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象無形。道隱無
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雲清看着一頭霧水的風,平靜至極的開口。
“楚簡本老子丙本里,稱‘太一生水’之說,把‘天,水,地’,作爲其他萬物始源,
雖然如此過程,其中卻不含“陰陽”參與,難以直接推導出“故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這個萬物結構規律。
所以“二”理解爲“純陰質態純陽質態”最合理,簡稱“陰陽”。”雲清爲了讓他們記得更清楚,所以說的很是緩慢,關於道法絕對不能囫圇吞棗的學,這些東西必須要了解透徹纔可以,否則稍微有一些失誤,都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道法和佛法是最不能亂學的東西,也不是誰都能學的東西,佛說:佛渡有緣人,道法又何嘗不是???
他們學的認真對它們將來有好處,既然對它們有好處那麼她是不會阻止的,相反的她還會支持,盡全力支持,他們既然把命交給他,她就要負責到底,爲了他們,也爲了自己!!
“其次對於‘一’。“抱一”“得一”“道生一”等等,說明“一”的含義至少有兩種:“一體性;混沌態”;“混沌純一的物質!!”。
則“道生一”中“一”解釋爲“混沌純一的物質”最合理,簡稱“混沌”。
由於只有“道”體是“無”,且是“超越有無而合一”的“玄”態,所以才真正具有“不減不滅,普遍存在”性。其他“一,二”則都是“有”,在宇宙生化過程裡是依次或轉化或更替或改變存在形式的。
“三生萬物”不能直接據此解釋“三”,要先弄清楚“萬物”所指。《道德經》裡有不少地方提及“萬物”,但根據具體語境所指各各不一,需要具體分析。
由下文“萬物故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應該知道“萬物”乃是“衝氣以爲和”的萬物,即“萬千生命之物(包括人)”。在如《道德經》裡“萬物(:芸芸者)並作,吾以觀其復”。
再回頭看“三”。“三”生萬千生物,必然是除一切生物之外的存在物,那麼‘天(至陽)’‘地(至陰)’都是其中兩個,另外一個則可能是指“水”,也可能是指“天地之間的氣虛”。
指“水”,除“太一生水”提出水的先在性外,還可以從“陸地,海洋,天空”三種直觀結構來理解。且《道德經》裡說“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水)”,可見“天地可生水”而不是“太一生水”。但是由“天,地,水”生“萬物”,雖然含有“陰陽”其中,但是不能夠得出“(萬物)衝氣以爲和”的結論(否則,應該說“(萬物)納水以爲生”了)。
由“(萬物)衝氣以爲和”,可知“氣”是“萬物”的生存必須。三由此解釋爲“天,地,天地之間的氣虛(由‘道’蘊蓄)”。
這樣也比較符合古人的宇宙觀“上有無限高廣的納藏至陽的天,下有無限深廣的納藏至陰的地(包括水),兩者平行之間,則是容納萬物的氣虛”。
這樣的解釋不但直觀,如古神話中“盤古開混沌而分天地虛空”,也有這樣的直觀性依據。
有說三乃“天地神”,不但前後句不照應,且違背老子“人法道,道運行一切”的觀點。
有說三乃“天地人”“三才”,這是依據現實存在結構來歸納的說法。不可取,且作爲宇宙起源衍化說,未免水平低級。”
“魔後,我明白了,道生出混沌,二者渾然一體,之中有孕育出陰陽,陰陽運轉使“混沌分化成天,地,氣虛”,其中天蘊蓄至陽,地蘊蓄至陰,氣虛則起調和運動作用,三種力量三種成分一起衍化出其他萬物(包括有製造改造能力的人)。所以由此說‘故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風笑着說道!!
“沒錯!!”雲清點頭!!
“萬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極,是名曰大道。是以,道生混一,混一孕陰陽,復化天地氣虛。天有象,地有質,氣有示,含陰陽,一大道,是謂玄谷;天以神,地以體,氣以息,和陰陽,契大道,萬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無起陰陽,陰陽起勢時,勢時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靜,清靜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以復正和。”雲清開口補充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
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
見而明。不爲而成。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不爲。取天下常以無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