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班頭也算是地頭蛇了,哪裡不知道襄陽城裡的那些糧商身份,說白了,就是襄陽的大戶豪強們啊。畢竟襄陽城都築城八百餘年了,這個南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扼守長江中游,每年往長安輸送的糧食,有一半以上都是自這裡經過的。
不論是自育水向北往洛陽,還是經丹江往商州灞上,這裡都是必經之地。
獨物的地理位置,就使得襄陽成了一個重要的水6碼頭,還是全國有名的糧食轉運倉儲地。
宋班頭聽小王說了幾句,心裡已經有數了。
他心裡開始罵娘,這些豪強也真是不怕死啊。上洛剛斬了十三個,這邊又敢頂風做案,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啊。
“走快點,今天估計真要出事了。”
宋妻在屋裡追出來,“我這已經下面了,吃了再走啊。”
“還吃什麼吃啊,火燒眉毛了。”宋班頭無奈,雖然他心裡也挺樂於看到有人出來鬧一鬧,可以他的直覺,又覺得眼下時節,誰出來鬧那就是誰死。“李閻王一來,我們倒成了牛頭馬面,得拼面在外面勾魂索人,今天估計得餓着肚子了。”
小王有些興奮的在一邊道,“我聽說襄陽城各大糧商差不多都去了和豐樓,看樣子聲勢不小啊。李相國再狠,可也不能一下子把襄陽的糧商都給抓了吧,畢竟法不責衆嘛。”
“法不責衆?”宋班頭冷笑幾聲,“永遠不要低估朝廷的狠厲和決心。想想前隋之時,大業末年,朝廷一次比一次狠,什麼樣的事情幹不出來,距今也不過十來年而已,你那時也懂事了啊,就忘記了?”
小王道,“可隋橫徵暴斂,不是很快就亡了嘛。”
“前朝滅亡,又不全是因爲這個。總之啊,小民不與豪強鬥,富不與官鬥。跟朝廷官府做對,那是找死啊。何況這次官府又是太子和李相國,那真是連往上告狀的機會都沒有。”
“真敢那麼狠?”
“這話你應當去問問上洛十三家。”宋班頭哼了一聲。
襄陽城,襄州刺史衙門,衙門外又加了幾塊牌匾,山南東道安撫使衙門、山南東道觀察使衙門、山南東道大都督衙門、山南東道轉運使衙門、山南東道鹽鐵使衙門、山南東道屯田使衙門、襄州都督府....
一個衙門,掛上了十幾塊牌子。
光是那一塊塊的牌匾,就足夠讓來到這裡的人心生敬畏了。
何況還有兩面更大的旗幟樹在一邊,一面是太子旗幟,一面是李的宰相旗幟。
衙門裡,一羣官吏正在苦勸李。
“相國,今日剛剛到任,已經連續頒佈了數條新規,百姓們還沒有適應。現在地方糧商在和豐糧飲宴,也無須興師問罪啊。”
“派幾個人去通知他們一聲,讓他們喝完酒早點回家就好。”
“和豐樓裡的糧商,都是襄樊豪族大戶,不宜輕動啊!”
不但那些本地的官吏苦勸李,連李帶來的官吏也都在勸李。本地官吏勸告,多數是因爲他們與本地糧商豪強們關係錯綜複雜,有利益瓜葛。而李帶來的人勸他,則是因爲覺得這事情比較大,畢竟和豐樓裡的糧商很多,這要硬上,關係一僵,後面就不好處理了。
李冷笑一聲,一句法不責衆,就能讓此事揭過?
他就會坐視不理?
他今天剛頒佈的宵禁令和禁酒令,結果那羣糧商就公然在和豐樓裡大擺酒宴,公然違犯宵禁令和禁酒令,這是絲毫不把他李放在眼裡。
而且很明顯,這羣糧商此時聚會,肯定是衝着他剛頒佈的新規來的。
這些人想要公然硬頂新規,不準備實行李的統一糧價,統一計劃糧食定量供給了。
今天李若是算了,那他們就以爲李慫了。以後肯定會更得寸進尺,這可是寸步不能讓的。
“你們什麼都不用說了,本相到任,已經宣佈了新規,可他們卻公然踐踏,他們既然如此無視,那就要承擔後果。”
“程處默、牛見虎!”
“末將在!”
兩人頂盔貫甲,早做好準備了。李剛纔讓他們點齊本部人馬,二人早就把各自手下的二百號人叫齊,並穿上裝備了。
四百號北衙禁軍,非常的威武。
放在襄陽這樣的軍事重鎮,拉出去都十分拉風。
一羣官吏們看到李已經把那兩位伯爵都叫出來了,都不由的變色,今天這個事情,看來是不能善了了。
“你二人立即率本部前往和豐樓,查封此違禁酒樓,並將酒樓中違犯宵禁令之人,全都押回衙門大牢。”
牛見虎帶着鐵手套的拳頭在大塊銅鏡上一敲,鐺鐺作響。
“請相國放心,不過如果酒樓裡的人抗命,不配合我們怎麼辦?”
李淡淡的道,“敢抗命不從,就打,打到他從,如果敢反抗,你們知道怎麼做。若是有人敢持械,就地正法!”
淡淡語氣,說出來的卻是兇狠無比的話。
有人還要勸,李卻不聽了,手一揮,牛見虎程處默已經出去了。
和豐酒樓。
襄陽城最大的一家酒樓,酒樓的東家,正是襄陽城裡和豐會館的館主,同時也是和豐糧行的大東家。
和豐樓的東家也是襄陽大戶,家有良田萬畝,經營的和豐糧行,規模極大。他們家的糧船,每年甚至從蜀中和東南一帶買糧運糧,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就有和豐糧行的糧船,許多大城裡,都有和豐糧行。
襄陽,就是和豐糧行的糧食轉運倉,許多糧食都最終彙集存儲在此,然後分批轉運到關中、河南等地去。
李的三條新規,尤其是第三條,直接就是要把和豐樓的東家豐家給搶光了,他們豈能甘心。
從碼頭一回來,豐家家主豐孝安就讓管事往各家下貼,邀請他們前來和豐樓一敘。
豐家在襄陽的面子還是很大的,尤其如今這事又都涉及到各豪強糧商們的切身利益,雖有上洛十三家遭遇在前,可此時他們還是來到了和豐樓。
“三條新規,一條比一條過份,尤其是第三條,這是明搶啊。我們都已經和買了一半糧食了,朝廷還不肯罷休嗎?”
“就是,這一次,無論如何都不能答應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