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慕容往事(一)

王華強冷笑道:“金城南邊是羌人部落,再向南,向西就是河湟一帶的吐谷渾,他們和草原上的鮮卑人是同根同源的,也是鮮卑慕容氏的一個分支,當年祖先和慕容氏分了家後纔來到這青海河遑之地。

所以吐谷渾人也繼承了慕容氏善於遊牧,養馬的生活方式,雖然他們部落人丁稀少,遠不如北方的突厥強大,但是跟他們進行戰馬和牛羊的交易,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麥鐵杖抓了抓腦袋,臉上閃過一絲疑惑的神色:“鮮卑慕容氏我有點印象,好象是北方草原上曾經的霸主,還入主過中原建立過什麼燕國,那還是五胡亂華時候的事了,可他們好象是在遼東那邊吧,又怎麼會跑到這河湟之地來了?”

王華強看了一眼外面的夜色,街上打更人已經在報三更了,他心想着今天夜裡也不太適合走夜路到鄭家村,索性明天早晨再去,這後半夜他也無心睡眠,乾脆跟麥鐵杖科普一下慕容氏這個傳奇家族的前世今生好了。

於是王華強又喝了一碗水,潤了潤嗓子,繪聲繪色地把慕容氏和這河西吐谷渾的往事娓娓道來:

鮮卑人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東胡的後裔,其年代之久遠,還要在匈奴之前,鮮卑二字在他們部落語中的意思就是衣服上有神獸頭象的帶鉤或者是皮帶,有吉祥與神獸的意思,鮮卑從屬於當時北方草原東部的部落聯盟--東胡。

鮮卑最早見於史冊是西周時候的事情了,《國語?晉語》說。周成王姬誦平息武庚(紂王之子。武王伐紂後留了他一命。把他封在山東之地,統領原來的商朝遺民,並派了管叔和蔡叔兩個周宗室率部落看押,結果這三個居然抱團造反了,幸虧周公和姜子牙給力,才平定了叛亂)的叛亂後,成王親自來到歧陽(今陝西歧山縣東北),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鮮卑也被邀請出席,與當時荊湘一帶的楚人一樣,屬於四方蠻夷,不能上臺祭祀,只能在臺下看守祭祀山神的火堆。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韋昭曾經考據過,認爲鮮卑人不是北胡,而是屬於東夷的一個分支,擅長射箭,但不管怎麼說,從周到漢時的鮮卑人都是既善於騎馬。又精通箭術,是天生優秀的遊牧戰士。

漢朝立國之初。匈奴的一代霸主冒頓單于,西敗大月氏,東破東胡,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草原帝國,而鮮卑族作爲東胡部落聯盟的一部,在戰敗後向東撤退,進入遼東大興安嶺一帶的深山密林裡,躲過可怕的匈奴人打擊與追殺的同時,也在默默地積蓄着力量,期待着有一天能重歸故土。

經歷了兩漢長達二百多年與匈奴的戰爭,強悍的匈奴人終於被漢朝打垮了,進而分裂而南北二部,南匈奴成了漢人的蕃屬,南下附塞,而不肯投降的北匈奴也踏上了漫漫的西行路,在一百多年後纔出現在了東歐大草原上,成爲摧毀西羅馬帝國的上帝之鞭,可是整個北方大草原,卻出現了無主的真空時期。

也就是在這段東漢中期到末期的時間,鮮卑人開始走出生活了幾百年的深山密林,迴歸草原,從穴居漁獵的生活迴歸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習慣。有了豐美的草場,鮮卑人很快數量暴發式地增長,也就百年時間,分散出了幾百個大小部族,其中最有名的有以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建立燕國的慕容氏,還有宇文氏,段氏等等。

慕容氏據傳是中古代部落首領高辛氏的後代,居東北夷,最早可考先祖是三國時首領莫護跋,他率族人遷至遼西棘城一帶建國,號鮮卑,自立爲大單于。

莫護跋很喜歡漢人的步搖冠,那是一種帶有墜飾的帽子,走起路來能一步一搖,故名步搖,莫護跋也以此爲姓,稱自己爲步搖跋,久而久之,步搖被諧音成了“慕容”。在三國末年的慕容跋之子慕容涉歸做單于時自雲:“慕二儀(古指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爲姓。

慕容涉歸有兩個兒子(記入史冊的是這兩個,以胡人旺盛的生殖能力看,很可能還不止),一個是在發家前跟地位低下的女奴練愛時生下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另一個是後來迎娶的正妻生下的嫡子慕容廆。

這兩兄弟從小到大就在一起玩耍長大,長兄如父,兩人的關係非常好,可是該來的一天還是到來了,慕容涉歸終於還是歸天了,按規矩,慕容廆繼承了慕容部落,而大哥慕容吐谷渾則帶着一千七百帳戶和幾萬頭牲畜分了出去,自立一部。

草原上這種部落分離總會帶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麻煩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草場,慕容吐谷渾分出去後,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草場,只能在慕容本部邊上先安家,時間一長,兩個部落間就不可避免地起了矛盾,兩邊的馬在吃草的時候跑到了對方的草地上,而牧人也爲此起了衝突,先是口角,後來還打起架來。

當時慕容廆趕來處理事情時,明顯偏向了本方的人,引起了慕容吐谷渾的不滿,他怒道:“你不是嫌我離你太近了礙事嗎?那好,我帶走我的部落,離你萬里之遙,總礙不着你事了吧。”言罷讓所有的部落成員連夜打包收帳蓬,準備西遷。

慕容廆意識到自己逼走大哥,做得有點過分了,於是在第二天趕上了已經出發的吐谷渾部落,兄弟倆一起訴說多年來的往事,最後抱頭痛哭,面對親情攻勢,本已下了出走決心的慕容吐谷渾決定再賭一回,放一匹母馬,看它往哪裡跑,如果向東回慕容部落的方向,就回歸慕容部,要是向西,那就繼續西行,他說這是神的旨意,由天意來決定兄弟二人部落的命運。

結果那匹母馬連續十次給放了以後,都是跑向了西邊,事已至此,慕容廆也無法再勸阻,只能和吐谷渾灑淚而別,眼睜睜地看着大哥帶着自己的部落西去。

慕容吐谷渾在大草原上一路向西,由於他的部落勢單力孤,處處無法立足,經歷了幾十年漫長的旅行後,居然穿越了整個大草原,來到了河湟一帶(今天的青海),這裡是高海拔地區,荒涼無人煙,即使在現代也屬無人區,而吐谷渾部落則在此安家,以名爲國,建立了吐谷渾國。

再說東邊的慕容本部,當時的中原,漢室衰微,軍閥割據,進入了三國末年的時代,漢人勢力縮入關內,遼東遼西一帶已經完全放棄。

即使到中原地區的三國歸晉後,西晉由於宗室內戰,八王之亂,導致國力衰微,朝廷正規軍大量損失,加上胡人在三國時期大量遷入關內,漢人與胡人比例開始接近。

終於在八王之亂的末期,西晉官軍內的胡人士兵和各地的胡人部落紛紛造反,短期內各地胡人羣起響應,百年左右的時間,先後在中原建立起了匈奴,羯,鮮卑,氐,羌這五個胡人政權,這就是漢人歷史上的第一次災難--五胡亂華。

這就給了鮮卑各個部落充分發展的空間,和草原上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樣,隨着部落的不斷髮展壯大,相互間爲了水源、草場、人口等,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激烈衝突,而慕容氏也意識到,只守着舊地不發展,遲早會內鬥,於是他們的眼光投向了戰亂中的中原大地。

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 中路突擊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軍令如山(36更)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老王躺槍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前軍潰敗(44更)第二百一十六章 高熲來信第三百零六章 慕容往事(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竇抗的選擇第四百九十六章 兩面三刀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沈光入城(58更)第二千六百二十章 兵臨汜水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爭功諉過第四百五十六章 新的合作(一)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打假仗?打真仗?第二千五百二十一章 以身作餌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圍三缺一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父子交流(二)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悍將劉長恭(32更)第二千零三十七章 翟讓的排場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暴怒楊家將(33更)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兵敗如山倒(29更)第四百一十三章 窮途末路第二千三百六十章 思摩駕到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雪地潛伏者第八十九章 高熲的提議第六百九十三章 李靖來投第一百二十九章 飢餓營銷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補充兵源第二千六百四十二章 關中十二衛,星宿落凡塵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逃出生天第二千四百零四章 下定決心第九百九十章 戰前廟算(二)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全力衝刺第八百四十二章 大隋悍將宇文成都第九百三十三章 大奸似忠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追究責任(52更)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糧食危機(53更)第四百二十六章 貓鬼疑雲(九)第六百一十五章 陣前單挑第三十一章 大哥之死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與蕭皇后的攤牌(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血戰東衡州 (二)(四更)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夜論軍機(一)第二十七章 一觸即發第二千三百三十九章 毀營出戰第二千零五章 秘密交易(一)第八百六十五章 薛道衡的悲劇第二千五百四十九章 天命護體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城姑臧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劉備?曹操?第四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千六百三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九百四十五章 順河而下第二千五百五十三章 煙護突擊第五百八十一章 驚天鉅變第八百零七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二千五百二十九章 王者生死跳第二千零八十七章 城頭激戰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 陰雄妙算第二千六百二十八章 凌敬奇謀對本書的幾個細節和設定作個說明第二百九十七章 比武招親(二更)第三百二十八章 萬歲親臨第二百九十章 高熲亂入(三更)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獨斷專行(64更)第二千五百零六章 棍僧救唐王(2更)第五百八十章 楊堅的黃昏第二十八章 王世積的陰謀第一百零四章 複議(二)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摑醒魏徵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積善搶功(69更)第九百七十六章 控制與平衡第五百一十一章 葡萄酒宴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戰前巫祝(74更)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守得雲開(77更)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進軍平壤第二千五百八十五章 杜楚客下獄第八百二十五章 悍將決死突第二千六百四十六章 死戰不退第二千四百章 伏擊美良川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出師未捷弟先死第二百七十二章 肥皂生意第九百八十八章 浮橋戰法第八百三十四章 勇將的陣亡第二千零五十七章 城中遇伏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栽贓陷害第二百七十六章 功高震主(一更)第二千三百四十四章 高地營的逆襲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死戰友不死本尊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二千三百三十六章 薛仁杲的暴躁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乾柴烈火第九百四十一章 開門見山第三百六十章 超越諸葛亮第八百六十七章 小-姨子的誘-惑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酒宴變軍議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江州之亂(24更)第二千二百四十三章 三路合擊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楊廣問計第二千二百零四章 玄感現世(六更)第二千五百三十一章 怒問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