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

bookmark

第九百六十章改制

但是百年以來,制度繁複,機構重疊,很多不適合的舊政沒有取消,而新制度又不斷地出現,新法推行之後,此等現象更加突出。

祖宗解除了藩鎮的勢力,卻允許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世代做官,導致國家機構,既無定員、也無專職。

許多徒有其名而無所事事的冗閒機構和官員,充斥在政體當中,如同黃金當中雜進了土石,讓官制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其二則是蒞其官而不任其職,官職在名實之間悖離、混亂。

大宋官制,源於割據時期,帶有濃烈的小朝廷色彩。

那時候的知州多帶軍職,授進的時候或文或武,其實還是屬於藩鎮的格局。

官、職、差遣,俱用官名,再加上勳號,榮賞,內殿橫行封官,使官制更加混亂。

而之後國家一直沿用,沒有騰出手來梳理。等到空有其名的三省制度加入之後,官制不但沒有釐清,反而更加混亂。

王相公主政期間,主張只要各個機構能恢復職能和作用,就算達到了改革的目的。

如司農寺、都水監等,已對革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實”。

但是其實,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以自己爲例,在南海時的官職,全稱應該是——崇仁保順佐運宣德功臣,上柱國,蒼梧郡開國公,保和殿大學士,特進,太子少保,知交州軍州事,權南海四路轉運使。

這麼大一堆的稱呼裡邊,其實只有最後兩個纔是正經的官職。

而且在大宋,這樣的情況是普遍現象。

比如蘇元貞的本官是殿中侍御史,差遣是鄭州知州,結果他拿着自己定工資級別的本官,把人家真正負責彈劾工作的御史蔡確彈劾了一次,這就是職務不明造成的混亂。

因爲殿中侍御史這個官職除了可以做本官,還能做差遣,朝中另有真正幹這個差遣的人存在。

比如當年趙公大展雄風,彈劾陳執中去職,就是在這個差遣上。

而趙抃當時的本官,卻又是翰林學士。

這就大宋冗官現象的存在現實,大量職務虛實間雜,給了很多人偷懶的空間,造成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非常普遍。

而且官職不但名不副實,且官職之間的進階,還達到驚人的三十七階之多。

所有這些,導致一個下級部門,同時有幾個上級管理部門存在,下頭常常都不知道,到底誰纔是真正的管理者。

甚至真正能有效管理的,一個都沒有,有些下屬工作多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上級是誰!

因此減少冗官冗政的弊端,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這一場官制改革,必須進行。

怎麼進行呢?其實也不難,將政令歸還給相應的部門,恢復唐代三省制度,基本便可以將官制理順。

大宋如今已經存在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但是都是寄託虛銜,安養元戎的地方,稱謂“寄祿官”。

而真正的中樞政務,卻另設了一個名目,稱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替三省行使職權。

這依舊是小朝廷混亂的格局,已經不符合大宋如今的勃勃氣象。

因此臣請改革官制,校勘《唐六典》,將之與如今大宋機構的職能進行參照劃分,還政三省,恢復大朝廷的制度規模。

以尚書左、右僕射爲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藉以發揮中書揆議、門下審復、尚書承行的職能,實際上權歸於上;

同時,參知政事改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

凡省、臺、寺、監領空名者,一切罷去,使各機構有定編、定員和固定的職責;

許多機構或省或並,如三司,可以解構,歸戶部和工部;

審官院,可並於吏部;

審刑院,可劃歸刑部。

過去的“官”,僅用以定祿秩、序位著,與差遣發生很大的混淆。

此次改革,“還政於官”的同時,還可以“以階易官”,將散官正名爲本官,而原來的本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三十七級,整理合併成工資等級名稱,作爲“寄祿”之用。

兩者互換之後,至少在名義上,大宋朝廷便恢復了漢唐之制。

這些大概就是歷史上趙頊元豐改制的全部內容,換湯不換藥,導致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

所得的好處,僅僅是節省了兩萬緡的行政開支而已,但卻是以行政效率更加底下爲代價,因爲其本質沒有得到改變。

爲了避免這些問題,蘇油在奏表中寫明,其一,唐朝至今已然數百年,即便是最強盛的開元時期,人口,經濟規模,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今日與之相比,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改制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爲恢復舊制而恢復舊制,而是要更好地爲新朝服務。

因此在校勘《唐六典》的同時,還需要將大宋如今的官制進行同步梳理,釐清兩者間的關係,能平移的最好辦,直接平移,其餘的必須或增或減,保證滿足一個前提的需要,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人做。

第二就是事有大小經權,不能搞一刀切,比如中書的部門職能需要制衡監督,但是到了基層還這麼搞,除了降低效率提高行政成本以外,一點好處都沒有。

另外就是手續流程,比如五十萬貫的河工經費,重大殺人案件,造反謀逆的罪行,與一兩貫的差旅費報銷,偷雞摸狗的社會治安事件,其手續流程當然是不一樣的,這就還需要具體職務具體分析。

不能小瞧這一點,歷史上元豐改制的巨大失敗,就是小事流轉審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造成政務停滯,最終名存實亡,到徽宗朝又基本換湯不換藥的改了回去。

制度問題梳理清晰之後,還有人員問題。

人員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員的退出機制,一是吏員和底層公務員薪酬機制。

歷史上官員一旦退出政府,收入就徹底沒有了,宋代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成效不明顯,對於退休的大臣,多加以宮觀之職,作爲養老之用,導致冗官更盛。

公務員沒有了職業保障,就不能指望他有職業素養。如今財政好轉,每年南海收入多了數千萬貫,納入國家賦稅收入的,也有千萬貫之多,加上京師冗軍問題的解決,又節省出數百萬貫,這部分財政盈餘每年高達兩千萬貫,已經可以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來着手解決公務員的養老以及吏員的收入發放問題。

就跟做生意一個道理,要得回報,首先就得先有付出。

官吏的養老金,得在官吏退休之後開始發放,如果官吏因貪腐,犯罪等原因被提前剔除出了官僚體系,那他一文錢都得不到。

同樣的,中下層小吏的薪水提升,也要剋扣一部分下來,視一年績效在年終發放。

這樣就能保證他們能夠積極做事,還能讓一大部分出身寒微的人,有興趣投身到基層政府的運轉當中來,而地方官員,將不再是隻有當地豪強可以依靠。

這會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有了這個,封建社會纔有可能實現政權下鄉,被鄉老,族長,豪紳們一直以來把持的社會基層政權,會被這項制度撕開一條縫,而普通民衆,也能得到更大的喘息機會。

這部分人的薪水捏在政府的手裡,知縣知州的手裡,這樣即便是流官,哪怕新到一地,也將天然獲得與鄉老豪紳們對抗的力量,站在政府一邊的力量。

所以蘇油規劃裡的元豐改制,已經不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官制底層。

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四百三十五章 兩宮之意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對皇帝的要求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六百五十四章 調查報告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七百四十一章 礱磨第二百一十七章 橋的題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爺爺第九百六十四章 老蘇獲釋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第九百七十章 御史清流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一百六十章 大理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戰端再啓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獻計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七百二十二章 到任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爛的世界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八百一十九章 處處烽火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克己新解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遼國農莊第五百七十一章 你們越線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駕崩第一千六百零一十章 新版寶鈔第三百九十二章 談判第九百零一章 起義第六百九十八章 蔡京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掃蕩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海州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培養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醜話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克己新解第兩百零一章 可龍裡號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官場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二百零九章 北極院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祿寺的老頭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潛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九百三十四章 鄒時闌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六百七十章 分析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礦藏第二百四十六章 懲罰和教育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的料理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打靶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積極防禦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再見司馬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七百章 烏龍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七百一十九章 舉措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