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聯軍大多數,對進攻泰倫帝國,更加的抱有期望。因爲這些文明,受到帝國的壓迫久矣,只要泰倫帝國還存在有一天,對於這些文明來說,就像是如鯁在喉!
不過好在聯軍之中,不是沒有謹慎的人。而且大家都知道,泰倫帝國是軍事強國,的確是需要穩健一點。
接下來是一些作戰計劃,借用穩紮穩打的作戰思路,king提出用一種“跳板”的戰術。就是沒打下一個星球,然後穩固發展一個星球,藉助這個星球做爲跳板,奪取下一個星球。然後就是在穩固,再將這個星球做爲跳板,奪取下一個星球。
這個戰略的思想,其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跳島戰術”的思路。總的說起來,就算是在宇宙中的文明戰爭史,也已經算不得什麼新鮮的戰術思路了。
因爲幾乎每一個文明的發展,就是對一個星球有一個星球的開發,然後才慢慢的將星域擴張起來。
當然了,現在大家都是宇宙文明瞭,所以這樣的穩固和跳躍的戰術,肯定是要比起文明發展的時候,要快上無數倍了。
聯軍中大部分的人是支持這個戰術,畢竟這種戰術很成熟,而且對於聯軍的現狀有利。每當一個經歷過戰亂的星球,必定是相當的糟糕,如果不進行有效鞏固的話,其實對聯軍的後續進軍,實在是有一個後顧之憂。
戰術差不多就是這樣,聯軍也是按照這個戰術打。逐一的從泰倫帝國手中,奪回越來越多的星球。
這些時候算得上是捷報頻傳,不僅是伊米爾族方面,周邊文明的星域失地,受到聯軍反推的影響。連續性的發動數次大反攻,一度也是取得有極大戰果,包括有擊斃或者斬殺,泰倫帝國的百戰名將和百戰精銳的消息。
百戰精銳,這個就不用說了,就是隻要參加過百場以上的大戰,並且每場戰鬥都斬獲頗豐,纔會得到的帝國賜予的殊榮。
百戰名將,這個就更是不得了,需要軍官指揮一百場戰鬥,不僅是要勝多輸少,而且至少是要有多次,以弱勝強的戰例爲資本,才能夠被評定百戰名將。可以得到皇帝本人,親自御賜的勳章!
可以說,能夠擊殺泰倫帝國的百戰精銳,少說都是各個文明軍隊中的翹楚。然而能夠擊斃帝國的百戰名將,最起碼也是一個文明少有的軍事將才!
不過要說到泰倫帝國不堪?這個倒也不盡然。畢竟泰倫帝國是以武力建國,千餘年來的征戰,擁有的能征善戰的將領無數。雖然說有百戰名將的將才損失,的確是很讓人心疼的事情,但是這對於泰倫帝國來說,並不算是傷筋動骨的事情。
反倒這些名將手底下的將士,知道自己所愛戴的將軍,被該死的殘殺以後。全部都是義憤填膺,摩拳擦掌的要和聯軍拼命,更是激起將士們心中的戰鬥意志。
軍心可用!泰倫帝國的皇帝,伊斯塔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但是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一方面是在加緊的調兵遣將,一方面是在蒐集各方情報。
雙方就是這樣緊鑼密鼓,打着拉鋸戰消耗的同時,又在積極的籌備着,接下來隨時將要爆發的一場大戰!
可是就在這個下一場大戰將至,幾乎馬上就要爆發的關鍵性時刻。有一則爆炸性消息,傳入帝國和聯軍:“原本被擊敗的蟲族,重新死灰復燃!新一任的主宰,領導龐大的蟲羣,正在席捲全宇宙。”
當年蟲族和泰倫帝國一戰,主宰被伊斯塔斬殺過後,使得蟲族羣龍無首,暫時失去主巢心智的統御。各個高級蟲族互不同屬,沒有辦法抵抗泰倫帝國的兇猛,纔會落敗一度更是被帝國追殺清剿。
可惜因爲伊米爾族的背叛,伊斯塔否決副官的提議,繼續圍剿蟲族殘餘。而是選擇集中兵力,對付聯合起來的各個文明聯軍。
結果就導致了,蟲族沒有被清剿乾淨,有逃掉漏網的高級蟲子,重新建立蟲族的基地發展。然而對於蟲族的適應能力,大家都是有個瞭解。簡直是比野草還厲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聽到這個消息,無論是泰倫帝國,又或者是聯軍方面。全部都是死一般的沉寂,因爲雙方都明白,蟲族捲土重來是意味着什麼。
這裡泰倫帝國方面,帝國副官普萊雅,更是對伊斯塔說道:“當時我就和你說過,一定要對蟲族斬草除根,你現在看到了吧?蟲族果然是死灰復燃了。”
可是另一方面的聯軍,各個文明更是抉擇難定。因爲他們是知道了,現在唯一能夠對抗,蟲族的的勢力,毫無疑問只有泰倫帝國。而且泰倫帝國的皇帝,可以說是唯一克制蟲族的人了。
聯軍的內部爲此出現有分歧,對認爲應該是停止和泰倫帝國的戰爭,又或者是必須要繼續打下去。
認爲要停戰的一方,理由是面對蟲族的威脅,全宇宙必須要團結起來。否則結果只能是大家一起,被重新出現的蟲族給消滅。
當然了,反對停戰的想法,要和帝國決一死戰的呼聲不小。畢竟對於很多個,遭到帝國欺壓過文明,現在是好不容易,看到有翻身的機會,怎麼能夠就這樣放棄呢?
更爲重要的是,大家心理面都清楚。泰倫帝國的皇帝,肯定不是一個傻子。前面打蟲族的時候,導致帝國的軍事實力下降,才導致各方不臣服的文明和種族出現。
難道現在還會冒險,在沒有消除憂患的情況下,還跑去找蟲族拼死一戰嗎?答案肯定是不會了。
泰倫帝國是陷入進退兩難,一方面是死灰復燃的蟲族,一方面是近在咫尺的聯軍。同樣的聯軍面對的情況,也是蟲族和帝國的選擇。
這個時候雙方的選擇,又會是怎麼樣的呢?聯軍先是對泰倫帝國,派出使者想要知道帝國的想法。
伊斯塔皇帝,只是丟下一句話:“要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