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坐在太子右側下首,聽着承乾的話,感覺到了一絲極不好的苗頭。
太子年紀輕輕,居然已經開始想搞平衡術了。原本都已經商議好的事情,現在承乾卻又要這樣問長孫無忌。
“咳咳!”
張超咳嗽兩聲。
承乾面色微微變化,臉上的笑容也變的僵硬了些。
在組閣這樣的重要事情上,張超不打算退讓。現在退一步,以後長孫無忌更會得寸進尺,那以後什麼事情都得扯皮,全部精力都要耗費在內鬥之中,根本不可能做事情了。
戰爭雖平息,但要做的事情還太多。
朝廷要迅速救援南方受災百姓。
各地遭破壞的經濟生產要恢復,朝廷還得讓各地常平倉放糧,平抑物價,得儘快把四大銀在各地開放,投放新鈔。
一些不當的律法要廢除。
各地議會得重建。
事情這麼多,張超哪有空跟長孫無忌在這裡扯皮。
“長孫相國、房相,諸位,我們今天能共濟一堂,而不是在漢京城下兩軍對陣,這是說明我們都是帶着求同存異之心,帶着捍衛大唐之心。某以爲,眼下當儘快結束紛爭,不要搞對立。讓朝廷中樞儘快的運轉起來,讓天下重新恢復秩序纔是當務之急。”
長孫無忌冷笑。
“既然說要儘快恢復中樞運轉,那何必還要這樣折騰?”
馬周站出來爲張超說話,“過去的制度還是有些瑕疵的,而內閣制在此前也得到試行,效果非常好。”
長孫無忌一人對噴數人,毫不退縮。
承乾坐在那裡看着。
房玄齡一直沒開口,這個時候也不得不站出來了。
要不然,兩邊這樣互噴,根本不是解決之法。
“殿下,臣贊成安國趙王的提議,也支持殿下的決定。朝廷可改爲內閣和議會制!”
長孫無忌扭頭,怒瞪着房玄齡。
他覺得房玄齡在關鍵的時候,背叛了他。
張超卻只是擡頭望着承乾。
承乾道,“既然房相也支持,那麼此事就此定下。”
“接下來,再商議一下六部和諸寺監的人事調整。”
長孫無忌被重挫,憤憤的坐在那裡。
接下來的各項朝廷中樞部衙的人事調整中,長孫無忌已經沒有興趣再爭了。沒有房玄齡支持他,爭也爭不過。
等各項人事議定,長孫無忌卻又起身開口。
“臣以爲,如今並無戰事,那麼就應當儘快讓徵召的戰士返回鄉里。大量士兵聚集,軍費開銷大,也容易滋生事端。”
在剛纔。
張超搶先爭下了軍方最重要的各個位置的人事任命。
樞密使、兵部尚書、五軍大都督,南北衙大帥,還有一個新設的海軍大帥。
張超沒有馬上提出改革軍制,這個可以放到太子登基之後,先定下軍方各個重要位置就好。
屈突通降爲副樞密使、李績也降爲兵部尚書,劉弘基、殷開山、段志玄這些大將,也都改爲副樞密使或者兵部侍郎等職。
而南北衙大帥和五軍大都督加上新設的海軍大帥,張超則都選憑了自己人。
先佔據上層頂峰,回頭再改軍制也要容易的多。
現在長孫無忌提出要解散張超帶來的兵,張超豈會同意。
“臣以爲,當重新整編軍隊。”張超也提出一條。
整編,其實就是南軍吞併京畿的南北衙軍隊。
剛剛皇帝已經通過了內閣的組閣,所以眼下坐在這裡的兩班宰相,實際上只剩下了內閣的九位宰相,其餘的要麼入翰林,要麼入御史臺、大理寺,或者入議會,要麼成爲內閣下屬的樞密院和各部官員。
在新的內閣制下,其實張超已經相當於集過去三省長官權於一身。輔相長孫無忌,毫無跟張超對乾的權力。
連次相都不能跟首相相爭,更別說輔相了。
首相與其它諸相的權力之差,體現在於身爲首相的張超擁有票擬之權。
這就類似於後世的常委會上,張超就是那個班長,而其它的常委可就差遠了。
票擬之權,就是朝廷各部衙和地方的奏章,都要先送到內閣。首相張超召集諸相商議,最終由首相張超負責給出處置意見。這個票擬,實際上就是代擬的御批,供皇帝採納。
皇帝在翰林院學士們的協助下,對內閣給出票擬的奏章做出最後批覆。多數情況下,肯定是採納內閣票擬的決定。翰林院學士裡,也有一個負責代筆批紅的學士,這就是翰林院長了,其它學士則跟其它宰相差不多,是給意見的。
但翰林院長是代批,批紅的大權是在皇帝手裡。
所以說,皇帝是最高權力,而內閣首相是朝廷日常運轉的主持人。
內閣首相權力大小,最終還是體現在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度。
而眼下張超的票擬,承乾豈能不採納?
原來李世民時的三院制,是分權制,中樞權力比較分散。而現在,內閣首相票擬製度則比原來輔佐君主處理政務時更加細緻、周到。
中樞大權歸於內閣,內閣大權歸於首輔。
這種制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哪怕皇帝不勤政,甚至不聰明都沒關係,外面有內閣,內有翰林院。
君逸臣勞,哪怕皇帝一點正事不幹,朝廷依然能夠正常運轉。
而如果皇帝比較賢明能幹,那麼內閣的權力也就變弱。如果皇帝不關心政事,那麼實際政務還是由內閣決定。
相輔相成。
不過比之明代的內閣,大唐內閣卻只有一半的封駁權,議會上院也得到了封駁大權。對於內閣,多了些制衡。
但是,樞密院卻是歸於內閣統領,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領者,但內閣也是有很大的管轄權。
原來李世民的三院制,分權。
最主要的決策還是在御前三院聯席會議,三院二十七個宰相,除不在京的,都是羣相議政,然後皇帝拍板決定。
這個制度,皇帝比較累,親自決策。
而現在,首相張超代皇帝先做出決策建議。
也可以是皇帝與大臣們商議。
無疑,得到承乾支持的張超,現在確實無往不利,長孫無忌一個輔相,除非得到多數宰相們的支持,否則,他根本影響不了內閣決策。
內閣九相,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寧、楊師道那都是張超的人,長孫無忌頂多得到房玄齡、杜淹、戴胄三人支持,五比四,他也佔不了多數。
長孫無忌很火。
但在這個鬼內閣裡,毫無辦法。
內閣不比過去的中書門下,過去中書門下沒有樞密院的管轄權,而現在,內閣直接統領了樞密院。
內閣也就擁有了對軍事方面的決策權。
張超反對長孫無忌提出的解散南軍,而提出要整編京畿軍隊,輔相岑文本、褚遂良、楊師道、于志寧立即表態支持。
房玄齡很平靜的也出聲支持。
於是乎,連次相都支持了,內閣裡六比一,還有兩個沒表態。
不需要那兩人表態,承乾也知道了內閣的態度了。
“那就由內閣拿出一個整編的章程來。”承乾道。
內閣做了決定,皇帝是有最終否決權的,另外議會上院也有封駁權。可皇帝現在會反對張超嗎?
議會上院新上任的院長,是張超的親家魏徵。而且這個魏徵,行事向來有些古板,對事不對人。
想說動他讓科院封駁內閣的這個整編京畿軍隊的計劃,根本不可能。
第一次議事就此結束。
當天,以皇帝李世民的名義,詔令天下。
改組中樞,設立內閣,給予票擬之權,任命了九位內閣宰相,並授張超爲首相、房玄齡爲輔相。又設翰林院,授翰林院批紅之權,同樣任命了九位翰林學士,其中馬周爲翰林學士承旨,成爲翰林院長。
重設議會。
魏徵成爲上院院長,上院設六科議員,每科九名科議員,握有都督彈劾、封駁大權。
宇文士及出任下院院長,下院也擁有監督彈劾權。
中樞這的些官員五年一任,最高連任兩屆。
後面又有中樞六部、樞密院、御史臺等部衙的重要人事調整。
京師人事大調整。
這道詔令過後,緊接着是皇帝下詔宣佈退位,從此皇帝退位爲太上皇,而監國太子承乾繼位皇帝。
承乾的登基就在十月十一日。
時間很緊,但漢京和張超這邊其實早就在做準備了,因此倒也不倉促。
用皇帝的名義下完這兩道詔書,皇帝也算完成了使命了。
從今以後,這天下就正式是承乾的了。
當然,京畿許多人在仔細研讀了這兩道詔書之後,也算是明白了內閣首相跟過去的中書令有什麼區別了。
內閣首相比中書令權力大多了。
張超手握內閣票擬之權,馬周則握着翰林院批紅之權,這對老搭檔真正的奪取了中樞大權,而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一個是次相一個是輔相,卻是失了勢了。
“趙王這次回來,很強勢啊。”
“那是當然,從龍之功啊。趙王都成了安國趙王了,硬生生的爲太子打出了一個龍椅,又嫁了兩個女兒給太子,太子肯定也不會虧待安國趙王的。”
“趙王當了這內閣首相,按制,起碼可以連任兩屆,做十年首相啊。”
“是啊,以後就是趙王輔政時代了。”
“趙王輔政纔好,貞觀新政,當初可不就是趙王提出的。”
“以後日子好過了。”
漢京百姓,都紛紛奔走相告,好日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