎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八百一十七章 元江水師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八章 餞行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