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狂歡和震驚

漢陽新開的一家圖書館規模極大,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私藏書屋,而是公共圖書館。凡是漢陽、江夏兩地在籍居民,都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證”前來借閱。

當然了,借閱的時候,要有坊里長者或者街市文員的簽字文書。

整個漢陽圖書館的藏書量極爲驚人,各種孤本加上張德這十多年的積累,還有慣例的經典,總藏書量以“冊”爲單位,有八萬冊。以“卷”爲單位,有四十萬卷。

其中尤爲被追捧的,是各類“圖志”,沒有武漢本地規範化的教育,根本無法看懂這些地理圖。

比如說等高線,哪怕被人借出去,唐朝三千萬人,看得懂的只有武漢臨漳山出來的那麼一丟丟人。

只是,漢陽圖書館的意義重大,對大多數“寒門”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整個武漢,尤其是漢陽縣和江夏縣,一度出現了“代借”的行業。外地的讀書人,爲了求知,不得不委託兩縣普通百姓,前往圖書館借閱他們想要看的經典、手冊、工具書等等。

當然了“代借”之外,還有“代抄”,很多漢陽圖書館中的印刷本,是根本買不到的。算是行市裡的“孤本”,儘管在江漢觀察使的某些專業部門中,這可能是見怪不怪的工具書,但在市面上,想要一窺全貌都很難。

尤其是工程領域,比如雙龍橋,看上去就是江漢觀察使修了個橋,但實際上整合了太多的部門,涉及到的工業門類比較“複雜”,那就沒辦法靠經驗去推算。

逆向工程這個事情,首先你得有齊全的工業門類,還要有一應技術的應用工程師,還得有統籌整合的管理人員……

靠腦補,什麼都逆向不了,那麼所有的材料、技術、圖紙、加工工藝、管理流程全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也只能乾瞪眼,你什麼都做不了。

武漢下轄三縣,漢陽、江夏、武昌,這一回獨獨武昌縣撿不到這個福利,好些武昌官僚們就跑來漢陽“講理”。好在府內早有定奪,跟他們說這是“試運行”,這便把武昌人打發走了。

倒也不是說府內歧視武昌縣,實在是貞觀朝的武昌離得有點遠,借閱圖書是有時效的,與其增加後續的管理成本,不如先“試運行”一段時間看看。

如果一切都還可以,府內是打算直接在武昌縣建個分館。這個圖書館分館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給武昌縣福利,周邊永興縣,甚至江對岸的黃州,都是一種極大的吸引力。

知識,從來都是有價難求的。

漢陽圖書館的正門有題字,不過並非是“漢陽圖書館”五個大字,而是一百多歲的曹夫子寫的八個字。

維天有漢,鑑亦有光!

八個字之外,再無其他偶像,諸如天后、聖人、先哲之類,都是沒有的。不是沒有人想要塞個孔夫子在跟前,然後他失業了。

江漢觀察使府,有比較成熟的圖書管理體系,如今籌辦的漢陽圖書館,以及將來要興建的各種分館或者地方圖書館,不過是原本府內圖書管理團隊的進一步擴充,鍛鍊新的隊伍。

本身這年頭能夠從事圖書管理的人員,都是相當頂尖的人物,把他們扔到任何一個調度崗位上,都能迅速上手,極快適應。

比如“漢安線”鐵路“汊川段”的調度管理司官吏,就是臨時從江漢觀察使府的檔案室調用過去的。大部分都是流外官,但張德也給了承諾,今年從京城回來,就正式讓他們轉正爲官。

整個公共圖書館就是純投入,府內也沒有想要從中賺取什麼利潤,但其影響力非常特殊。

甚至可以這麼說,當世哪個世族想要繼續在“教化”“禮儀”“道德”上攻訐武漢是“地上魔都”,哪個世族就是在自抽耳光。

私藏、孤本、敝帚自珍,纔是各大世族的常態。

而且囊括的領域相當驚人,就老張自己所知道的,在“農政”一事上,看似老世族不怎麼關注的農業技術悶雷,他們都有大量的經驗積累,甚至在怎麼利用天時氣候、自然條件上,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記載。

比如說套種技術,比如說選育良種,比如說灌溉技術……

每一樣,基本上每個世家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但根本不會外傳。

要不是張德二十五年前入京誤打誤撞,根本不會掀開這麼大的桌面。乃至到如今那些曾經的“獨門絕技”,也就成了爛大街的手段。

武漢一年輸出的“圍圩造田”工程量,抵得上各大豪門數百年的積累;武漢工程團隊一年帶隊修葺的塘壩、梯田,抵得上各個世家、豪門、部落上千年的積累;武漢各大工坊生產的日用品,抵得上皇唐全域其他地區近一半的產量……這還是因爲其他地區有了武漢輸出技術、產能的緣故。

老大世族受到的衝擊,絕非僅僅是土地這個生產資料遭到侵襲、瓜分,他們是全方面受到了武漢的挑戰甚至是壓制、蹂躪、粉碎。

除非他們在粉碎之後,浴火重生,重新演變成新的世家豪門,否則只會和數百年風流中倒臺的那些“老朋友”們一樣,逐漸衰退,逐漸消亡。

所以,當京城還在狂歡“東海道大行臺尚書令”的時候,聽到武漢開了這麼一個公共圖書館,這些個狂歡者們,笑容逐漸消失。

而對京城那些箇中低層城市民,甚至是低級官吏、寒門子弟而言,這簡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哪怕到了貞觀二十五年,受教育的成本依然高昂。即便是武漢,也沒有全面鋪開義務教育,依舊是小心翼翼地擴大規模擴大範圍,稍微有點師資力量上的壓力,就不會輕易擴大規模。

即便武漢的財政十分寬裕,但教育就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武漢的教育,從來不是十幾門課的事情,大量受教育青少年的後續教育,更是一項短期內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要知道,當武漢的義務教育階段過去之後,其中大多數的學生,就要開始工作。哪怕是童工,但在武漢,並沒有條件去禁止童工,只是武漢的童工待遇,總要比別處強那麼一點點。

強這麼一點點,卻也足夠了。

但問題不在這裡,問題在於,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他會和文盲工友格格不入。他在課堂上誕生了理想,他在書本中找到了樂趣、挑戰、迷茫、頹喪以及種種原本文盲可能要很晚才能獲得的情緒。

理性上的“早熟”,遠比社會催生出來的人情“早熟”要麻煩的多,因爲人情“早熟”會委曲求全,會夾着尾巴做人,會賣笑求榮會搖尾乞憐。但理性上的“早熟”,會產生叛逆、衝動、訴求等等各種主動且躍躍欲試的掙扎。

而反應在江漢觀察使府的賬面上,興許就是就業率的多寡。

有一部分學生度過了義務教育階段,他們會進一步接受職業教育,會有更小一部分的接受高等教育。

尤其是後者,成本之高昂,前所未見。

武漢有資格從事高等教育的學者並不在少數,但他們現在分身乏術,各行各業都需要他們活動的身影,這是爲數不多的種子。

這也是爲什麼張德全力打造職業教育乃至職業培訓的緣故,不是不想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而是沒錢、沒人。

可即便是職業教育,其投入也是相當的驚人,僅僅是實習培訓需要的崗位、訓練等等,就要佔用大量已經存在的社會資源。加上本身就要消耗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維持這麼大的規模,實屬不易。

武漢最近幾年看似輸出工業技術實體,實際上同樣在對外輸出就業崗位和受教育羣體。

只是這個事情,除了張德的親信,還有府內真正的精英,武漢之外的人,根本沒可能看懂。

所以,當京城爲了“東海道大行臺尚書令”在狂歡,爲了“漢陽圖書館”而震驚的時候,整個武漢,尤其是教育界,在忙着接下來的極大挑戰。

那就是,隨着張德入京,成爲湖北總督之後,整個武漢的教育體系,將要面對的規模,會是現在武漢現有具備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

而這不僅僅是武漢教育界的事情,產業界同樣要爲之而努力奮鬥,因爲它標誌着更大的產能規模,更多的產業人才,這是如何繞都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第三十八章 吃魚不易第六十章 九月初二的共識第三十章 拉一把吧第十章 毒啊第十八章 放任亂象第二十四章 世事難料第七十二章 富礦(推薦票!)第七十六章 崔娘子的麻煩事第十二章 亂第一章 穩第二十八章 浪費感情第三十章 能吏標準第九章 無奈第十五章 閒聊第七章 又是小道消息第八十八章 再來一罐第四十二章 東南形勝第六十五章 從未見過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五十九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六十一章 天下之大第三十章 生活哲學1第五十一章 有備無患第六十六章 開飯了第七章 大舞臺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十五章 想做官第二十九章 直播剁第八十二章 新政令第九十五章 雄風第十一章 抗稅背後第二十九章 始於足下(第二更)第五十六章 半步人瑞第七十三章 變化無常第三十五章 不簡單第五章 這一切都是誤會第九十一章 夜行第五十九章 沉渣泛起第七十四章 珍珠弘忽(票!)第九十四章 捐軀第五十二章 要多讀書(第二更)第二十一章 總制第九十五章 混合雙打第二十九章 “狂妄”第三章 灑脫第六十八章 不可告人第八十二章 衍生需求第四十八章 投資第一章 微妙的變化第四十三章 喜事第六十三章 玩法第八十四章 女郎不凡第四十三章 閨樂第二十六章 觀念第十九章 數學第九十九章 成長第四章 所圖第九十五章 決心第九十三章 判斷第十九章 溫文爾雅第八十五章 防微杜漸(大年初二第一更!)第十四章 優勢碾壓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八十四章 一覺醒來第七章 國朝福利第二十四章 一切爲了員工第十一章 太子又至第八十六章 排隊第五十一章 洛陽來人(第二個更)第七十七章 未現之書第二十九章 不需要牛頓第二十章 另類富庶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八十六章 繼續尋思第八十三章 另闢蹊徑第十八章 熱情似火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九十章 瓜丁之旅第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八十三章 涼州好第六章 順利南下第五十八章 行路難第九十二章 事態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處第八十四章 混成了大反派第十一章 看透第五章 忠孝後輩第六十章 朝會一本道(票呢?)第三十一章 烘爐第三十六章 稱宗道祖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五十四章 決心第八十三章 甜第七十一章 有才無德第八章 人地論第五十四章 業餘愛好第五十四章 認知之外第五十七章 千金買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