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論道

國師與李玄都相對而坐,說道:“談不上什麼博聞廣見,我這次邀請使者前來,是想要與使者討論關於長生一事的種種。”

李玄都道:“以我們中原的標準來看,國師已經是長生境界,可稱地仙,晚輩相距此等境界甚遠,如何能與國師討論?”

“這句話不對。”國師說道:“你們中原的儒門聖人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教導弟子要學會不恥下問,我覺得這位聖人說的很有道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

聽得國師如此說,李玄都也不再推辭,道:“不知國師想要問什麼?”

國師說道:“想來使者已經知曉,最近這段時間以來,是我在爲老汗續命,我由此產生種種疑惑,我們所修煉的這些法門根本源頭是什麼,或者說,我們所走的這條長生之路,在自己腳下與在別人腳下有什麼區別?”

李玄都沉思片刻,說道:“若論境界修爲,晚輩自是不如前輩,但晚輩勝在有諸多前人積累之經驗,也許能勉強回答國師的疑問。”

國師點點頭。

李玄都說道:“在中原有武夫和方士的區別,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武夫注重體魄,注重體魄之人,氣血旺盛如大妖巨獸,方士側重神魂,可神魂出遊如鬼魂神明,從這一點上來說,國師應該屬於方士。但兩者又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同樣注重氣機修煉。什麼是氣機修煉?我不知應該如何形容方士,我是武夫,就以武夫舉例。純粹的武夫又被稱爲人仙之道,在此道初期,要大量進食,甚至是一日九餐,日啖三牛,後期可以吞食各種異獸的血肉,吸納血氣化爲己用,壯大自身體魄氣血,繼而煉精化氣。只是到了如今,異獸漸少,難以尋覓,所以純粹武夫變得少之又少。通常意義上的武夫實則是純粹武夫的另一條出路,既然找不到異獸相食,那就直接吞食天地元氣,省卻了煉精化氣的步驟,直接將外部的天地元氣煉化成自身體內氣機,再以氣機充斥體魄,淬鍊自身。從這一點上來說,武夫的氣血體魄自是遠不如純粹武夫。”

國師陷入沉思之中,說道:“按照使者所說,武夫和純粹武夫區別在於一個先後,一個先煉體再煉氣,一個先煉氣再煉體。其實在多年前,金帳中也有許多使者所說的純粹武夫,氣血旺盛,血肉凝練,食量恐怖,就算遭受重傷,也只要進食和沉睡即可。在我看來,他們與其說進食,倒不如說在直接吸取別人的生命力來壯大自己的生命力,只是最近這些年來,這類人越來越少,原來是這等緣故。”

李玄都說道:“不過邪道祖師也曾提出一個觀點,如果將天地視爲一人,那麼以天地元氣爲食的煉氣之士,實則就是人體內的寄生小蟲,靠吸人精血爲生。蟲子小時,對於人體沒有太大傷害,兩者還能共存,可如果蟲子太大,吸血太多,就會影響到人體,人體便會做出反應,滅去體內的蟲子,也就是天劫,所以強大的蟲子在這個時候就要離開人體,即是飛昇。”

國師笑道:“我曾經研究過中原的各家學說,也包括道門內部南華真人與楊朱的分歧,以及由兩人分別衍生出如今的正邪兩道。我信奉長生天,在我看來,與天道最爲相近的就是道門了。”

李玄都正色道:“願聞國師見解。”

國師說道:“諸子百家,其中最爲顯赫的不過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在我看來,這幾家的不同之處在於視角。儒家是貴族看待天下,所以儒家強調一個‘禮’字,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糧食充足了才能知道禮節,中原種地的百姓也好,草原放牧的牧民也罷,他們的口糧充足嗎?如果生存不能保證,那麼還談什麼禮節?所以儒家不是普通人的儒家,是貴族的儒家。而貴族們如何對待天下?儒家聖人又提出了一個‘仁’字,繼而亞聖又加上了一個‘義’字,及至後來,又有‘理’字和‘心’字,但無論怎麼說,這些都是對貴族的要求,用你們中原人的話來說,也就是士紳、讀書人一類。”

“法家很好,老汗非常喜歡法家,因爲法家是從帝王的視角去看待天下,所以法家和儒家有些相似,它們兩者同屬於統治者,又有很大不同,分別屬於統治者內部的皇帝和貴族。中原有外儒內法,儒家提倡的‘禮’是一種規矩,而法家提倡的‘法’也是一種規矩,法並非某部法典,而是一種有功則賞有過則罰的手段,以此來貫徹帝王的意志,所以歷代帝王偏愛法家,法家始終不曾消亡。”

“儒家也好,法家也罷,代表的都是統治者,有沒有代表普通人的學說?我認爲有,就是墨家,所以纔會有儒墨之爭,貴族和普通人怎麼能平等相處?墨家更像一個工匠,在中原有一個宗門,叫做太平宗,擅長機關之術,機關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精密,是相互合作,我在年輕時曾經去過中原,見過中原的水車、風車,其實這些也算是一些簡單的機關,使用這些機關的關鍵是什麼?不是好看,而是實用,實用一定在好看之前。機關本身的意義就是改變自身的處境,如果天氣乾旱,有人會向龍王求雨,但墨家卻是修建水渠來改變乾旱的困境。所以墨家主張‘禮’從簡,更不信天命鬼神。”

“兵家就更簡單了,就是從將軍的視角看待天下,所以兵家常常與儒家混雜在一起,因爲將軍多是貴族,當然也有不同,兵家不講究‘仁’,它講究的是如何動員兵力,如何攻城掠地,兵家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始終不能主導天下。”

“縱橫家就是一羣說客、投機之人,也有帝王善用此道,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使得各方處於一種平衡之中,然後尋求人性的弱點,扶弱抑強,從中謀利。”

“最後就是道家了,爲什麼我最喜歡道家,因爲道家超脫了人的範疇。不管是帝王、貴族、將軍,還是工匠、說客,都在人的範疇,而道家卻能跳出去,難能可貴。儒家有聖人和亞聖,道家有太上和南華,太上是站在天道的視角去看天下,所以將人道的不足看得一清二楚,太上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是什麼?天道就是日月更替、春去秋來的規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天之道是平均,用多餘的去彌補不足的,而人道卻是用不足的去奉養多餘的,也就是用百姓來奉養貴族,百姓已經貧苦,卻還要奉養富足的貴族,這就是人道。所以人道不能長久,天道才能永恆。這也是不管儒家怎麼修修補補,總要天下大亂的原因,如今中原大亂,未嘗不是天道對於人道的修正。南華在《南華經》中講述過一個故事,大概意思是說:‘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左角,名字叫觸氏,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名字叫蠻氏,正相互爲爭奪土地而打仗,倒下的屍體數也數不清,追趕打敗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纔撤兵而回。’如果長生天來看人間紛爭,大魏與觸氏何異?金帳與蠻氏何異?”

李玄都曾經在萬象學宮聽司空大祭酒以儒家觀點說國家興亡,如今再聽金帳國師以道家觀點來說,截然不同,大受脾益,誠心說道:“國師學究天人,晚輩受教。只是人終究是人,而不是天地神明,所謂物傷其類,天地可以不在乎千千萬萬人之死,因爲並非同類,但人不能不在乎。”

國師說道:“正因爲如此,我們纔要求長生,最終超脫而去。”

李玄都說道:“既然如此,國師又何必爲老汗續命?”

國師搖頭道:“求超脫,即是未能超脫。若已超脫,何必再求?”

第二百零九章 下屍三蟲第九十三章 鏢局慘案第一百八十七章 兼修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一神霄第八十一章 觀海樓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八十七章 化身第十二章 玄都紫府第一百五十四章 皁閣隱現第二百章零五章 起身迎客第一百一十六章 女子捕頭第二百四十八章 殺劫天數第二百章 造化無常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罡劍陣第二百零三章 完善第一百九十六章 巷中殺人第五十章 三女密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講學議政第八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七十九章 將死第一百六十八章 師徒相見第九章 陰陽倒錯第五十八章 找出他第二百一十二章 齊州會館番外八第七十二章 堂主島主第一百六十二章 真人露相第三百一十六章 地水火風第一百四十八章 長生不死之藥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鬥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避暑行宮第一百七十五章 鸞山雲媗第八十五章 感春悲秋第五十章 三女密會第一百七十二章 望西京第三十二章 城牆之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如秀第一百八十一章 必有迴響第一百零五章 小別(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送你一程第一百八十三章 萬事有我第四十六章 故人夜談第一百二十六章 逃奴第七十四章 五行成丹第四十九章 秦家寶船第六十章 刑部之人第四十七章 金剛宗悟真第二百七十七章 聯手第九十四章 嫁禍第三十六章 非仙非俠第二十三章 王庭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豬蹄子第一百九十章 千門第一百一十五章 龍宮洞天第二十章 事了藏名第三十九章 斬殺第三十五章 裴家公子第九十三章 龍虎劍訣第七十九章 唐穆霸第八十四章 客棧之禍第七十章 符陣第二百一十八章 家國天下第八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一十七章 針鋒相對第五十九章 三清祖師第八十六章 新任天師第二章 病與藥第一百二十八章 言語誅心第一百六十章 深淵中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萬事有我第一百六十四章 素王一劍第五十一章 金剛怒目獅子吼第一百六十五章 冰肌玉骨第二百一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章 牡丹花會第三十七章 圍攻第一百三十七章 乘龍快婿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翻地覆第八十九章 吳奉城第一百零四章 八門第九十八章 此劍無悔第九十三章 洞內激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箭潑如雨第十八章 盧家父女第六十四章 詞牌爲名第七十九章 較力賭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花開兩朵第二百五十六章 渡江第七十三章 結果第八十三章 男女之間第一百零一十五章 兩位明官第十四章 六字光明咒第三十六章 國之蟲賊第十一章 二三事(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百媚娘第七十九章 將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張家餘孽第一百四十八章 推心置腹第二百零四章 參差分兩勢第四十九章 二十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