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聖人

太上章 002、聖人 天天書吧

倉頡已多年未曾現身人間。想當初句芒仙童指點旱魃去王屋山,引發天地異象等待倉頡來尋,不料等來的卻是虎娃。這也許是緣法,但另一方面或也說明,就連句芒也不知在哪裡能找到倉頡。

侯岡部受災時倉頡沒有露面,天下各部皆受大災時倉頡仍然沒有露面,並非他不欲理會,而是他根本就不知情,正在無邊玄妙方廣中造化世界呢。倉頡回到人間後,才發現人間已經變了樣子,天下各部受苦難已久,當年中華四大戰神,也只剩下了獨臂的祿終。

帝江因與祿終決鬥戰敗,含憤撞開天幕而亡。伯羿爲各部君首所忌,一番大戰後殞落於隴西平原。崇伯鯀治水九年無功,依前約粉身碎骨。帝堯放勳禪天子位於重華,而鯀之子禹如今成爲了中華治水之臣。倉頡瞭解到這麼多情況,隨即就找到了伯禹這裡。

伯禹並不認識倉頡,但是見到倉頡本人之後,就似莫名喚醒了某段見知或回憶,知道了半空中突然出現的人是誰,立刻行禮道:“禹拜見史皇氏大人!”

倉頡又問道:“你還稱我爲史皇氏大人嗎?”

伯禹再拜道:“禹拜見師尊!”

倉頡飄然而落,少務等人還在發怔,而虎娃已上前行禮道:“恭喜倉頡先生!”他恭喜倉頡什麼?當然是收了伯禹這名弟子。

自古高人收徒,通常皆要暗中考查其品行心性。倉頡和伯禹這等人,前者絕不會輕易收徒,後者更不會輕易拜師。可是他們初次見面一問一答,伯禹便拜在了倉頡門下。虎娃也長出了一口氣,雖然事先沒有想到,但當此事真的發生時,又恰恰正是虎娃所願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虎娃和祿終都算是伯禹之師,但這裡師者的含義,與正式的師傳關係是不同的,他們的角色更像是伯禹的護道人,而伯禹亦當以自古以來的高賢大德爲師。

虎娃的任務,是將崇伯鯀的一世見知都傳給伯禹,讓他繼承崇伯鯀之識;而祿終的任務,是推舉伯禹爲中華治水之臣,令其繼承崇伯鯀之志。

世上有那麼一些人,彷彿是生而知之。比如有九境修爲之地仙,因其在生死輪迴境中的經歷,更因仙家之推演神通,很多今生沒有見過的事物,彷彿見到了就能認識、就能理解。再有一種人,就像伯禹這般,有其天生的福緣。

伯禹從沒有見過倉頡,可是見到了他便知道此人是誰,這來源於崇伯鯀的一世見知。虎娃與祿終都沒有教過伯禹修行,而禹這種人彷彿天生就在修行。這並不意味着他會憑空擁有修爲,而是隨着心境的明澈,每求證一步修爲,便會擁有相應的見知。

所謂生而知之,大抵如此,並不是一生下來便什麼都知道。伯禹還是需要有人來點化與指引,而瑤姬已點化了伯禹一番。若不談神通法力和天生的福緣,崇伯鯀走下神民丘時其實已堪破了大成心境,若他願意修行,從初境至大成則無關障。

虎娃本以爲伯禹的機緣在神民丘上,不料真正的機緣卻在神民丘下,倉頡先生突然來了。虎娃轉念一想,倉頡確實是伯禹最佳的指引者,因爲伯禹要做的事是爲中華治水,若精通論山川形勢、地理堪輿之道,誰又能比得過倉頡先生呢?

倉頡笑呵呵地扶起伯禹道:“禹兒不必多禮,你今日已得炎帝令與少昊令,若爲師未至,你下一步打算去何處啊?”不論師徒身份,帝堯、崇伯鯀、倉頡其實都是宗族平輩,倉頡執掌人皇印猶在帝堯之前,而且他和伯禹同爲顓頊後人,稱呼伯禹一聲“禹兒”倒也恰如其分。

伯禹:“稟師尊,我打算前往蒲阪,將欲行之事稟明天子,並向皋陶大人請教。”

伯禹在神民丘上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治水”,深知以一人之力根本完不成這件事,就連招撫各部民衆真心配合都難做到。大江流域的治理計劃可不僅是劈開巫雲山脈這麼簡單,前後牽涉了太多的事情,伯禹如今已有一個詳細方案。

他要將這個詳細方案稟明天子重華,由天子正式下令後才能實行。但僅有天子令是不夠的,怎麼能讓他的計劃真正得到有效執行,還要向賢德之人請教,最重要的人就是皋陶。

皋陶是帝堯之臣,重華爲天子後,更重用皋聊爲司士大人。須知重華受禪爲天子前在蒲阪城攝政時,所擔任的職位就是司士。他成爲天子後又任命皋陶爲新一任司士大人,皋聊隱然已被各部君首視爲下一任天子的候選者。

皋陶爲司士,掌管天下刑訟之事,與巴國理正相當,但皋陶的職權範圍又遠遠超過了理正。他還監察百官行止、代表天子懲治不法官員與君首,爲天下各部糾紛公斷。

並不說司士的職位就代表了未來天子的候選,而是以皋陶的地位與威望,假如天子出了什麼意外狀況,各部君首新推舉的主政之人十有八九便是他了。崇伯鯀之後,在各部間威望最高、最受頌譽之人,便是皋陶。

皋陶是一位聖人,在這一點上,當年的崇伯鯀比之都有所不如。

後世有諸子百家,形容“聖人”之說各異,帝堯放勳、帝舜重華亦被尊爲聖人。但在如今這個民智與語言都很樸素的時代,聖人的含義尚與後世的種種說法不同。

它並不是指人們想當然所理解的神聖的人,也尚不是指聖明的帝王,亦不是指各家教派學說的祖師以及所推崇的古人,更強調“人”的含義。

“聖”字爲倉頡所創,皋陶是他的學生,得到傳承主要並非符文神通以及修行秘法,而就是聖人之修。聖人能聞道,通達天地正理;聖人能宣教,解說世事真義;聖人有德行,能率衆而垂範。它指的是一種知行完備、才德全盡的修養。

所謂修養,並不是個別人所理解的那樣只是自己的事情,它必須由內而外,與世上的各種事物真正發生關係,纔可稱知行完備。有些人在離開人間多年後,被後人尊爲聖人,但在世之時就被稱爲聖人的,便是皋陶,儘管此時所謂的聖人含義與後世略有不同。

皋陶是倉頡的學生,所得的傳承是聖人之修,爲何不是聖人之學?學從何來,前人有創後人方有學,先有聖人之修,後有聖人之學。且不談皋陶的個人修養,他都做了哪些事,爲何在當時就被稱爲聖人?

首先要談中華天子冊封各部、治理天下時都做了哪些事,以什麼爲依據?都要統一祭祀、頒佈曆法、實行禮法,並制定各部公認的盟約。制定盟約的過程本就是中華禮法的一部分,如此也被視爲推行教化,可是教化的形式與內容何來?

所謂禮法,並不完全等同於後世的禮儀和法律的概念,但它同樣是一種行事的規則,違反這個規則就會受到指責或處罰。對什麼樣的行爲施以什麼樣的處罰或評價,也屬於這種規則體系。人類社會文明的誕生源於此,沒有這種規則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會文明體系。

走出蠻荒矇昧,人之所以爲人,源頭在此,這也是個廣義的開啓靈智的過程。規則的作用絕不僅是約束人們的行爲,更重要的是保證一種秩序,使文明社會體系能夠更好的存在與發展下去。

規則須符合這種內在的無形規律,聖人亦稱之爲道,此道爲人道,否則它遲早也會被推翻與改變,而另一方面,規則的崩潰也意味着秩序的崩潰。它的出現是廣義上的靈智開啓後,世人的自覺過程,猶如從混沌走向清明。

上古無書,先民結繩記事,太昊創八卦之符,可用於計數、喻事、問卜。所謂問卜,最早其實是應前事之驗、爲後事之鑑。那麼禮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歷代人所自覺的行爲以及社會規範總結,在太昊開創中華時,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而樸素的體系。

後世天子,不論是青帝、炎帝還黃帝世系,一直到帝堯時代,大體都遵循一種樸素的原則。比如出了什麼事情該怎麼處理,應召集各部君首共商,處理的依據往往來自於古代賢君被共同認可的處置經驗。

比如在軒轅爲天子時,曾出了什麼事情、軒轅是怎麼處置的,到了顓頊爲天子時又出了類似的事情,那麼就遵循同樣的處置原則,或者以之爲參考,根據實情稍加變化。那麼此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呢?那就由顓頊帝與各部君首共同商討出一個處置方法,這種處置方法又成了後世所參照的原則。

顓頊帝處理了這樣的事情,到了後世帝堯爲天子時又碰到了,就可參見顓頊帝的處置方式。而這種參照是否恰當,需要帝堯天子與各部君首共商。依前人之判例而斷,在朝之君首共決,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一套禮法體系。

很多很多年後的後世,世間有一種“判據法”體系與“陪審團”制度,依稀與之類似。這其中的差別或許很大,背景亦天差地別,但世事總有似曾相識之處。

禮法本身也是一種傳承積累,無書無典之時,或口口相傳,或神念心印相傳。神念心印是不可能推廣的,口口相傳難免有訛誤,甚至也不可能記述得完備真切。到了帝堯的年代,這種方式已經很難適應需要了,其弊端越來越明顯。

倉頡造字爲文,棄天子位後被尊爲史皇氏,因爲他還做了一時間,便是以文字爲載體,記錄上古以來所能蒐集到各種史料,並將這些史料傳給了。

皋陶便以文作書,爲中華編九典。他整理、修訂自古以來的禮法規則,考“太昊之規”、“神農之衡”、“軒轅之繩”、“少昊之矩”、“顓頊之權”,根據天下所需,制定了正式、明確的禮法體系。須知皋陶作書與後世人寫書,完全是不一樣的,過程艱辛無比。

後世皆謂皋陶作《獄典》、定《五刑》。實際上皋陶所作遠不止如此,他制定的是一整套社會運行規則以及完備的文明秩序體系,最爲後人熟知的是以“五刑弼五教”。

所謂《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幾千年後看來,這只不過是一種家族倫理的道德規範,但人之所以能進化到人類社會,這些恰是根本。經歷多少代人的思考和發現之後,皋陶做出了明確的成文總結,並將它制定爲社會行爲規範。

所謂《五刑》不是僅指墨、劓、腓、宮、大辟這五種刑罰,真正的五刑指的是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這五種制度。甲兵是討敵之制,斧鉞是治軍之法,刀鋸是罰罪之刑,鑽笮是刺罪之識,鞭撲是訓誡之懲。

這已經上升爲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的行爲準則,而人類社會以家庭爲基本單位,刑令以道德規範爲基準,這便是“以五刑弼五教”的含義。

皋陶又作《九德》之典,所謂九德指得是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這是對天子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道德要求,比如說“天子應有九德”,使天子考察臣民以及臣民評價天子的品行時,有了明確的評判標準。

雖然對品行的評價標準自古有之,但皋陶做了明確的總結。天子便一定九德兼備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絕大多數天子都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但是有了評判標準,臣民以及後人也知天子失政、失德在何處。

《五刑》、《五教》、《九德》之外,皋陶又作《五禮》,分別爲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涵蓋了從祭祀、結盟到飲食、男女等各種成文禮儀規範。

天子如何治天下?當時是一個部族社會,地方的治理建立在宗族體系的,皋陶又作《五服》與《九族》之典。五服指的是天子所代表的中央與各部君首所代表的地方之間的關係,而九族確定了部族內部血緣關係以及利益、責任的劃分。

皋陶的年紀其實比重華還大,在帝堯當朝時,他開始了這項工作,向列位有才德的長者請教,並走訪天下各部君首商議。重華爲天子後,任命皋陶爲司士,並命他儘快將九典全部編制完成,然後好以天子的名義頒行天下各部。

皋陶作九典,並不僅是拿着倉頡傳給他的史料,在家中閉門編制。他想做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大家早就知道,他爲此已付出多年辛苦。其中的內容,皋陶與各部君首以及賢者甚至是普通民衆,早有各種商討,聽取各方意見、以期能解決實際問題。

天下敬重皋陶,尊其爲聖人。而後世各家學說常有教化爭端,但皆言“聖人傳教化”,而教化確從聖人來。

伯禹回答倉頡之問,說他本打算去請教皋陶。倉頡點頭道:“看來就算爲師未至,亦不必爲禹兒你是否稱職、明智擔憂。既要先去蒲阪,那麼就與爲師同行吧。”(。)

046 英雄計上028 西荒有木下034 六親不和有孝慈031 妖族上052 魚妖敖廣下016 字爲言之文下067 宗鹽與青鹽013 望仙之地下044 什麼人下024 雷神與蠱神下053 聰明的嘰咕上064 歷史發明家上021 風中的嘆息下057 三人行上074 鎮妖王下064 走眼下073 有事想問你上038 如此多妖下010 蒼魚出水上007 傳燈下008 學宮考教052 化龍膏下073 太上不知有之上054 君子行不離輜重上011 講理下002 看茶下032 盛大的節日下048 你這樣不好065 敵我下005 三千大道下054 去去就來026 怒娃上050 一個人的學宮上029 象煞下065 落葉如奔雷上080 理不清恩仇下040 與誰結盟上009 步金山上032 辛束的心結上051 重新做牛007 淵博的誤會下016 奔跑的少年下012 治水之難026 怒娃上079080081 化清風完本014 講理的人下077 誰都有秘密上018 大財主上019 武落鍾離山上024 順勢而爲下013 有魚上069 命與運下076 師徒問論下049 柔弱處上下045 攔錯人了下068 虎娃的信物上038 仙谷下003 天作之合下007 問對人了下033 宴席與刀鋒下005 你就這麼信任我上050 國戰下017 倉頡下070 洞府上057 武夫丘上的快樂生活上034 國君諸子上045 攔錯人了下068 有事012 心結下017 天子家事下016 劈山的虎娃上004 歲星犯斗柄042 尷尬的樊翀下067 冷汗上018 我回來了033 老人山065 天子事029 上門下016 玩陰的054 黃鶴012 再講理上034 兵者不祥之器上006 鷹飛狗跳上024 變故下078 知行061 玉帝072 道心三問上067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029 祛毒下036 莫遺其咎下011 無爲上041 天地不仁014 講理的人下070 大夢方醒060 新任務下028 奇異的古藤上038 離山不索與大成不召下063 咳咳咳咳咳咳咳下038 山河圖077 假如虎娃沒有路過奔流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