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對李神通說話的婦人,是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她本是嫁給了出自高門大族太原王家的王裕,不過這王裕在去年的說話已經去世了。
同安公主與王裕育有一子一女,女兒還是楊廣的妃嬪,當年李淵爲弘化郡太守,節度關右十三郡的時候,曾有許多不軌的行爲,楊廣知道後詔他會洛陽,李淵稱病不歸,楊廣還問過同安公主的那個女兒李淵的病,死不死得了。
而在歷史上,這位同安公主還爲高宗李治說了一門親事,讓太原王氏的一個族女嫁給了李治,是爲王皇后,不過最後卻被那位千古第一女帝給幹掉了。
同安公主在丈夫死後,便離開了太原王家,說是要去長安的,但不知爲何在聽說李神通安撫山東後,便改變了計劃,最後到了此處。
李神通這時聽了同安公主的提議後,頓時便猶豫了起來,他倒不是糾結於到底要不要堅守黎陽倉城,趙州、刑州、洺州、相州這四州之地都被他丟了,自是不會在乎黎陽的安危。
李神通糾結的,是自己自安撫山東以來,一丁點的成果都沒有,就這樣灰溜溜的返回長安,臉上未免太過無光了。
不過思索良久後,李神通還是覺得小命要緊,面子這東西,哪有性命重要?
於是,李神通便同意了同安公主的提議,立即派人到倉城外準備船隻,然而,他的異常舉動卻被竇建德的探馬得知了,飛馬回報了竇建德。
竇建德搖了搖頭,向左右的將領道:“孤聽聞李唐的晉王李隱、秦王李世民,都是當世人傑,以爲這淮安王李神通,也不會差多少,誰知卻是一個貪生怕死的無能之輩,真是讓人可嘆啊!”
說起李隱,竇建德仍是心有餘悸,當年他可是差一點,就被李隱給活捉了的。
劉黑闥這時笑道:“不正因爲李神通這種無能之輩,才讓我們接連攻城略地嗎?”
同時,劉黑闥心中還想道,無論是李隱,還是李世民,他早晚都要與之會上一會,看看到底誰纔是當世的第一用兵高手。
八月初九夜晚,李神通將黎陽倉城的城門打開,先將一箱又一箱的財物搬出城外,準備登船離開此地,返回長安過太平的日子。
但東西剛搬到一半,忽然之間,火光通明,殺出了數不勝數的人馬,李神通等人還未反應過來,城門便已被敵人搶奪而去了……
李世績正卸下盔甲,準備入睡之時,猛然聽得四周一陣喊殺震天,知道事情壞了,慌忙重現穿上盔甲,召集兵馬。
但這時,竇建德的大軍已大舉入城,開始攻佔各處要道,李世績見大勢已去,只好帶了幾百騎兵出了黎陽,逃過了黃河,黎陽要地,遂被竇建德所攻佔。
是役,竇建德俘虜了李神通、同安公主、李世績的父親李蓋以及出使此地尚未返回長安的魏徵。
幾天後,李世績又因爲父親被俘的緣故,返回黎陽投降了竇建德,衛州的其他城池,在得知黎陽陷落的消息後,也紛紛投降了竇建德。
至此,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除了恆州、羅藝控制之地,高開道控制之地,沒被竇建德攻佔之外,其餘的地方,已全爲竇建德所有了。
竇建德是大度之人,對於俘虜的李世績、魏徵等人,並沒有多加爲難,他任命魏徵爲起居舍人,任命李世績爲左驍衛將軍,讓他繼續守衛黎陽,當然防範的手段竇建德還是有的,他把李世績的父親李蓋帶在了身邊,作爲人質,所以李世績雖有心歸唐,卻不敢棄父獨自離開。
鑑於竇建德的聲勢,之前歸降了大唐的滑州(原東郡)刺史王軌的一個奴僕,將王軌灌醉後,將其殺害,然後攜帶王軌的首級到竇建德處投降,想以此邀功。
但竇建德卻道:“奴僕殺死主人是大逆不道,孤王怎被能接受他呢?”隨即下令斬了那位奴僕,將王軌的首級送回滑州。
滑州百姓深受感動,當天就請求投降,此後,附近的州縣以及佔據了數州之地的徐圓朗等人,都望風歸附。徐圓郎原本是在今年初的時候,向李淵上表請求降唐的,還被李淵封了爲兗州總管,爵魯國公,但現在一見形勢不對路,立馬就改換門楣了。
值此天下位定之際,像徐圓郎這樣佔據數州之地,在數個大勢力之間搖擺不定的一方諸侯,仍有許多。
八月二十四日,竇建德返回洺州,修建萬春宮,將夏國都城遷到洺州,竇建德還將淮安王李神通安置在下博,用賓客的禮節對待他,但李神通卻一直害怕竇建德哪一天會將他殺害,所以一直惴惴不安。
李淵在得知河北五州被竇建德攻佔,李神通、同安公主、李世績等人被俘虜的消息後,大爲震驚,連忙派人帶禮出使竇建德,要他務必不能爲難李神通等人,並下令在新安的李世民,想辦法營救被俘的那些人。
但因爲中間隔着王世充,河內郡又爲李密所佔據,所以李世民也是鞭長莫及,無計可施。
因爲大唐此時的頹勢,許多原本投靠大唐的地方將領官員,都產生了別的心思,八月二十六日,唐梁州總管、山東道安撫副使陳政被部下殺死,部下攜帶他的首級投奔了王世充。
不可否認,雖有李隱和李世民的極力支撐,但現在的大唐,實乃處於最虛弱之時,能否支撐過去,許多人心裡都是沒底的。
在長安的李淵,爲了加強軍事的動員能力,以應對高強度的征戰,將關內劃分爲十二道,均田制、府兵制爲基礎,設置關內十二軍,關內諸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軍,十二軍均取天星的名稱,由車騎府統領。每軍將軍、副將各一人,選擇素有威望者充任,督察農耕與戰備。
十二道以及十二軍分別爲:萬年道的參旗軍、長安道的鼓旗軍、富平道的玄戈軍、豐泉道的井鉞軍、同州道爲羽林軍、華州道爲騎官軍、寧州道爲折威軍、岐州道爲平道軍、豳(bin,一聲)州道爲招搖軍、麟州道爲苑遊軍、涇州道爲天紀軍、宜州道爲天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