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貴族志

高士廉恍然大悟,若是按他們之前的思路,這羅家怎麼也不可能榮登榜首的,甚至他們之前評定的等級,皇族羅氏,是以襄陽羅氏列在了最後一個等級榜上的,因爲羅成的祖父羅榮,是貧民出身,再往上數十幾代,都找不到一個名人。

而皇帝羅成又不屑於搞攀附名人,亂認祖宗這樣的事,他不是李淵,當了皇帝后,非讓大臣們給他七拐八連的認到了老子李耳的門下。

甚至就是西涼皇帝那個祖宗,都未必是真的。

本來李家是趙郡破落戶出身,也就是說他們家以前是在河北趙郡,注意,這個趙郡破落戶並不是說他家是趙郡李氏,只是跟趙郡李同在趙郡而已,並不是那一支的。

後來李家隨宇文泰出頭了,於是便也開始樊附名人,爲了自擡身價,便說自己是隴西李氏。

硬生生的把自己擠進五姓七家之列,但實際上,關東士族們根本不承認這事。

羅成當皇帝前沒有攀附過名人,當皇帝后也不曾有這樣的打算,他就是襄陽羅氏出身,祖上十八代那都是平民百姓。

甚至多追幾代,都已經查不到譜序了,畢竟普通小民,不可能跟大族一樣修譜。

但是現在皇帝說了,所有的士族都是先輩們開創,後世子孫經營積累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纔有了後來的士族。

現在,舊士族們成爲過去式了,他羅成要率領大秦的勳戚們,開創新的氏族時代。

因此,他皇族羅氏,便自然而然要成爲這個新氏族志排行榜的第一位。

皇族羅氏佔據第一等第一家。

然後第二等便是以外戚次之,外戚首當其衝是誰?自然是皇太后家秦氏家族,因此齊郡歷城秦氏便排在第二等第一家,然後二等第二家便是皇后家族濟陰單氏家族。

再接着是四妃的家族,分別是李貴妃家的隴西李氏,閻妃家的榆林閻氏、崔妃家的滎陽崔氏、鄭妃家的滎陽鄭氏。

接着是太上皇的諸女婿家,如齊郡的周氏、王氏、趙氏、杜氏等。

第三等,則是諸宰相之家,以當今的十一位宰相家族列入其中。

第四等,爲諸功勳大將之家,以受封爲公侯的那些武將排列其中。

第五等,以本朝任三品及以上的職官大臣排列其中。

第六等,以伯子男等貴族排列在上。

第七等,以郡太守等四五品職事官等排列其中。

第八等,以獲五品散官者列其中。

第九等,以獲五品軍功勳官者列其中。

高士廉仔細的聽完,發現按皇帝的這個旨意,那麼他們之前修的那一百卷的氏族志完全可以扔掉了。

新的氏族志,是完全不管以前的士族名望家聲這些的,只以本朝的官爵職位高低爲依據。

皇族第一等,然後是皇親國戚第二等。

第三等是宰相,第四等是公侯,第五等是三品以上大臣,第六等是伯子男封侯,第七等,郡太守等四五品的職事官員,第八等是獲得五品散官,而第九等,就是連沒有官職,但有五品以上軍功勳官的士卒都能列入其中。

原來的那些舊士族,管你是山東士族還是關隴士族,只要你不是外戚家族,不是有爵位者,不是五品以上的實職、散階、勳官獲得者,便全都無資格進入。

且進入氏族志還有一個標準,就是隻錄本身以及昆弟子孫。

如崔氏鄭氏這樣龐大的家族,就算是外戚,但也只錄妃子的父親、叔伯和兄弟,至於其它的支系,都無資格進入。

原本第一等第一名的崔民幹,在新朝既非外戚,又不是功勳封侯,僅有一個侍郎之職,不過是正四品下,因此他的家族博陵崔氏,也僅僅只能排到第七等。

按新標準修,姓氏榜估計能增到到三百多姓,而家族榜能增加到三千多家,崔氏得排到姓氏榜百名開外,家族榜千名開外去了。

之前高士廉的氏族志,上面的一千多家,那都是魏晉以來的士族門弟,真正的累世冠冕之家。

是純以郡姓做爲門第等差的。

這也是最傳統的排行法。

之前的標準就是尚姓,以郡姓爲基礎,可現在皇帝卻要尚官尚爵,以爵位官職爲依據。大量根本稱不上士族的家族姓氏,也上榜了。

完全否定了魏晉以來的門閥觀念,全力扶持大秦的功勳官員統治集團。

說到底,其實就是新門閥與世封制,就是爲皇帝即將開始的實封諸侯做準備依據的。

大量軍功起家的寒門庶族,甚至是地主、平民,也終於能夠躍然登上這個新氏族志,在皇帝的幫助下,開創一個新的士族。

高士廉得了這道明確旨意,返回衙門後,立即召集一衆同僚,口傳皇帝旨意,全面重修氏族志。

衆人震驚之餘,但還是如實奉旨修訂。

結過日夜加班的努力,終於,高士廉等很快又新修訂出一本氏族志呈到御前。

新修訂的氏族志,收錄三百三十五姓,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分列九等。

在這份譜序中,最低標準就是五品,或勳官或散階或實職。低於五品的,全都無資格進入。

大量的舊士族,哪怕是百年士族,甚至幾百年士族,可就因爲沒能跟崔鄭等家族一樣及時的站隊,沒趕上趟,未能授官獲爵,於是榜上無名。

高士廉捧着新修訂好的氏族志,與一衆同僚們面面相覷,都有些唏噓不語,甚至有點心裡沒底。

連范陽盧氏這樣的士族領袖,都沒有能進入五千六百八十七家的榜內,是否會有些太過,這樣的氏族志頒佈之後,天下能夠認可嗎?

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倒有近半人的家族譜氏空蕩蕩的,他們都是普通百姓出身的軍校,往上數八輩,都找不到一個當官的,甚至是讀過書的。可現在,也全都名列氏族志上了。

岑文本翻看着他們費盡心神的心血,苦笑着道,“我覺得這應當叫貴族志。”

溫大雅等人聽了,也都是一笑。

第47章 心懷怨恨第354章 五貴第570章 觀音婢第404章 天子之怒第1415章 頭鐵失智第1291章 北斗七星高第1028章 金輅馳過凱旋門第1301章 府院之爭第749章 馬踏冰河第700章 英雄各有所見第614章 驕狂第946章 大非川第1486章 騎士第1031章 吐蕃公主寧秦騎第599章 鐵騎入關第1420章 正統第1375章 張記雜貨第87章 狂妄第335章 三妻四妾第271章 騎第623章 捲土重來第332章 六騎戰千第1395章 官逼民反第48章 密謀第52章 兄弟第1000章 三寸舌強百萬師第191章 東阿程咬金第567章 拜封節度使第1461章 跪雪第522章 割據遼東第1502章 欲加之罪第219章 訂親第1434章 飛奪那津城第680章 連殺三相第199章 丁憂第1064章 請兵未成反被削第1035章 秦人永不爲藩奴第954章 已報生擒吐谷渾第375章 乙支文德第875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480章 調停第994章 西出陽關滅伊吾第988章 主少國疑身不免第1281章 再破一城第1066章 五百童男又童女第1290章 秦懷玉、蕭瑀第199章 丁憂第1523章 另做打算第194章 金釘棗陽槊第728章 江都保衛戰第330章 晉升大將第1095章 下龍灣中李世民第434章 閉門羹第1325章 今年過節不收禮第333章 風緊扯乎第232章 靠山第861章 兩國交兵,先斬來使第1372章 鷹犬第192章 羣英聚會(再爲青翼追光加更!)第147章 新縣尉發威第357章 肉食者鄙第1429章 那津第1394章 奴隸起義第340章 必奪之地第655章 張須陀第896章 斬草除根第60章 狗急跳牆第1364章 呆仗第1464章 寶臣第512章 弒君奪位第312章 圖形凌煙閣第566章 兩京十三道第1453章 捉對廝殺第232章 靠山第1032章 象雄王奪妻之恨第1443章 打秋風嗎第864章 將軍決戰豈在戰場第222章 後院起火第301章 雪中送炭第152章 步步緊逼第721章 異姓不得封王第1255章 狗奴第1477章 藩王、邊帥第672章 世外桃園第208章 深不見底第726章 江都密謀第803章 北邙山第230章 你等着第1354章 戰爭財第1340章 逼宮第162章 投桃報李第1126章 鏈枷騎士第1381章 天補平均第355章 謊言第1335章 馬知縣第385章 孤軍第671章 獨立王國第523章 十八道金牌第1057章 半億人口九億田第1051章 科舉取士求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