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卡和赫魯曉夫猜的沒錯,德軍的確是察覺到了側翼的危險……畢竟德軍不相信甚至可以說鄙視他們的盟友,德軍士兵平時經常輕蔑的談笑着可以用幾個羅馬尼亞士兵交換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和十個換一個他們也不幹。
因此,德軍其實不相信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能保護他們的側翼安全……連士兵都如此,更別說是將軍了。
這一次感到不安的倒是一向過於自信的希特拉,他發了個電報給保盧斯,表達了他對側翼的憂慮。
希特拉會這麼做應該說很正常,一方面是因爲在此之前已經有莫斯科的慘敗,他不希望眼看就要到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同樣是這樣的下場,於是認爲應該更加小心謹慎。
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希特拉本身就是種族主義者,他雖然表面上對意大利、羅馬尼亞恭敬有禮,但那只是政治上維持盟友共同作戰的必要手段,在希特拉心裡其實是很瞧不起這些盟友的。
在這樣的基礎下,希特拉當然也不敢將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成敗寄託在這些盟友身上。
“我的將軍!”希特拉在電報裡說:“我希望你能注意兩翼的動向,你知道的,他們(指盟友)的防禦總是無法讓人放心!”
保盧斯何嘗又沒有這方面的擔心,但他看到這封電報卻很無語。
“注意?什麼才叫注意?”保盧斯報怨道:“他們甚至不由我指揮,即使我能發現些什麼也無法通知他們!”
保盧斯說的是實話,他的軍銜還只是上將,而羅馬尼亞及意大利軍隊中則有一大堆的元帥……上將又怎麼能指揮元帥?何況他們從名義上說還是德軍的盟友而不歸德軍指揮。
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盟友往往會爲了表現自己“盟友”的尊嚴而有意不聽德軍指揮官的命令和建議……如果什麼都聽德國人的,那不是太沒面子了?所以應該要有自己的主見!
只可惜,德軍因爲有強大的空軍偵察和完善的作戰體系和情報系統,再加上戰鬥經驗,所以德軍作出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
這也就意味着羅、意等軍隊的“主見”其實就是錯誤。
當然,保盧斯發個牢騷其實並不是針對羅、意軍隊,而是暗指希特拉。
因爲保盧斯認爲像希特拉這樣的“提醒”沒有任何意義……希特拉如果知道第六集團軍兩翼危險,就應該派出援兵將這些危險及時消除。
但現在希特拉什麼也沒幹,僅僅只是提醒。
那麼保盧斯又能做什麼呢?
一:放棄史達林格勒撤退,然後將第6集團軍分散到頓河防線防禦。
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希特拉不會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史達林格勒。
二:快速拿下史達林格勒,然後再將德軍部隊調往增援側翼。
這同樣也不可能,史達林格勒戰役已陷入泥潭,前進的速度只能按米、按步計算。
所以,保盧斯看似有選擇權卻毫無選擇權,因爲所有路都被堵死了,他只能無視兩翼存在的危險。
不過保盧斯這種無視裡至少有一部份輕敵的因素。
這是由蘇軍歷次進攻都被德軍輕易打敗決定的……這幾個月蘇軍至少組織了8次大規模反攻,比如哈爾科夫戰役,另外在布良斯克方向三個集團軍反覆在沃羅涅日的反突擊,更大規模的就是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在科特盧班方向對德軍發起的反攻。
這些進攻行動無一例外都是規模大、進攻猛烈,但都被德軍及其盟友輕鬆擊敗。
於是,保盧斯就習慣性的得出了結論:就算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兩翼發起進攻並突破了頓河防線,德軍同樣可以像之前一樣憑藉着空中優勢和機動部隊將它們擊敗。
甚至保盧斯還認爲蘇軍的大規模進攻一次又一次被擊敗同時傷亡慘重,所以蘇軍接下來能組織的反攻已十分有限(很明顯,保盧斯是低估了蘇聯的動員能力)。
於是,保盧斯就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史達林格勒上,只要徹底佔領史達林格勒,一切問題就全都迎刃而解了。
舒爾卡不知道這些,此時的他正與赫魯曉夫等人在趕往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指揮部的路上。
由於史達林格勒已經被德軍半包圍,又被德軍空中力量封鎖,所以要趕往北部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指揮部十分困難。
他們首先要渡過伏爾加河到達東岸,然後再搭乘汽車在夜色中北上……在敵人的空中封鎖下其實搭乘汽車上路是最安全的,尤其是老兵。
這主要是因爲火車目標大容易遭到攻擊,而且線路固定,車廂門通常也沒有開啓,一旦遭到敵人戰機和轟炸機攻擊幾乎就只有等死一途。
至於汽車,重點是後車廂搭載的人少,也就是汽車要多。
這一點對赫魯曉夫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和的參謀、警衛員一行共五十餘人,原本兩輛汽車就足夠了。
但卻用了10輛汽車也就是每輛汽車只運送五到六人。
這是出於安全考慮,首先是汽車多也就意味着目標多,敵機從空中俯衝下來掃射時能命中赫魯曉夫搭乘的汽車的機率就小。
其次就是搭乘的人數少就可以隨時跳車……事實上這有足夠的時間,因爲可以聽到飛機俯衝下來的嘯聲,稍有經驗的戰士很容易就能判斷敵機俯衝是不是針對自己或附近。
另一個,就是有更多的汽車就可以保證在曠野中遭到攻擊後還有倖存的汽車能帶着所有人迅速撤離。
舒爾卡與赫魯曉夫搭乘同一輛汽車,在後車廂。
這一點是明智的,因爲後車廂有更好的視野同時反應更快,一感覺到危險馬上就可以跳出去並滾到路邊隱藏起來。
“我還以爲永遠都不能走出史達林格勒了!”舒爾卡看着伏爾加河對岸的史達林格勒有些感慨!”
“你沒有走出去!”赫魯曉夫說:“你,還有我,我們都在那,不管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