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趙曦等人趕到延慶坊,已是傍晚時分。
作爲京城最繁華之處,傍晚時分的延慶坊依舊熱鬧非凡,街道兩邊全是各種店鋪,有經營金銀首飾的金銀樓,有經營成衣的鋪子,有經營脂粉絲帕的脂粉鋪子,還有專賣各種頭巾的鋪子,街邊還有不少賣西瓜、甜瓜、杏和桃子這些水果的車子。
延慶坊摘星樓二樓靠窗的雅間內,穿着便服的趙旭正在自斟自飲,兩個小廝在一旁侍候着,便衣侍衛都在外間呆着。
趙旭剛剛結束閉門思過,心裡正鬱悶着呢,便換了便裝,帶着人出來到摘星樓飲酒。
因屋內有些悶,趙旭命小廝打開臨街窗子,端了個酒盞倚着窗子,一邊吹風,一邊飲酒,一邊賞看街上景緻,看着活生生的人間百態。
趙旭正看得有滋有味,忽然見到人流中一羣青衣扈衛騎着馬簇擁着一個頭戴黑紗罩帽身穿月白紗袍的青年緩緩行了過來,他定睛一看,認出了被簇擁在中間的人正是他的三弟趙曦!
而趙曦的後面,緊緊跟着一輛馬車。
馬車的車廂爲了涼快四面鏤空,懸掛着淺綠輕紗做簾子,此時正好一陣風把淺綠輕紗吹起,金色夕陽投射入車窗內,趙旭清清楚楚看到車窗內坐着一個極爲清豔的女孩子!
那女孩子似乎在與對面倒座上的人說話,晶瑩潔白的小臉上帶着燦爛的笑容,一低頭間卻又溫柔嫵媚無限……
趙旭所經過的美人雖多,卻從不曾見過這樣稚嫩清媚出自天然的風情,當下心裡一動,把身子往外探出了一些,試圖看得再清楚一些。
馬車繼續朝前行駛,淺綠輕紗垂了下去。
趙旭立在那裡,眼睜睜看着那輛馬車跟在趙旭後面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車流人流之中。
趙旭所見美人雖多,卻都從來不曾見過這樣清豔天真的的風情,垂下眼簾沉思起來。
他生而高貴,乃正安帝的嫡長子,先皇后唯一的兒子,打小便是尊貴的皇太子殿下,他習慣了不被拒絕,因此看上什麼,總是要弄到手裡。
趙旭記得先前曾得到信報,趙曦房裡只有一個女人——是蔡家送到甘州平王府的,好像姓白——難道這就是那個白氏,趙曦的通房丫鬟?
趙旭叫來小廝,交代了一番。
小廝恭謹地答了聲“是”,匆匆離了雅間,下樓出了摘星樓,出門向東追蹤而去。
雖然是初秋,傍晚時分卻很一點都不熱。
延慶坊到處都種着梧桐樹,涼爽的晚風夾着梧桐樹特有的清新氣息吹進了馬車中,梔梔覺得舒適得很,便含笑道:“咱們來京城的時候,還是初夏,城外麥田裡的麥子還是綠的;如今已經是秋天了,轉眼間中秋節就要到了,時間過得可真快!”
善睞美滋滋地笑:“蜀葵姐姐也變成白姨娘了!”
素蘭也笑着點頭。
要知道,在大宋朝的高門內宅之中,從丫鬟到通房丫鬟很容易,可是從通房丫鬟變成姨娘,可是難如登天!
聽了善睞的話,蜀葵卻並沒有那麼開心,她臉上帶着微笑,心中卻有些茫然。
馬車在東京最大最高級的成衣店清雅居前停了下來。
清雅居做的一向是高門繡戶的生意,除了做成衣生意,還兼賣女子用的各種純天然高檔胭脂水粉等物,幕後老闆便是當今陛下的親妹妹德雅長公主。
素蘭忙把帷帽遞給了蜀葵:“白姨娘,把帷帽戴上吧!”
乍一聽到“白姨娘”這三個字,蜀葵身子一僵,覺得怎麼聽怎麼違和,她默默接過帷帽,小心翼翼地戴上。
素蘭又替蜀葵檢查了一遍,覺得一切妥當,這才與善睞一起先下了馬車,然後攙扶着蜀葵也下了馬車。
趙曦見蜀葵下了馬車,便走了過去,想了想,低聲交代道:“蜀葵,這是清雅居,不管是衣服、首飾還是胭脂水粉,你需要什麼便選什麼。等一會兒我過去結賬就是。”
蜀葵聞言,一顆心似被浸入了溫軟的之中,說不出的熨帖,可是鼻子卻有些酸,眼睛溼潤了。
她擡頭隔着帷帽上垂下的輕紗看着趙曦,眼睛裡盈滿淚水。
不管趙曦心中有沒有她,在這一瞬間,蜀葵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她愛了很久的男人,低聲對她說“蜀葵,這是清雅居,不管是衣服、首飾還是胭脂水粉,你需要什麼便選什麼。等一會兒我過去結賬就是”。
或許以後她會因爲成爲趙曦的姨娘飽經磨難與困苦,可是有了此刻的幸福,蜀葵願意忍受未來的磨難與困苦……
趙曦見蜀葵沒說話,便又交代道:“我去對面的書畫店看看,半個時辰後來接你!”
蜀葵輕輕“嗯”了一聲。
葉富早命人提前到清雅居做了安排,因此早有店中的管事娘子帶着店中衆位娘子迎了出來,行罷禮便簇擁着蜀葵三人進了店鋪。
清雅居店內收拾得頗爲雅緻,梔梔在清雅居二樓的錦椅上坐了下來。
清雅居的管事娘子立在一邊介紹着店內貨品,又奉上了幾本貨品名錄。
蜀葵先挑選了幾套內外衣物,又各自搭配了繡鞋。
選罷衣服,蜀葵又一套套地看首飾圖冊,最後終於選定了一套四季花簪。
管事娘子見蜀葵選定,便親自取出了盛放那套四季花簪的描金錦匣,雙手奉了過來。
素蘭心細,忙先伸手接過,然後捧上來讓蜀葵看。
蜀葵擡眼看了過去,只見錦匣內的黑絲絨底座上整整齊齊嵌着兩排共二十四支赤金鑲各色寶石花簪,從一月的風信子和水仙、二月的桃花和迎春花、三月的玉蘭和海棠、四月的牡丹花和蜀葵……一直到十二月的梅花和蠟梅,總共二十四支簪子,支支璀璨奪目精妙絕倫,美得令人心悸。
看着這樣美的首飾,蜀葵心跳都快了起來——她一眼看中了這套首飾!
蜀葵深吸一口氣,看着清雅居的管事娘子,試探着問道:“不知這套四季花簪需要多少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