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8章 雙刃劍

大秦的軍隊很強,也很多。

秦軍百萬,陸地海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三衙大軍,更是數量驚人,這些年征服滅亡了多少周邊蠻夷,數不盡勝。

百戰雄師,所向無敵。

這是一把最鋒利的劍,但現在,皇帝開始考慮的已經不再是這劍的鋒利,而是這劍的安全。

高句麗、新羅、百濟、東瀛、流球、林邑、扶余、突厥、吐谷渾、吐蕃、薛延陀,以及西域諸國等等,很多都已經成爲了歷史名詞。

大秦的軍隊遍佈四面八方,都是百戰精銳。

這些軍隊基本上隸屬於三衙,這些年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騎士階層,加上那些軍功封爵的軍事貴族們,可以說這是一支毫不弱於這些年興起的科舉文官集團的勢力。

在邊地,有着數千記的大大小小的封侯們,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軍功貴族們,從國王到男爵,九等爵位遍及東西南北。

而在邊地那些新徵服開拓之地,朝廷更是遷移授封了數以萬計的騎士們,這些大秦軍隊的核心骨幹,是朝廷最有力的戰鬥軍官團。

毫不誇張的說,大秦這些年能打下這麼大大的疆域,這些軍事貴族和騎士們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們分封邊地後,也爲朝廷守住這些邊地,再次立下大功。

可現在皇帝不得不往另一個方向想,這麼強大的軍事貴族集團,會不會太強大了,能不能一直忠誠可靠,當他死後,他的子孫能得到這些人的效忠嗎?

還是說,這些人早晚會成爲北魏的六鎮邊軍?

皇帝不敢確定,他只知道這些人這些年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現在大秦的軍事現狀,並不太好。

“朕要重新調整一下帝國的軍事部署。”

宣政殿。

皇帝難得的召集了御前大們,這幾年,就算有事,皇帝也一般是先派人跟太子說,或是召見太子,然後再讓太子代他來主持宣政殿會議,與宰輔們商議處理。

今天皇帝意外的召開這次會議,大家來前都不知內容,但也知道事情不簡單,誰知道一開始,皇帝就說出了要調整軍事部署。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兵馬軍事,這是軍國大事。

而且他們相信,這絕不是什麼簡單的調整兵馬部署之類的,因爲若是如此,則根本用不到皇帝親自主持這個會議,他一道聖旨,或是太子的一個令,就足夠了。

這必然會是涉及深遠的一個調整。

皇帝的兩鬢已經有了些白髮,有些大臣驚覺自己上次見到聖人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了,那時聖人還是滿頭烏髮,怎麼現在都兩鬢髮白了?

羅成手指輕輕的敲打着面前的御案,太子坐在一邊,正襟危坐。

“我大秦繼承隋,軍事制度上也是繼承隋制,一開始也是以府兵立國,後來稍有改變,增加了禁軍募兵,再後來把內府從衛府中獨立出來,整合成內衙親軍,此後多年,基本上都維持這一制度。”

皇帝話緩緩道來。

從當年隋徵高句麗的左五軍,到後來的關外遼東軍,再到後來入關奪取天下,再威震四夷八方,秦軍越戰越強。

“現如今呢,朝廷軍隊分隸三衙之下,北衙有十二軍,內衙有十二府,南衙有十二衛,諸衛軍府人數各有不同。”

大秦立國雖才二十年,但軍制其實也是在緩緩變化的。

比如一開始,南衙府兵也是要輪番上京宿衛的,北衙和內衙的禁軍和親軍,也都是交替輪值,各有職責。

但到了現在,南衙府兵,基本上已經不再番上宿衛,他們主要是部署在中原四邊之地,五百人一營,兩千人一團,一萬二千人一個軍,慢慢的已經形成了邊疆軍區制。

基本上一個道都會有一到兩個軍駐守,這些府兵都是已經拖家帶口遷移過來,在這邊分田授地落地生根的移民邊軍。而每個衛府裡,那些精銳的士官、軍士長們,又基本上被授封爲騎士,在邊地擁有更多的永業田,同時有着朝廷授給的更精良的鎧甲裝備坐騎等。

團、營軍官只負責統兵,騎士們負責管理、訓練府兵們,至於更上級的廂、軍部,只是高級軍官們的養將寄祿衙門,他們既沒有調兵權也沒有統兵權,只有在得到上面命令的時候,纔會有指揮權,從下面軍區各團營抽調騎士、府兵們組建成野戰軍團出戰。

各道的左右都督指揮使,更多的是負責一道的徵兵、後勤、裝備等這一塊,一樣是沒調兵權的。

不過現在這一套,還沒有形成制度。

但相對來說,邊疆軍區的府兵們戰鬥力很高,尤其是有那些騎士們爲核心,戰鬥力強,戰鬥意志也高。

可相比之下,駐於六京、九府以及一些核心關隘要鎮的禁軍和內軍,就相比之下差的多。

內軍是原來的三衛五府轉變過來的,隋朝時,十六衛中有十二衛是統領府兵的,其中除了外府兵,還有內府兵。左右衛統領的內府有親勳翊三衛五府,而其它十衛則只各統一個翊府,每個內府約千人左右。光是左右衛統領的五府就有近五千人。

而這內三衛,實際總共是十五個府,約五萬五千人左右,全都是由二品到五品貴族官員們的子孫們選任,出身好,武藝強。

大秦開國後,皇帝羅成乾脆把這三衛五府的十五個內府單獨出來,另設爲內衙親軍,建立了十二個府,每府到現在實際上是有一個軍一萬二千人,親軍總共是有十四萬四千人。

親軍已經不再僅限於是貴族官員子弟,而且還有死於王事的烈士子弟等,相對來說,親軍出身確實還是不錯的,不是勳貴子弟,就是忠良之後,但問題是親軍長期駐於六京,負責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宿衛隨從等任務,打仗較少,導致現在親軍戰鬥力下降的厲害,真要拉出去打仗,肯定已經遠不如邊疆的軍區衛府兵了。

他們裝備精良,上升渠道又好,可就是越來越不能實戰,這對皇帝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

這就意味着,將來不久之後,邊疆衛府團營戰鬥強悍,可中央腹心的內衙親軍卻成草包。

而以募兵爲主的北衙禁軍,雖然有時也會奉命出征,比親軍戰鬥力稍強些,可也在變弱。

軍隊不打仗,又總呆在繁華之地,變弱是遲早的事情。

而衛府的邊軍,他們有那些分封的老兵騎士們統領訓練,面臨着複雜的邊疆形勢,甚至經常得打仗、平叛剿匪,戰鬥力保持的很好。

當初分設北衙禁軍,是考慮到府兵是兵農一體,而開國之初,戰事頻繁,若是頻繁徵召府兵,那麼就會耽誤府兵們的耕種生產,會使的府兵負擔極重,導致府兵最後無人願當。

爲此朝廷才另設北衙禁軍,募兵擔任,負責禁衛京畿,鎮守重要關隘軍鎮,因爲募兵,所以無輪換之需,可常備鎮守。

“朕擬了一個新的軍制,大家看一看,議一議。”

第227章 七次郎第445章 十八路反王第1246章 東屠第378章 一路北逃第332章 六騎戰千第476章 隋二世而亡第765章 入關第944章 西海王國第708章 登基改元第1468章 要塞第1302章 聖心獨裁第216章 玄甲第901章 皇太子第747章 青島第283章 無悔第808章 李密入秦第70章 拆夥第900章 下克上第313章 山東沸反第585章 替天行道第1113章 長安張超第387章 水師第474章 遼東撤退第539章 鐵面無情第42章 秦家第658章 賜國姓第304章 大業八年第583章 張金稱第291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522章 割據遼東第626章 攔路虎第1241章 朕又胖了第375章 乙支文德第3章 叔寶兄,我來也第1040章 大秦創業起居注第194章 金釘棗陽槊第1464章 寶臣第310章 玄菟軍亞將第1406章 長孫賢妃第448章 圍三闕一第49章 劫殺第127章 禁私掠第298章 驅逐第1010章 最狠不過帝王心第786章 圖形凌煙閣第43章 及時雨王薄第874章 李二投河第412章 羅成的煩惱(感謝大萌萬勝萬賞!)第408章 羅成自刎第1240章 佳人青睞第710章 五鳳第854章 功臣謀反第1348章 人亡政息第1528章 煌煌帝都第790章 長安第1301章 府院之爭第1390章 全城戒嚴第174章 威望第625章 殺胡口第210章 赤發靈官第1510章 內聖外王第550章 去意已決第232章 靠山第971章 沖天香陣透長安第1281章 再破一城第283章 無悔第139章 奴隸第819章 遷都避秦第1422章 講究第989章 單皇后垂簾聽政第20章 民以食爲天(感謝青翼追光五萬賞!)第866章 向南,向南第1527章 起兵勤王第466章 逃出五指山第843章 後宮第1445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114章 假子第400章 軟禁、稱王第1530章 直叩宮門第493章 榮華富貴第181章 劫囚車第848章 定楊可汗第1234章 另立太子第983章 縱慾傷精腦中風第972章 時清終未忍辭官第529章 抗旨不遵第1316章 黃河灘第943章 西部大開發第1451章 刺蝟第1025章 突厥遠遁慕容歸第927章 將功贖罪第257章 不屑一顧第1230章 腰劍斬樓蘭第654章 矇蔽聖聽第1511章 飛地建國第1528章 煌煌帝都第865章 拒詔抗旨第406章 再次殺回平壤第333章 風緊扯乎第1393章 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