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過了十來分鐘,書房位置突然傳來李世民的一聲呼喝:“羅信!”
羅信與邊上衆人對視一眼,忙前往書房。
當四人站在書房門外的時候,卻發現晉陽公主兩眼微微泛紅,精緻無暇的臉上還有淚痕,李世民則是雙手負背,背對着晉陽公主,他微微擡頭看着窗外陰鬱的天空,眼眶裡似乎也有淚水在打轉,但他就是不讓那玩意兒流淌下來。
“陛下,您有何吩咐……”
“朕要你現在發誓,若你有生之年膽敢辜負兕子,朕就滅你九族!”
李世民的臉上充滿了殺意,但殺意之中更多的是無奈和悲慼,這讓羅信感到十分不解。
不過羅信還是二話不說,當即對着李世民跪了下去,對着老丈人狠狠發下一個毒誓。
誓言結束之後,李世民則是轉頭看向李治,對着他說:“稚奴,今天晚上你就對外宣佈,晉陽公主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不僅僅是李治,就連羅信也是嚇了一跳,但他很快就反應過來,連忙走到她身邊,一言不發地將她攬入自己懷中。
羅信明白,晉陽公主,不,應該是李兮顏這麼做完全是因爲羅信。
就算她嫁給羅信,她還是皇帝最爲寵愛的公主,也會將羅信這個駙馬推到風口浪尖之上。爲了羅信,她寧願自己“死亡”,身爲公主嫁給羅信,羅信就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也會製造更多讓別人攻擊羅信的藉口,畢竟羅信本身就是一個不受世俗限定的人,身爲駙馬的他做事一定會引來很多紛爭。
李世民有二十一個公主,除了早夭和年幼的,其他都已經嫁出去。
反看現在那些駙馬,大部分都已經廢了。無論他們背後有多大的勢力,無論他們自身能力有多麼優秀,一旦迎娶公主,仕途就等同於斷了一半。
李世民和歷代君王不同,他對“自家親戚”防範得非常厲害。畢竟他們李唐江山就是從自家親戚手裡奪過來的,很多時候很多人往往都是被自家親戚給坑死,而且一旦這個親戚要坑人,這個坑一定會挖得很大、很深,一旦跳下去,絕對是死無全屍!
儘管李世民對羅信在娶晉陽公主方面沒有太大的限制,甚至沒有設立公主府。
但晉陽公主心裡很清楚,以她老子的性格,一旦羅信將她娶進門,那麼羅信的仕途將會變得更加坎坷。
這一點從羅信過往的功績上就早已經顯現出來。
無論是征戰遼東,羅信帶着敢死隊於萬人軍中斬下高句麗將領首級,還是太子李承乾攻打大明宮他獨自帶兵拒敵於城門之外,到最近羅信更是帶着百人深入吐蕃腹地,這都是九死一生的死局,但羅信卻是將它做活了。
單單這些功績,就足以讓羅信直接跳到正三品的官位!
就說羅信資歷不足、人脈不夠好了,那四品肯定有的。可是現在呢,李世民反而直接將羅信一路到底,連郡公的爵位也給削去,貶爲庶民。
古人言“女大外向”,晉陽公主其實一直在考慮如何解決自己嫁給羅信之後會引來的各種紛爭,最後她想到了這個方法。
一開始這個方法還沒有完全成形,直到得知羅信身陷牢獄,晉陽公主纔有如此決定。
其實,晉陽公主自身的疾病已經修復得差不多了,就算情緒子有再大的波動,也不可能會吐血。而爲了讓李世民緊張,她才用了一招“苦肉計”。不得不說,效果很理想,至少她的目的已經達到。
如果晉陽公主“死了”,事情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父皇,兕子她……”
李治一開口,就被李世民狠狠瞪了回去,此時的李世民全然沒有往日的成熟穩重,更像是一個被女兒逼得無能爲力的父親。
身爲皇帝,李世民是成功的。
無論是開疆擴土,還是讓百姓富足安康,李世民基本都做到了。
但是身爲一個父親,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失敗。
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他都操了不少心,但更多時候,他做的非但是無用功,反而還使得彼此的關係越走越遠。
李世民雙手負背,轉頭看向窗外,外邊的雪越下越大,外邊的世界也逐漸泛白。
良久,李世民輕輕吐出兩個字:“走吧。”
晉陽公主,不,李兮顏站在羅信邊上,雙膝落地:“女兒拜別父親。”
羅信將李兮顏攙扶起來,牽着她和李妘孃的手,朝着大門走去。
走到門口的時候,李世民的聲音又突然傳出:“羅信。”
羅信一愣,轉身對着李世民行禮:“草民在。”
“朕記得你之前說過,要滅亡高句麗,首先要對付的是百濟?”
“是的。”
“說說你的理由。”
邊上的人一聽二人談到國家大事,李妘娘當即扶着李兮顏走了房門,孫思邈則是將書房門關上,屋內就只剩下李世民父子和羅信。
此時的羅信已不再是之前那種逃避現實的態度,他很清楚,在自己真正建立“後花園”和“養老住所”之前,他必須要將自己的勢力攀爬到大唐的巔峰。
別的不說,單以他和太子李治的關係,就絕對有這個可能。
爲此,現在的羅信必須要藉着這個機會全力發展。
而且,經過這次之後,羅信已經摸透李世民的性格了。只要他出徵不回來,不在李世民的眼前晃盪,那麼這老丈人就不會老琢磨着怎麼收拾自己。因此,他只出征就有機會升官,將自己的勢力做大,並且逐步完善自己的後花園和安身立命之所。
羅信組織了一下語言,對着李世民說:“啓稟陛下,高句麗與百濟一直都有聯姻,百濟明面上是大唐的屬國,但私底下與高句麗往來十分密切。根據我的調查,陛下征戰遼東的時候,百濟就在背後幫了不少忙,特別是糧草方面,高句麗有七成糧草都是百濟提供的。”
李世民眉毛一挑,顯然是想到了什麼,沉聲說:“你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