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謹遵聖意,那就不能只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就了事的。
接下來,纔是真正的進入正題。
大臣們開始在這份計劃中挑選毛病,他們不用去理會李承光是否能夠接受這些。
接不接受,那是李承光的問題,大臣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問題給指正出來,然後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見解去解讀一下。
其實情況與上課大差不差,但是更像是大學的課程,教授會給你指出問題,有時候也會給你詳細的解釋,但更多的還是要靠個人的感悟。
他們並不會每一件事都講的很細,並不是因爲他們太懶,也不是因爲他們的話太過金貴。
而是說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思維。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不同的,哪怕是雙胞胎,他們的思維也不會一樣。
大臣們吧嗒吧嗒的說了一大堆的問題,或許是照顧李承光幼小的年齡,所以語速並不快。
而李承光則是拿着筆正在一點點的記着,李元吉本是想阻止他這麼幹的,但想了想還是放棄了。
如果在年長個十歲,他一定會制止。
但是現在,李承光畢竟還只是個孩子,他的記憶力也是有限的。
大臣們更不可能像老師一樣,天天去跟他上課,所以,他必須要記下來,然後去消化這些內容,讓他們成爲自己的知識。
就連李元吉,在這一番講課中也是收穫頗豐,整個人似乎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一樣。
這就是旁觀者清,雖然以往自己也是在用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但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很奇怪。
自己身上的東西,想要去改變,總是會很難。
但是在指正別人的同時,自己反倒是更容易接受這些,也更容易去改變。
李承光的問題其實並不嚴重,放在他這個年齡段來說的話。
但他是即將成爲太子的人,所以就不能以同齡人的標準去要求他。
而說來說去,他最大的問題還是眼光的問題,看不到,自然也就想不到,想不到,自然也就不會去做,不去做,看不到,想不到,那就是眼光的問題。
另一個就是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有些計劃的規劃顯的太過理想化。
理論上或許行的通,但是放入實際當中,卻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並不是規劃不夠完整,而是因爲這個社會是由人來組成的,李元吉也更是提出了以人爲本的治國理念,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有些強制性的手段,就只能是儘量少用了。
那麼,有些事情在以前可以行的通,放在現在就不行了。
這就是變化,也是李承光的第三個缺點,計劃中缺少變化。
現在各部做出的計劃中,都會根據原計劃來制定第二套備用計劃,而在制度中,當第二套計劃開始實施以後,就要立即着手製定第三套計劃作爲備用。
雖然看似浪費人力,浪費資源,但卻可以很好的保障一個計劃的順利實施。
眼光,實踐,變化。
這是當下李承光必須要儘快解決的問題。
而在此之前,李元吉也曾經提醒過他這一點,李承光雖然也接受了,但受制於思想認知問題,對這個問題了解的依舊不夠深刻。
其實想想也是,你跟一個小學生去講靈性,他能搞的明白嗎?
當然,現在的李承光是極爲痛苦的。
大臣們今天已經算是給面子的了,可即便如此,還是挑出了一大堆的毛病。
而這些問題,足以將他這份計劃全盤否定了,當然,主框架並沒有動,至少大臣們認可了這一點。
而這份計劃的主框架,便是根據鐵路來進行制定的。
親自觀察了,親自了解了,親自體驗了,李承光認識到了鐵路的重要性,也看到了鐵路的戰略性,所以他便以鐵路的建設爲核心,提出了經濟,軍事這兩個方面的建設想法。
“知道你這份計劃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嗎?”看着李承光痛苦糾結的模樣,李元吉無奈的搖了搖頭,這個問題他幫不了,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去幫,只能靠李承光自己去適應,去接受。
而如果他無法接受的話,那也就只能當一個王爺了。
太子不是不能廢,但一個明知道有缺陷的太子,還是不廢掉另立賢明,那麼一代傳一代,這個缺點便會被無限的放大。
有時候,廢掉一個太子,並不是在毀根基,恰恰相反,而是在維護根基。
況且,李承光還沒有被立爲太子。
“兒臣不知……”李承光有些鬱悶的搖着頭,他也清楚,李元吉問的肯定不是大臣們所說的那些,因爲那已經是已知的答案了。
“你的主框架並沒有錯,但是又錯了,主框架可以看做是一個核心,整個計劃是有了核心,但是這個主框架之內,你卻缺少了真正的核心。朕以人爲本,但是你卻忽略了這一點,這世上無論做什麼事情,最終都是要服務人類的。”李元吉直接點出了這個問題。
大臣們沒有說出來,因爲他們說並不合適。
這個問題由李元吉親口說出來,這樣一是會讓李承光更加重視,從而將其深深的烙在心中,另一個,這也算是父子之間的一個傳承。
王位的傳承,只是傳承的一種,隨着時間的推移,每一件事物,都在默默的進行着傳承,文化的傳承,思想的傳承,沒有傳承,也就沒有底蘊,心中也就不會踏實。
“凡事若不能以人爲本,那麼做這些事情又有什麼意義?”李元吉繼續深入的貫徹着這個思想。
這個問題他必須要深撤的去講解一下,不然一但李承光會錯了意思,那後面出現的問題可就大了去了。
繼續道:“江山是你朕與祖父以及衆多將士們一起打下來的,但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朕的心裡清楚百姓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不論朕做什麼決定,都會圍繞着這個方向去發展。軍事也好,鐵路也好,公路也好,商業也好,無論哪一個,最終服務的都是整個大唐的老百姓。
百姓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吃的飽,穿的暖,手裡有點錢,沒有戰亂,日子可以過的更好,他們所要的幸福很簡單,但是也很難,需要朕不斷的去維護這種關係,維護這些政策。
雖然就算朕什麼也不做,僅憑着這個皇位就可以得到這些,但那永遠不是真實的。
長孫無忌的謀逆案,爲何只敢在暗處悄悄的進行?那些參與的人員,爲何只能是那些被他抓住把柄的人?
原因很簡單,現在百姓的生活很好,吃不完的糧食,還可以賺錢,沒有戰亂髮生在他們身上的跡象,他們對現在很滿意,所以不需要去造反,不需要去做那些提心吊膽的事情。
長孫無忌正是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不敢聲張,只敢在暗中悄悄的進行,所以朕發現不了,暗衛也發現不了。
兩者各有各的好處,但如果可以重選一次的話,朕依舊會這麼做,朕不會爲了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無處可藏,就去做一些讓朕後悔的事情。”
李元吉的話有些深奧,但又不是特別的深奧,大臣們一聽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
但是李承光……
他還需要思考一會兒,再怎麼有天賦,終究也只是個孩子,思維的轉變速度還是有待進步的。
畢竟是經常跟在李元吉身邊的,就算跟的時間並不久,但是思維方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聽着李元吉的話,李承光也在不斷的回想着,然後將其套在自己的計劃上,然後再去回想其中的含義。
有想不明白的,就單獨羅列出來去想這個問題,等到想明白了,在將其帶入進去。
不得不說,李元吉的做法其實很簡單,但是對於李承光來說,卻像是觸摸到了另一個天地。
簡單地說,就是目的性。
自己現在做的,就像是縫了兩針然後就走了,完全不管後面會怎麼樣。
但是將現在發生的一些事情串聯起來,就會發現,兩塊布被一針一線的縫了起來,完好無損的連接在了一起。
“兒臣好像有些明白了。”李承光眼神中出現了絲亮光的說着。
“軍隊改制,其最大的作用在於釋放了百姓的勞役,而軍隊可以長期保持高強度的訓練,在作戰的時候,戰鬥力往往會比府兵制更強大,這一點無論在吐谷渾,吐蕃,還是在百濟都得到了體現。用少量的人,去做以前很多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而鐵路,除了具備戰略意義以外,還具備經濟效應,同時,它很方便,也很快,票價將來還可以更低一些,這樣就有利於兩地百姓的往來,可以使物價更加便宜……”
一張小嘴吧嗒吧嗒的說着,聽人說的也好,自己感悟出來的也好,反正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這樣,每一件都是以人爲本。
就連大肆斂金的商業集團,他也同樣具備這樣的作用以及能力,幾年間的時間,李元吉已經將大唐佈局到了如此境界。
多的不敢說,只要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憑藉着現在的佈局,很快就可以將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