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交流會
胡月明跟童慶炳比賽看到一半的時候就離開了,學生隊那邊踢完球過來打了聲招呼也都走了。
就剩下顧海洋陪着一羣作家們坐在操場邊侃天侃地。
球踢完已經快中午十二點,但是大家都不急着吃飯,在場上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大家都感覺不到多累,下來坐了一會兒,平時缺乏運動的後遺症就凸顯了出來。
蘇桐第一個叫腰疼,還被馬原他們嘲諷了一波。
後來衆人準備回酒店洗澡時,除了畢飛雨跟阮小虎兩人之外,其他人就沒有一個步履穩健的。
馬原用個胳膊箍着阮小虎的脖子,一方面他確實喜歡這小子,另一方面他這會兒兩股戰戰,痠疼不已,要不是靠阮小虎給他撐着,恐怕要丟臉。
回了酒店洗過澡,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
這會兒衆人都不想再走路,便讓顧海洋他們從外面買了點吃的,然後所有人聚在蘇桐他們的房間吃起盒飯來。
之所以要到蘇桐他們房間,是因爲他們的房間窗戶大,還有個空地方,能夠擺得開架勢。
飯吃到一半的時候,馬原忽然開口問:“小虎,你這次爲什麼會過來?不會是胡教授知道你踢球厲害,特意讓你來助陣吧。”
阮小虎嘴裡包着飯菜,聽到馬原問話,生生嚥了兩口,隨後笑着回道:“我跟胡院長認識有一段時間了,後來聽他說幾位老師要到燕師大來開交流會,我就覥着臉問我能不能過來,沒想到胡院長竟然同意了。”
“不要叫我們老師,生分。你雖然比我們小很多,但也可以叫聲哥。你就叫我馬哥吧,其他人你隨意。”馬原哈哈一笑,“胡院長喜歡年輕人,你這樣毛遂自薦,他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嗯,馬哥。”阮小虎乖乖地喊了一聲。
莫言吃飯最快,這會兒已經放下飯盒,順便點上了一支菸。
煙點着之後,他笑眯眯地看着阮小虎:“你這個年紀就能進作協,之前有過不少作品吧?”
“就幾篇,都發在《青年文學》上面。”
“那也不簡單了。”餘樺也跟着點了支菸,“我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還在玩泥巴。”
“你這麼大還在玩泥巴?”畢飛雨笑道。
“我喜歡玩泥巴不行?”餘樺啜了口煙,又看向於東:“剛纔在操場上,聽你說你們認識,你跟他怎麼認識的,是和胡院長一起認識的?”
“你們兩個認識啊?”馬原也一臉好奇地看向於東。
其他人跟馬原的表情差不多,他們倒是沒想到於東竟然跟阮小虎認識。
於東本來不想聊這個,不過已經被問到了,只能開口解釋,“之前我從外地回金陵的時候,在火車上遇到的小虎。當時也就一面之緣,不過後來在金陵又見到了一次,這一來二往便認識了。他當時在金陵工作,閒暇的時候經常去我那裡玩。”
“你們竟然還有這樣的緣分,不過這事我怎麼不知道?”畢飛雨撓了撓頭,“你去金藝沒多久我就跟着過去了吧。”
於東笑道:“小虎起得早,跟你碰不上面。”
“這話說的,我平時起得也挺早。”
餘樺撇嘴道,“要按外國時間算,你起的是早……那這麼說,小虎是通過你認識胡院長的?”
“不是的。”小虎搖了搖頭,“我認識胡院長的時候,也不知道胡老師是於老師的老師。當時我在老家當導遊,胡老師他們去旅遊是我帶的他們,就這樣認識了。也是後來胡老師告訴我,我才知道原來他們認識。”
聽到小虎的解釋,於東暗自腹誹了自己老師一番。當時胡月明打電話給他的時候,明明說讓他自己告訴阮小虎,沒想到老頭最終沒忍住。
其他人不知道其中關節,聽到這個故事,皆大呼有緣。
“這緣分可不淺啊,三個人三個地方,竟然就機緣巧合地羈絆到了一起。”馬原嘆道:“這世界明明很大,卻總是有那麼片刻會讓人感覺它小得不得了。你看,要不是小虎跑到燕京來,咱們也沒辦法認識他。說不定錯過這次機會,咱們一輩子也不會認識。”
莫言擺手道,“馬原你這話小瞧人了,小虎這麼點大就能在《青年文學》發幾篇文章,以後前途不可限量,文壇必然會留下他的姓名,你不想認識他都不行。”
“這話也對。”馬原點點頭,“不過我覺得吧,不管是於東跟小虎的緣分,還是胡院長跟小虎的緣分,其實都是鋪墊,就是爲了讓他遇到咱們。遇到咱們幹什麼?嘿嘿,那自然是讓咱們堅定組建足球隊的決心。”
衆人齊齊翻了個白眼,這馬原是真的上頭了,說着說着又把話題繞到了組建足球隊上面。
不過也就馬原一個人腦袋熱,其他人對組建足球隊這事都興趣缺缺。
大家天南海北的,像今天這樣坐在一起都不容易,更別說組建足球隊去搞比賽了。
誰有這個時間啊。
再者說了,他們對自己踢球的水平都瞭解,今天要不是對方放水,門估計都要被射穿。阮小虎是踢得不錯,但足球這玩意也不是靠個人的。
見衆人不搭茬,馬原也識趣地沒往下說,又岔着話題說起了於東的事情,“於東最近在美國挺火,在美國開了個籤售會,一天簽了一萬多本書,這事我在邊疆的時候都聽說了。”
“沒有,以訛傳訛了,只有幾千本。”於東擺手道。
其實之所以有一萬多本這個數字流傳出來,跟吉米有關係,當時吉米搞的新聞寫的是“近萬本”,後來傳成了“上萬本”。
不過幾千本也足夠令在座的人驚訝了。
特別是莫言,他的《酒國》去年纔出來,當時首印也就只有九千本,至於賣出去了多少也沒有具體統計,不過銷量肯定不行,估計最多也就賣出去兩三千本。
這樣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於東一場籤售會賣出去的書就能超過《酒國》的總銷量,而且可能遠遠不止。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大家書賣得都不太行,除了於東之外,在場的恐怕就劉振雲和餘樺要稍微好些。
其實劉振雲他們心情挺複雜的,要說對於東的銷量一點都不酸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們又想着從於東這裡取取經,希望自己的書也能有個好的銷量。
只不過於東在國外賣的書就是《第二世界》和《生化危機》這類,對於他們來說也沒有借鑑的意義。
想來想去,也就只能把於東往通俗小說作家那撥劃拉劃拉。
聊銷量這事不太能夠聊得下去,還是餘樺提議湊兩桌牌,場面重新熱鬧起來。
……
一直到傍晚的時候,於東才找到機會跟阮小虎單獨相處。
單獨相處的時候,阮小虎變得更加靦腆了。他低頭搓手,像是等着挨訓的學生。
於東看他這樣子,莫名笑了起來,“我找你沒什麼特別的事情,主要是想跟你敘敘舊,順便恭喜你進入作協,我都還沒進呢。”
“於老師你肯定能進的,像我們徽州作協,想請你都請不去。”阮小虎忙說道。
“我既不是徽州人,又不在徽州工作,進什麼徽州作協啊。”
“我只是打個比方,全國的作協肯定都歡迎你。我感覺我們作協的那些人,沒一個能比得上你。”
於東搖頭笑道:“這種比較大可不必,每個人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你在我面前也不用太拘謹,我們是朋友……”
“可是在我心中,你永遠都是我的老師。雖然我跟在你身邊的時間並不長,但是那段時間學到的東西是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它們改變了我,也會伴隨我一生。我在《小虎》裡面寫的故事,主角原型就是我自己,而那個帶着稿子的先生就是……”
於東擺了擺手,沒讓阮小虎繼續往下說。
《小虎》裡面寫的那些是不是真的,於東都不想去挑開,這對小虎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你當我是你老師,那我就當你是學生。作爲老師,我教你一句,世界上很多事情,不用說明白,放在心裡就行。不用太苛責自己,只有擡起頭看向前方,你才能把路走好。”
阮小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隨後滿臉期待地問:“那我以後可以直接叫你老師麼?”
“可以。”於東點點頭,然後揹着手朝屋裡走,“跟過來,一會兒我們開個會,說一說明天交流會的事情。”
阮小虎看着於東的背影,咧嘴笑了笑,然後跟了上去。
……
這兩天餘樺他們不是打牌就是踢球,已經玩得不知道東南西北,所以於東特意在晚上的時候召集大家開了個簡短的會議,講了講明天交流會的事情。
交流會的流程很簡單,上午的時候,燕師大那邊會派人帶他們這些作家在學校逛逛,亮個相。
中午吃過飯之後,中文系的老師們跟作家們坐一起開個探討會,聊一聊最近文壇的發展。
探討會大概兩三個小時,然後吃過晚飯,作家們去禮堂給學生們分享分享經驗,這一環節沒有具體的時間安排,主要看各自發揮,不過因爲有互動環節,所以時間也不會短,大概也得兩三個小時才能結束。
於東開這個會,主要是想讓各位參加交流會的作家們做好準備。
……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顧海洋帶着兩個學生來接作家們的時候,忍不住拍了拍腦袋。因爲昨天運動過量,今天大部分人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特別是出了酒店們下臺階的時候,馬原扶着阮小虎狂叫:“哎吆喂,哎吆喂,哎吆喂。”
劇烈運動之後,腿疼上樓梯還好,下樓梯確實是要人命。不過其他人都刻意忍着,只有馬原狂放不羈地叫了出來。
到了學校,胡月明他們看到這番情形,心說這還帶他們逛什麼學校啊,便決定略過逛學校這一步,直接開探討會。
對於這個決定,馬原他們當然是舉雙手贊成。
探討會開得挺順利,因爲都是熟人了,沒什麼虛頭巴腦的東西。
先鋒五虎將來了四個,自然不可能不聊一聊先鋒派。
一說到先鋒派,其他人都沒說什麼,幾個先鋒派代表作家倒是先反省起來。
說反省可能有些過了,應該說是總結經驗。
過了這些年,他們也都清楚先鋒文學的弊端,認識比旁人還要深刻。
聊完先鋒文學,大家又聊起了魔幻現實主義,這幾年國內最火的恐怕就是魔幻現實主義。
陝軍先不說,就在座的作家中就有不少跟魔幻現實主義扯着聯繫,於東也在其中。
外界很多人認爲《向西》是近些年本土化最好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但是也有人認爲《向西》是最不像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後面這句話其實有點矛盾,因爲這話既承認了《向西》就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又想否定它魔幻現實主義特色。
對於《向西》到底是什麼,於東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他跟餘樺說過,他們作家就是爲了寫東西的,至於他們寫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還得靠批評家們去判斷。
……
到了傍晚,衆人移步敬文講堂。
這時候的敬文講堂還沒改造,顯得有些逼仄,老舊,不過來了不少學生,很多沒有座位,只能在走道坐着。
衆人一進去,山呼海嘯的掌聲、歡呼聲隨即響起。
馬原他們想要昂首挺胸迴應學生們的歡呼,但是沒走幾步又顯出了原形,走起路來一瘸一拐。
講臺不大,放了幾把椅子,作家們按照之前說好的坐席坐下。
原本是要將於東安排在中間的,卻被於東拒絕了。
他在燕師大應該算是半個主人,而且年紀本來就小,坐中間實在是不合適。最後童慶炳拗不過,給於東安排在了側邊。
說起來,條件還是很簡陋,整個講堂就一個話筒,顧海洋作爲主持人拿着話筒說了幾句,然後要讓作家們挨個自我介紹,話筒便不得不轉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