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通知李元霸,自己已經成功的摧毀了鹿角拒馬。當李元霸看到穿雲箭後,便高聲大喊:“各位哥哥,今晚便是拿下鴨綠江的時刻。衝鋒。”
隨着李元霸的一聲衝鋒。以秦瓊,單雄信等武將爲首的五千騎兵。便催動了戰馬,踏上了眼前的浮橋。五百米的距離,足夠李元霸戰馬的緩衝了。
這時整座浮橋開始劇烈的搖晃,貪狼密衛便知道,是李元霸已經帶人開始衝鋒了。於是迅速的向兩側退開,而這時破軍密衛,也同樣向兩翼殺去。爲的就是,免得李元霸的騎兵,衝殺過來傷到自己。
五百米的距離說起來很遠,但是在騎兵的眼中,只是一瞬間。在貪狼密衛和破軍密衛,剛剛將中間的位置讓出來。李元霸一馬當先的已經殺到了。
只見李元霸雙手施展擂鼓甕金錘,身披金鵬戰甲。胯下騎着萬里雲煙墨麒麟,如同一隻下山猛虎一般,衝向了高句麗的軍營。
高句麗的這些士兵,哪有是李元霸的一合之將。李元霸所過之處哀嚎遍野。無論是你手舉着巨盾,還是手持着長槍。只要碰到李元霸的擂鼓翁金錘,都會在下一刻脫手飛出。而最終的結果便是,當場被擂鼓甕金錘砸成肉餅。
秦瓊騎着黃驃馬,手持虎頭湛金槍。也如同殺神一般衝了過來。遠處的敵人直接用虎頭湛金槍刺死。離自己近的便用鎏金熟銅鐗。總之所過之處同樣是無人能敵。
單雄信手中,金頂棗陽槊左右翻飛。根本就沒有人能夠近其身。所過之處殘肢斷臂一地,根本無人能出其鋒芒。
有這三尊殺神開路,瞬間高句麗的陣營,便被衝得七零八落。而破軍密衛並沒有閒着,而是在高句麗守軍中快速的移動着。每一次的移動,都會帶走一條生命。他們攻擊的位置只有兩處,一是人的哽嗓咽喉。另外一處便是人的心臟。
而此時貪狼密衛的任務,便是將那些,準備施放暗箭的人,精準射殺。保護自己一方的將領,不會受到別人的暗箭。
當然李貪狼不會忘記,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在李元霸衝入敵軍陣營的那一刻,他已經帶着七名貪狼密衛,成八卦之勢,隨同李元霸殺入了敵軍陣營。他們就是李元霸的眼睛,就是李元霸加長的手臂。他們以李元霸爲中心,寸步不離的跟隨着李元霸。
貪狼密衛可不會,和你講什麼道義,什麼暗箭傷人,什麼偷襲暗殺。只要什麼有效他們便會用什麼。無論是近距離還是遠距離,只要他們方便,便會用十字弩射擊。這也導致很多人,還沒有和他們正面對抗,就已經倒下了。
侯君集和程咬金,帶領着兩千五百名騎兵。此時也已經殺出了浮橋。向高句麗守軍的右翼殺去。而左翼則由翟讓與謝應登二人,帶領着另外兩千五百名騎兵殺了過去。一時間浮橋的橋頭,鴨綠江的西岸。已經成爲了一片修羅場,人間煉獄。
雖然李元霸等人,只帶了五千騎兵衝陣。可是卻對高句麗守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畢竟浮橋的橋頭位置,並不是十分的開闊。就算高句麗守軍有數十萬的兄弟。如今也派不上用場。
可是如果真的想要憑藉,李元霸帶着五千騎兵,就想殺出高句麗守軍的包圍。那也是如同癡人說夢。畢竟數十萬人站在哪裡,就算不動等着你殺。也會活生生把你累死。更何況人家還在,做着激烈的反抗。
不過此時李建成與柴紹,以及其他瓦崗將領。所帶領的大軍,也順利的通過了浮橋。沒有任何的停歇直接加入了戰鬥。這樣一來李元霸等人的壓力頓減。不過高句麗守軍的壓力卻瞬間倍增。
這一戰直接殺到快要天光放亮,這時還有大量的隋軍,不間斷的通過浮橋渡過鴨綠江。
如此大規模的調動兵馬,讓高句麗守軍的將領有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李元霸,想利用浮橋讓所有的先鋒部隊,渡過鴨綠江。因爲他並沒有發現,有其他的戰船,行駛在鴨綠江上。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集結所有部隊。與李元霸的先鋒部隊,在這鴨綠江岸,展開一場殊死之戰。
看到原本守在鴨綠江岸的高句麗士兵,全部撤離了陣地,向浮橋的方向聚集。江對岸的徐茂公笑了。對身邊的人魯威說道:“魯威閣主,下面就要看你的表演了。”
“軍師你就瞧好吧。今天我們就要讓高句麗人開開眼界。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浮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魯威一臉自信的說道。
隨即魯威對身邊的幾名工匠,下達了命令。那幾名工匠接到命令後,瞬間向浮橋而去。不多時,就看原本對接的,十分完整的浮橋,突然間解體。變成了十幾個獨立的單體。
每個單體都向着,鴨綠江對岸而去。而每個單體上都載着,數千名的士兵。原本的浮橋瞬間變成了運送士兵的戰船。
鴨綠江江面,本就只有五百多米的寬度。不多時這些浮橋分解後,形成的運兵船就抵達了對啊。士兵也迅速的登陸到了,鴨綠江的對岸。同時以最快的方式組成戰陣,開始在高句麗守軍的外圍進行戰鬥。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高句麗守軍的主將,一時間腹背受敵。原本應對李元霸等人的衝陣,就已經十分的艱難。可是如今背後又殺來了隋軍,那這場戰爭的結果,已經不用去想了。
無論戰爭的結果是什麼,隋軍仍然源源不斷的,被運送到鴨綠江對岸。在將近中午的時候,三十萬先鋒軍,終於全部登陸。而在鴨綠江岸的這場登陸戰,也接近了尾聲。
此時所有的高句麗士兵,心中都開始了恐慌。他們知道自己這次是戰敗了,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淪爲俘虜。因爲他們知道作爲俘虜的下場是什麼。於是他們選擇了潰逃,無論他們的主將如何阻止,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