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判斷

三州木料倉轉運碼頭最近一段時間內,靠岸的貨船數量陡然就暴漲了不少。不僅僅是近海諸如石城鐵料碼頭的貨,還有登萊和朝鮮道的散貨。大量的鐵料、焦炭、木料、石料、鹽、紡織物料……在一段時間內頻繁交易。

甚至還初夏南國契丹人換了行頭,假裝是遼西莊稼漢,把糧食販賣到滄州南這種怪誕的事情。

“這個韓習,有點錢穀的意思啊。”

開了個小會,都是心腹,老張也就比較隨意,“錢穀說到底也不算正經皇帝家奴,這個韓習,大不一樣。”

“行市都是如此的,皇帝用人,總不能只用一樣。勳貴強了,自然要打壓勳貴;外戚強了,就要打壓外戚;世家強了,也肯定要打壓世家。打一派,自然要拉一派,千幾百年都是這麼個道理。”

老張聽了點點頭:“不過這個韓習,也是夠狠的。德州地面被禍害的不輕,他也不怕皇帝借他人頭一用。畢竟,他是‘奉命行事’,真要尋個‘辦事不力’‘爲禍一方’的罪過,也要尋在德州刺史府身上。這德州府,也是倒了黴,碰上這種‘自滅滿門’的,也只能拍拍屁股走人。”

這種情況,別說宇文禪師,宇文述復生也沒什麼卵用。碰上強勢皇帝,底氣又這麼足,怎麼可能承認說這破事兒是朕太貪做錯了?

再拖個一年半載,宇文禪師人頭落地是鐵板釘釘。他不死誰死?反正他爹也沒什麼用場,能活到貞觀二十年,簡直是祖墳埋的好。

“離開那是非之地也是好的,就是不知道事情鬧大了,會不會重現‘鉅野縣’故事?”

“噯,那不一樣。”

張德搖搖頭,對一衆心腹道,“當年‘鉅野縣’一事,推波助瀾的有兩個,一是清河崔氏,這個人所皆知,皇帝也正好反手藉着‘平叛’,把清河崔氏在洛陽的基業,連根拔起。只是‘鉅野縣餘孽’能夠撐恁般久,沒有‘錢糧’,沒有藏身之處,怎可能?”

“使君是說江淮世族?”

“不拘江淮,更不止世族。”老張露出一個微妙的笑容,“除了江淮,像是蘇州、常州、杭州,哪裡少了塞點錢就想鬧事的人家?除了世族,你們以爲那些個發家致富的商賈就不成摻合?這年頭,雖說行商會社,稍微大一點的,都是世族掌控,豪強遮掩,但也不是沒有理財了得的天才人物。”

喝了口茶,張德接着說道,“這些人也就是有錢,便是想要讓家族子弟‘出仕’,尋個門路,至多也就是上縣縣令,了不起一個漕運司衙門。在兩京之中,想要‘行卷’求個‘知己’,反正我是沒有聽說過有成功的。”

哪怕到了貞觀二十年,真正有話語權的商會商社,無一例外,都是類似“忠義社”、“西秦社”、“北都社”等等中央或者地方的權貴馬甲。想要靠聰明才智就能混成行業“魁首”,想也別想。

普通商人再怎麼有錢,地位之低下,一個無下限的小吏,就能治得他死去活來。縣太爺心情好不搭理你,心情不好,你賺萬貫家財,也就是一張紙一杆筆的事情,再來二三十個兩班皁隸,當天就能“死全家”。

因此,想要在行業中混出頭,最次最次,家族也得是“寒門”。

市場活躍搞起來當然不可能只靠權貴只靠官僚資本,讓民間資本可以跟着喝湯,也是慣例。只是人性就是如此,“低賤”商人想要獲得和“高貴”商人一樣的權利,那麼一般手段無法做到,就只能寄託希望“英雄救世”。

那麼“英雄”的最大特點是什麼?通常情況下人們只會注意其品德品質,但共通性最高的特點,並非是品德,而是力量。

“我們武漢能夠有此局面,來年興許常駐丁口就要破兩百萬,便是有一個不能說的道理。那就是給真正的‘商賈賤業’一條出路。各大市鎮,比如新設咸寧市,不敢說一定保證‘能者上庸者下’,但也不會出現‘巧取豪奪’易如反掌不是?”

衆人微微點頭,這個道理,也是武漢諸多“不能說秘密”中的一個。張德心腹,自然是知道的,但武漢官場一般公開不會討論。

“商賈賤業”這是歷朝歷代不斷“欽定”的,武漢沒可能現在就去公開叫板。再一個,武漢內部吃肉的總歸還是權貴,“殘羹冷炙”扔給“賤人”,也是不少武漢精英的一種憐憫施捨心態。

所以,即便有些人覺得這沒道理,但哪怕在武漢內部,也不能公開地宣揚。

哪怕是“李江北”李奉誡,他也沒興趣給商賈撐腰,畢竟,商賈和“萬民”比起來,簡直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

“那末,道理就很簡單了,在武漢,那些個自謀出路的商賈,還是有些門路,能夠換個門楣。江淮江南的,就是難了,這些個商賈,雖說表面上是跟着巨賈豪商一起‘湊份子’給‘鉅野餘孽’添柴火。但本心而言,卻非是隨手爲之。”

表現形式一樣,但原動力不一樣,這個道理,武漢的治理者們,都是有這樣的“思辨”。只是操持業務的時候,依舊秉持“論跡不論心”,這也不是說武漢的治理者們精神分裂,而是公事歸公事,不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中去,是一個行業精英的基本能力。

“如此說來,這一回德州的事情,怕不是河北、山東的商賈,尤其是那些個江湖出身的,一定會予以暗中支持?”

“支持是有的,但會不會一定,卻不好說。”

“請使君賜教。”

張德點點頭,對心腹們正色道:“早年我和賈飛選育棉種,到後來推廣,再到後來我去跟郭孝恪、薛大鼎他們談耕地,談人工。主要操持業務的,不是‘華潤號’,也不是什麼滄州人。多是河北江湖上的人。”

“爲何會是江湖上的人呢?莫非有甚道理?”

“道理很簡單麼,那時候,誰能知道棉花能起來,誰又知道‘白疊布’原來也能價錢降下來?農戶是不敢的,哪怕有個萬畝良田的地方大族,誰敢隨隨便便就把糧食換成棉花?要是絕收,一戶人家是五口人的肚皮,那萬畝良田的大族,何止五口人?牽扯進去不知道多少。而江湖上的人卻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河北河東的刀客、劍客,最是不同。”

稍微喝了點茶,張德又解釋了起來,“首先刀客敢闖敢拼,虧了這一年,了不起老子來年再去給人耍刀就是。其次兩地刀客闖蕩的地方多,見識廣,底氣也就更足。然後人面也廣,河北河東兩地的江湖人士,多是組了鏢局,不是在王祖賢那裡混飯,都是靠着懷遠郡王李思摩,本錢肯定也不缺。”

“原來如此,敢打敢拼,又有本錢,還有門路,自然是敢闖一闖。”

“所以現在像德州那個韓習,他若是得罪一般莊戶,倒也沒什麼。可只要是江湖出身,便不會善罷甘休。老狗也有三顆牙麼,河北人什麼沒殺過?自古以來上至皇帝下至奴隸,什麼不敢殺?燕趙遺風,千幾百年的膽氣。”

“那……能成事麼?”

“成事是不可能成事的,舉凡成事,哪有隻靠刀把子的?於德州一地,也不過折騰一番,被皇帝反手就是抹上一回。”

要是造反這麼容易,那倒是簡單了。可惜光有一口膽氣,也撐不了多久,沒有“社會科學愛好者”一起跟着搞事,折騰一萬年都是失敗。

“既然必敗,這又何必呢?”

有人嘆了一聲,有些感慨。

老張笑了笑,便道:“這種想法要不得,你不去鬧一鬧,皇帝哪裡會曉得這德州不是隻有扒肘子扒雞,還會扒你褲子?‘五姓七望’的‘貴氣十足’,從來都不是嘴上說出來的,那也是炎漢以來,跟朝廷跟皇帝鬥了歷朝歷代,纔有了這‘貴氣’。”

“要是平白給你一個‘富貴’,怕是也承受不起啊。”

說到這裡,有人也是感慨,“貞觀以來,‘五姓七望’也不是沒有鬥。朝廷攤派官吏,到了地方,便是個擺設,國法不如家法,律令不如家規。可若不用‘五姓’,這便是‘國中之國’,更是混沌。只是鬥着鬥着,貞觀皇帝比前頭的皇帝強,居然把‘五姓’壓了過去。”

“使君說的道理,就是如此了。世家是鬥來的,豪強也是鬥來的,從來沒有平白的富貴。不鬥的話,老天不掉富貴下來。”

“道理擺在那裡,其實大多都知道。只不過願意提着腦袋鬥一鬥的,還是少數。”想要平白就撿來“權利”,這等好事,只能指望“救世主”。數千年以降,願意把“權利”無條件讓渡給底層的“大救星”,有幾個?

怕不是給了之後,反手就會有人把這來得容易的“權利”,又很輕鬆地“奪走”。

“那……使君,這一回若是真的鬧大,武漢當如何?”

這個問題一出,衆人都是有些緊張地看着張德。

老張哈哈一笑:“當如何?賣東西嘍。朝廷要採買,給了就是,拒不賒欠;河北民間要採購,照樣也給,武漢只認開元通寶、華潤銀元。難不成,我們不賣,別人就不賣了?惡事做了就是做了,怕甚?”

一衆心腹五味雜陳,也不知道是慶幸還是惋惜。

從“高尚”的理想來說,他們更希望李奉誡那樣的人生追求;但從人性出發,他們何嘗不想也混個“元謀功臣”,到時候大富大貴公侯萬代。

只是後者終究是帶有強烈的感性思量,在武漢混得久了,“公侯萬代”那就是個屁。貞觀朝都死了多少公侯了?還不說武德朝。至於歷朝歷代,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你們也不要覺得這是發甚麼‘國難財’,德州乃至河北的事情,早晚都要死人。死多少人不知道,但死人也不全是壞事。至少這一代的人死了,皇帝也就心中有數,下一代就不會盤剝恁多,原本拿一半,下一代興許就只拿四成。多出來一成,能活人多少?”

鬥爭爲的是“和平”,當然也可以換個奇葩角度說是“妥協”,但不管怎麼說,這就和做生意一樣,你連價錢都不還,對方又不是你親爹,憑什麼就主動砍上一半給你福利?

沒有鬥爭的“和平”,脆弱的簡直不可想象。

“‘人心思定’,這才二十年,難道真的還會大打一場?”

有人相當的疑惑,懷有這種疑慮,是很正確的。

但老張直接打消了他的疑惑:“若是武德朝,那自然是‘人心思定’,打了兩代人,死了恁多,到處是寡婦,只得賣力氣種地休養生息。人手不足地又多,田裡的活都來不及幹,還打個屁?可貞觀朝,尤其是近十年,皇帝大興土木,沒遷都蓋太極宮、洛陽宮,遷都後九成宮都修了起來,還翻修了太原宮,完工敦煌宮。如今在朝鮮道還要建行宮,這錢什麼時候動了稅賦?”

“這……”

“以前是人多糧少就打,氣力都在種地上。可如今,不種地的多了,要是沒活幹,那就沒飯吃,那不打作甚?”

皇帝不動用稅賦就大興宮室,這說明財源得到了極大擴充,經濟組成發生了重大變化。沒活幹就沒飯吃,這說明這部分的勞力,其生產關係不在土地上。

兩相結合,自然就大大縮短了原本“男耕女織”時代需要大打一場的時間。

原本小農遍佈時候,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幹仗,怎麼說也要五六十年百幾十年甚至兩三百年。但現在一個行業萬一遭受行業寒冬,立刻就是幾萬人十幾萬人要沒飯吃。

他們又沒有地去刨點糧食出來,那麼,不幹上一場等着餓死?

這種社會構成,大大地縮短了“危機”到來的時間,而和小農們多少還有幾十畝薄地不同,貞觀朝這幫縮短“大打一場”時間的主力,那當真是“一無所有”。

聽完張德所說,一干心腹竟是半晌說不出話來。

今天停電。所以晚了。

第六十章 意外之外第二十四章 都是好詩啊(第二更求推薦票)第七十二章 爲兄長考慮第三十八章 最後指望第三十章 將死之言第九十五章 摩訶耶那提婆奴手札第八十三章 求生慾望很強烈第七十七章 請人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二十五章 要上船第九十八章 君臣之談第五十六章 硬性需求第五十五章 暗爽不已第二十三章 麻煩第五十八章 羨慕嫉妒恨第三十四章 惡趣味第八十九章 放話第一章 拜佛第八十七章 歪打正着第八十二章 人物第九章 無奈第六十七章 彩第九十六章 產業興盛第八十八章 上鉤第十一章 辦事漂亮第五十一章 下水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九十二章 信息反饋第十三章 鬥爭藝術第三十四章 要優雅第四十六章 胡人出身第三十二章 順勢第十章 江夏王第六十六章 難也不難第九十三章 革新第九章 喜事第十三章 武氏女第四十五章 身懷絕技第四十章 過山東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四十九章 揮毫潑墨第五十九章 凜冬將至第五十九章 沙悟敬第五十七章 江湖名聲第十三章 別來無恙第六十幾章 化鬱悶爲食慾第四十二章 刑天舞干鏚第五十八章 公子哥第五十七章 何來不妥第七十四章 吃肉喝湯第六十三章 玩法第三十七章 天命難破第五十二章 唯一第三十三章 煩悶第五十七章 需求導向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裝逼第二十一章 完工驗收(第二更)第六十幾章 有遠見第三十四章 仗劍第一章 定策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八十二章 論禽畜第五章 太平地界第六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四章 文化人第八章 會做事第五十二章 這不重要第十七章 大局爲重第六章 放飛自我第七十章 人老成精第六十六章 良心(良心票!)第三十六章 追求數量第五十五章 寬慰第三十九章 打工第八十四章 消耗民力第九十四章 在川上第三十八章 功勞第三十四章 惡趣味第九十三章 要領會精神第十一章 血腥味第三十七章 小行會第七十九章 風一樣的男子第二十二章 何來體面第四十七章 所要何物第八十五章 準備回長安第十九章 課業第八十章 農墾局第九十一章 人生如醬缸第九十章 太年輕(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修路的心第三十七章 豔刀第三十七章 不懂第四十二章 東南形勝第七十六章 發現第七十一章 深深的佩服第二十章 摩擦人生第十六章 這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