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西部大開發

大秦開元四年的春天。

皇帝在地圖上劃了幾條線,於是整個天下便圍繞着這幾條線開始忙碌起來。

第一條線,重新疏通南北大運河,朝廷設立了四位運河轉運使,分別負責運河的河北段、河南段、淮南段以及江南段,四位轉運使都有自己的轉運使衙門,他們負責運河的疏通、河關的稅收、堤壩的維護,還有漕運的安全。

皇帝劃的第二條線,是自關中長安北,重建秦直道。當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建一條直抵河套五原郡的道路,長達七百多公里。

這條道路到此時依然還在使用,只是不少地方年久失修。

皇帝之所以第二條線劃在這秦直道上,關鍵還在於大秦如今收復了河套之地。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是一個塞上糧倉,要想守好北疆,這個糧倉對於大秦無比重要。

可河套雖富,卻也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與關中之間,隔着一塊巨大的沙漠戈壁,這塊沙漠太大,穿行困難。

而如果不直接自北中向北穿越橫山和北邊沙漠,只能向西沿黃河東岸北上,或往東沿黃河西岸北上,但這兩條路線都有一個問題,一就是要繞更遠的路,二來就是沿黃河而行,尤其是東面的這條路線,會面臨着東西走向的無數條河流溝谷,而以當時的這個能力,是很難不斷的跨越這些河流修一條直道的。

如果要不斷的繞過這些河流,那麼道路將無限延長。

正是因爲這種種原因,最後秦皇始下令修一條直道,直通北上抵達五原。

要翻越橫山山脈,要穿過茫茫大漠,尤其是這樣的直接向北,也一樣要面臨着越過許多山谷和河流的問題,當時的秦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把這條路修在了子午嶺的分水嶺上。

沿着山脊修路,能並行十輛馬車。

子午嶺不低,但也並不算極高,這是一個可以修路行走的高度,同時關中的氣候加上地形,使得山嶺上修路相對簡單一些。

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此修路,就完美的繞過了子午嶺山脊兩側的那些山谷河谷,不用再填山架河,直接在山脊上穿行。

一直抵達了朔方定邊縣南側,再向北進入了鄂爾多斯高原,從此一直向北在昭君墳渡過黃河,抵達後世包頭一帶。

這條路線,大大縮減了從關中到五原的距離,尤其是關內雲陽到朔方定邊這一路,皆是連綿山脈,溝谷無數,可以說這條路線,簡直就是一項奇蹟。

平均寬達十丈的一千五百里直道,既避過了山谷河流,同時因是修在分水嶺山脊上,使得他又並不遠離水源,這對於兵馬行軍和物資運輸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

而後世直到近年,才修建出了一條沿着晉陝黃河大峽谷的黃河公路,可知秦直道有多了不得。

只是秦以後,對於河套的掌握並不牢固,因此使得這條直道也並沒有達到秦始皇最初設計的目的。

這條道路設計,就是一條進攻之路,是聯繫關中與河套的。

但是秦以後,爲防北邊胡人沿這條路直接南下,朝廷對這條直道卻是採取保守防禦策略。他們聯繫河套,更多的還是利用代北的雲中郡,以太原雁門雲中爲依撐,來控制河套。或者,很多時候,都是以雲中來牽制防禦河套的胡人。

修復秦直道的同時,皇帝還劃了一條線,從靈武打通一條水路,直抵榆林郡,把整個幾字形的河套地區,這一段河流相對平緩的黃河河套段,打造一條水上運輸線。

黃河很多地段都無法航運,但河套一帶千餘里的河面上,卻是適合航行的,完全可以船運。

因此修復秦直道,從關中經一千五百里直道直抵九原城的陸上通道打通同時,皇帝也把靈武到榆林的黃河航運打通。

航運打通之後,關中與河套便不再是單薄的一根線繫着。

同時,一條黃河航線,還能將長安、河西、隴右、朔方、定襄這幾大塊緊密的聯結在一起。

一千五百里直道,一千五百里水道,關隴河朔完全打通,聯結一體。

皇帝劃出的第三條線,便是自漢中通巴郡,再抵黔中,接雲南、通廣南,並與劍南相通。

這條西南大動脈,則完全是把整個西南諸道地區,給串通聯結,將他們盤活一起。

皇帝劃出幾條線,於是整個西北和西南地區,都變成了巨大的工地。

沿處可見的造船廠,四處都是木材廠,依拖一條條的河流穀道,按照皇帝的路線,要把沿途的這些舊路聯通起來。

這是大工程,西南西北諸郡,幾乎全都動員了起來。

每天都有新船入水,道路上車馬飛馳,一隊隊的奴隸被送過來,還有無數的百姓在農閒時響應官府號召,應役接受僱傭前來修路賺錢。

諸道各郡縣,實行全面規劃,然後分片包乾的形式,大幹特幹。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每隔十里一座墩堡,每二十里一座驛站,三十里必有一座兵站,五十里必有一座軍堡。

這一條,一支隊伍沿着初具雛形的漢黔道而來。

隊伍裡一個年輕人看着沿途修路的人,早已經沒有了最初時的那種好奇與興奮,他叫李三郎,又名李三寶,江南西道廬陵郡人,打小家貧,於是入商鋪做了個夥計學徒。這年代的夥計學徒沒後世那麼簡單,進了商鋪要拜師傅,頭三年什麼也不讓你學,只是打雜侍候師傅。

用師傅的話說,這就磨性子觀品性,學手藝不難,但養人口難。如果這三年裡,學徒不耐煩受不了,那就會被驅逐出去,根本不會傳授技藝。就算過了這頭三年,師傅也不是一下子把手藝傳給你。

第二個三年,只教基本功,同時侍候師傅的事也不能免。等到第三個三年時,才能讓你上手些簡單的,第四個三年過了,能勉強算是出師了,但還得繼續給師傅給鋪子裡做事,是沒有隨意跳槽一說的,甚至夥計前十年,基本上都沒有薪水,能有口吃的就算不錯了,逢年過節的再發點東西,就算主家大方。

如果沒有隋末這場動亂,或許李三寶這輩子也就這樣定性了,熬三年又三年,從學徒到夥計,然後再到管事再到掌櫃,老了的時候,或許也能積攢下一小筆錢,然後回鄉買點田地,安享晚年。

只是世道動亂,去年他隨師傅北上到豫章郡做買賣,結果遭遇到了林士弘和沈法興兩家交戰,師傅被殺死,貨物被奪走,他跳江才逃的一命。後游到長江北岸,成了一個流人。

好在他運氣較好,此時北方一統,相對更安穩。

而南方三藩雖奉秦國正朔,北方不南征,但三藩自己卻又還是相互攻伐不斷。

稅賦也高,還有各種攤派,於是許多江南百姓,便都偷偷的渡江北上,對於這些南來之人,大秦朝廷向來還是比較歡迎的。

第9章 擂鼓甕金錘第250章 六猛五金剛第1354章 戰爭財第97章 未雨綢繆第622章 東山再起第268章 戰爭迷霧第1387章 皇帝萬歲第142章 福利第117章 狗大戶第1510章 內聖外王第1461章 跪雪第36章 神兵到手第88章 三隻母老虎第1052章 秀才舉人爭進士第598章 皇帝突圍(十連更!)第795章 光榮之家第716章 決勝於千里之外第670章 羅閥四鎮第168章 僱傭兵第515章 軍生怨氣第901章 皇太子第522章 割據遼東第1092章 羽林初陣斬賊帥第318章 分道揚鏣第1499章 放手第1488章 先登第12章 滿載而歸第400章 軟禁、稱王第1005章 壯士飢餐胡虜肉第179章 百斤大刀第1476章 太子旅賁第1295章 跳反第1469章 五年巡邊第1050章 鳥盡弓藏誅功臣第192章 羣英聚會(再爲青翼追光加更!)第1311章 總督第457章 人屠降臨,小兒止啼第302章 慕容長生(謝謝平安10113萬賞!)第14章 傻弟弟第1125章 長安,宇文承都第737章 一日天子第893章 拋棄第560章 辭相第782章 新朝第830章 撕開長安之門第868章 羊入虎口第1310章 量入爲出第1021章 騎虎難下步維艱第139章 奴隸第609章 飛虎(吐血第十一連更,感謝農民伯伯萬賞!)第305章 鐵馬冰河後庭花第387章 水師第58章 青眼有加第1073章 寶船揚帆戰兵至第1089章 你要戰,便來戰!第505章 吳帝第864章 將軍決戰豈在戰場第120章 精兵悍將第493章 榮華富貴第262章 認我做義父第218章 卑鄙無恥之徒第874章 李二投河第926章 孤身第880章 我也想當皇帝第1010章 最狠不過帝王心第664章 我又回來了第179章 百斤大刀第948章 跑單幫第892章 請降求和第462章 玄甲騎第1292 錦衣衛破城第593章 雁門之圍(第五更!)第1495章 永鎮西域第794章 衛所第1094章 冰消雪化成甘露第634章 洛陽天子,關外羅成第423章 病虎第349章 比狠第78章 戰火第987章 秘不發喪藏玄機第13章 千里一盞燈,萬里煙雲罩第1231章 毋動,動,滅國矣!第276章 百里奔襲第1035章 秦人永不爲藩奴第64章 要殺要剮隨你便第315章 羅門女將第1299章 御前會議第63章 爺爺在此第900章 下克上第1082章 日落府兵巡天南第509章 生擒吳皇第996章 安得良策援嗣業第281章 竇建德第1280章 破城第907章 霸王硬上弓第53章 戰神降臨第432章 徵召舊部第584章 段姥第227章 七次郎第903章 戰神尉遲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