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泰山封神

“朕畏天!”

“羣臣則要畏法!”

泰山腳下,羅成當着太子與宰輔們說道,自他繼位以後,通過改革制度,推行了外政事堂內翰林院的宰輔羣相制度,重用了一大批賢良大才爲相,在君臣的努力之下,大秦迅速安定、富強,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做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許多人說皇帝是個拗人,甚至有人說皇帝是個渾人,但羅成並不是無所畏懼,他畏天。

皇帝敬畏天道,尊崇道德,他的心裡也有一杆秤,也有一條線。他並不會因爲自己當了皇帝,並不因爲大秦如此強盛,就真的膨脹,就真的以爲自己是個聖人,甚至覺得自己是神了。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那麼就可能爲所欲爲,踐踏一切。

這是相當危險的,羅成畏天敬地,制訂規則制度,自己也帶頭遵守。他是皇帝,法律約束不了皇帝,但皇帝自己心中有敬畏,能夠自律。

而對於他以下的百官將士蒼生黎民們,他則要求他們畏法,要遵守制度律法。從這方面來講,皇帝表面崇儒,其實卻是個法家皇帝。

“聖人是天子,代天表地。”宰相侯莫陳乂道。

“大秦開國已經七年,百官常稱這是開元之治,但朕只能說是開元之始,諸位也不得鬆懈,我們還需努力。”

“聖人德加於百姓,化覃於四海!”宰相魏徵也道。

“或許有些功績,但還不夠,不能居高自傲,歷代許多有作爲的君王,前期創業,後期卻墮落,關係就是居功自傲,如楊廣便是這樣,這樣的人還很多,如梁武帝,甚至是漢武帝。”

“聖人靖多難,尊先朝,天所啓也。承大統,臨萬邦,天所命也。如今涉東岱、禪雲亭,此報上玄之靈恩,紹先祖之洪烈,則天地之意,宗廟之心,何以克厭哉?聖人自即位以來,七載有餘,創九廟,禮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兄弟,文王之慈惠也。卑宮室,菲飲食,夏禹之恭儉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堯之文思也。憐黔首,惠蒼生,成湯之深仁也。懷玄漠,風太和,軒皇之至理也。正以天平地成,人和歲稔,報於神明。”

新任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衍聖公孔潁達不愧是孔子三十一世孫,就算是拍馬屁也拍的有文化,出口成章,把皇帝的功德比遍古之三皇五帝,讓皇帝都聽的十分高興。

當然,羅成對自己還是很清楚的,並不會被這迷魂湯灌醉。

“朕以眇身,託王公之上,夙夜祇懼,恐不克勝,幸賴羣公,使四海安從,使百蠻效職。”

封禪泰山,對於皇帝,對於朝廷來說,於輿論上意義重大,於政治上,更有意義。

一開始,皇帝不願意把封禪儀式搞太隆重,甚至打算只帶幾千人來泰山。可宰輔們卻認爲禮不可失,封禪儀式是最隆重的大事,應當搞的隆重。

這次三十餘萬人至山下,連藩國王都來了一百多個,前來朝賀的藩國總共大小三百多個,真可謂古所未有之盛事。

今日大備法駕,至山下。

皇帝御馬而登,侍臣從。

秘書監王珪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時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於山上,君臣祀臣位於山下,誠足以垂範來葉,爲變禮之大者也。禮成於三,初獻、亞獻、終獻,合於一處!”

初獻定爲皇帝親獻,亞獻安排太子。

至於終獻,羅成本來想讓皇后負責,但大臣們反對,認爲就算貴爲皇后可也是女子。其間也有人提議讓吳王終獻,有人提議晉王終獻,但最終都被羅成親自駁回了。

最終,羅成決定,終獻由皇帝親自完成,結束爭議,也打消某些人的一點念想。

“祭如在,誠則靈。”羅成認爲祭祀的關鍵還是心誠。

以往有皇帝祭祀昊天上帝在山下祭,羅成認爲應當心誠,因此改到山上。

羅成帶着太子與大臣們登上泰山之巔。

早有工匠建立了祭壇。

羅成帶太子敬獻祭品,然後取出自己親自所寫的玉牒文。

這是寫給昊天上帝的信。

以膽封禪的皇帝,這封玉牒文一般都是不公開的,直接燒給昊天。

可皇帝卻掏出金泥銀封的玉牒文直接公開宣讀。

“有秦天子臣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啓羅氏,運興火德,受命立極,六合殷盛。上帝眷祐,錫臣忠武。底綏內難,受禪繼位,恭承大寶,已有七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魏徵曾說,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秦皇、漢武封禪泰山,除政治因素外,兩人都迷信神仙的長生不老藥,求長生,求成仙,也是他們封禪泰山的一個重要目的。他們封禪的玉牒文就是秘而不宣。

而東漢武武帝封禪也更加神秘,他封禪就有祈求健康和壽之念。

而羅成封禪搞的十分隆重,甚至對自己的此行目的也是十分高調,他宣稱朕今此行,皆爲蒼生祈福,更無秘請。

沒有什麼自己個人的私下小要求,十分光明磊落,至於子孫百祿,這是人之常情,蒼生受福,更是帝王意識形態的昇華。

蒼生受福,子孫百祿,這是爲天下蒼生與子孫謀福利,皇帝沒有求昊天半點什麼讓自己長壽健康之類的。

玉牒文唸完。

忽然有大風自東北來,這一陣風來的又急又猛,把圍幔都撕裂開,將旗柱也吹折了。

有不安之聲發出。

羅成突然哈哈放聲大笑。

“此必東海龍王知朕到此,特來迎接也。”

他的話音落,也是奇怪,那股巨風卻突然停歇了。

衆臣無不驚奇,魏徵更是帶頭山呼萬歲,說定是聖人玉牒文已爲昊天上帝所知,特派東海龍王前來示意。

“過幾日,朕便往蓬萊巡海,將於蓬萊海中羣島上設立龍王廟。”

龍神崇拜民間早已有之,道家把古代的龍神崇拜,與佛經中的海神信仰的龍王結合起來,形成了四海龍王。

皇帝當場在泰山之巔冊封四海龍王。

“欽封龍神敖廣爲東海廣德龍王!”

“欽封龍神敖欽爲南海廣利龍王。”

“欽封龍神敖閏爲西海廣順龍王。”

“欽封龍神敖順爲北海廣澤龍王。”

“於四海各敕造龍王神殿廟宇,派人四時祭祀香火。”

中書舍人立即草擬冊封詔書,然後由諸位宰相大學士們用印簽名,最後皇帝硃筆署名,蓋上傳國玉璽,最後火焚告天。

祭祀結束,下山。

天地清晏,日氣和煦。

此時已是寒冬,前幾日都是朔風偃人,寒氣砌骨。

可今日卻山氣溫暖,風熄日暖。

一百多位外國國王,還有二百多個太子王子等爭前迎賀。

封天,禪地。

禮成!

第1512章 退盟威脅第957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461章 半渡而擊、大獲全勝第937章 貴族志第779章 唐王李淵第520章 驅趕李淵第190章 房玄齡第1434章 飛奪那津城第730章 休想離間朕和驍果第991章 何須馬革裹屍還第540章 定計擒羅成第783章 大敗李世民第230章 你等着第46章 意外第508章 抱大腿第1437章 守護大名第246章 刀斬八品第866章 向南,向南第320章 激怒第1370章 聰明人第1351章 宮廷御液鹿血酒第1060章 八方朝貢開貿易第675章 清除後患第655章 張須陀第870章 雲侯第746章 死地(感謝大吾王萬賞!)第209章 赤騎(第六更送上!)第1374章 獅子之城第1316章 黃河灘第947章 臨洮第551章 熬鷹第674章 突破限制第987章 秘不發喪藏玄機第1321章 李縣丞第710章 五鳳第434章 閉門羹第9章 擂鼓甕金錘第1003章 吐蕃欲結城下盟第581章 老鼠拜貓第794章 衛所第730章 休想離間朕和驍果第5章 又來一個戰神第1336章 改旗易幟第177章 耕戰第68章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第788章 帝王術第551章 熬鷹第1400章 衍聖公第37章 禹王撾和金箍棒第1306章 金狼不死第46章 意外第754章 奉正朔第839章 江山與你何干第571章 長孫無忌第1030章 伊麗封侯鎮安西第30章 莫欺少年窮第558章 朝天子第838章 夜擒李世民第558章 朝天子第246章 刀斬八品第247章 魏道士第423章 病虎第887章 斜陽欲落、黯然銷魂第676章 江都、驍果第699章 萬事俱備第1086章 皇太子毆打楚王第1276章 流鬼夜叉第1288章 莫裝逼第1067章 皇家織造女工忙第1382章 摘桃子第1533章 欽定太孫第669章 火併第949章 天柱王的使者第1462章 菩薩第328章 危險期第251章 鯨吞第661章 厚賞重恤以得軍心第919章 東方不敗、一統北方第128章 挑戰第439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696章 漁陽鼙鼓第16章 露一手第1342章 兩手硬第800章 洛陽兵變第474章 遼東撤退第1086章 皇太子毆打楚王第1271章 血火第782章 新朝第1451章 刺蝟第645章 一夜暴富第29章 勇三郎王伯當第509章 生擒吳皇第1125章 長安,宇文承都第193章 山東好漢第916章 禁嫁十萬三韓女第1245章 人約黃昏後第81章 鄉兵校尉第1021章 騎虎難下步維艱第413章 奪妻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