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應當擴大產能,趁着當下還有精力的時候,至少也要保證兩邊可以均衡發展。”程知節意外的發言道。
零部件產能不夠,這還用多說嗎?當然是擴大產能了啊。
誰說卡車只在工程上有用的?在軍隊用處更大好吧?
程知節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計劃經濟最大的好處在哪裡?
在任何產品,他的成本只有一個人工,或許在加上一個前期的廠房設備投入,但這是一次性的。
所有的產品,都不需要去支付額外的錢財,朝廷下令,工廠生產,比如說卡車,每造一臺,朝廷只需要支付六百錢就可以了,這是現在產量上來了,如果還像之前那樣,朝廷需要支付的錢可就多了。
這筆錢支付給機械廠,然後機械廠對幾個分廠進行資金分配,拿到資金後,分廠再給供應單位分配。
每提供一個部件,給多少錢,這都是死數目,誰也免不掉,但不論怎麼算,算來算去,這筆錢也就夠給工人發工資的。
當然,產量越高,工廠就越賺錢,即便是現在這種模式,一天生產一百臺,肯定比生產八十臺是要多賺二十臺的錢的。
“知節說的不錯,眼下當務之急,應當是立即擴大產能。”房玄齡也罕見的站出來支持道:“機械廠通過一個月的時間向我們證明了一件事情,這種模式是可行的,對工人的要求並不高,同時可以將生產速度提升到最快。而且工人對技能的掌握速度也遠超我等想象,所以,臣的建議是,總裝廠至少擴大一倍,其餘分廠,視情況擴大,總之就是要讓零部件的供應與總裝的產量相等,或者說,要讓零部件的產量超過總裝的速度。”
道理很簡單,配件的生產速度跟總裝速度是一樣的,那麼有的車壞了需要更換配件怎麼辦?難道就是生產一個用一個?
這種事情,總要多生產一些備用的,但也不能盲目的生產,具體的還需要去摸索,但最終走到這一步是不可避免的。
“陛下,臣倒是有個想法。”一直沒有說話的李道宗也開口了。
作爲雍州治中,機械廠是雍州府與朝廷合開的企業,他自然是有話語權的。
但同樣的,身爲雍州治中,他的視線並不能只放在長安這一塊地上,雍州還有很大一片區域呢,總不能只想着雍州,而不想其他地方吧?
最近一段時間,隨着機械廠的產能提升,李道宗卻也越來越頭疼了。
今日剛巧說到了擴產這件事情上,李道宗靈機一動,倒是想出了一個可行的辦法來。
“不妨將機械廠進行拆分!”
“拆分?”
“怎麼個拆分法?”李元吉猶豫了下,這個想法還是有點靠譜的,因爲這種辦法對他來說,並不陌生。
“長安只保留兩個總裝廠,並對其規模進行擴大,現在的零部件廠,只生產製造技術難度大的主要部件,比如方向盤,座椅等相對車輛整體影響不大的零部件,可以分散到長安周邊的縣去生產,然後在用卡車將這些生產好的零部件運到長安進行總裝,而每一座廠只負責幾個部件,這樣更有利於對質量的把控,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提高效率。”李道宗說着。
“這個不是增加成本了嗎?”程知節努了努嘴,能在一起生產的,爲什麼要拆分開?
新建廠房設備什麼的也就算了,擴產也需要,但這樣一來,明明一臺卡車就可以完成幾個廠區之間的運輸任務,現在卻需要十臺卡車來完成,同樣的,零部件廠分佈在四周,運過來不需要時間啊?
就算卡車跑的快,那也需要半天的時間,一來一回,一天就沒了,時間不要錢?還是燒的煤不要錢?還是開卡車的司機不用拿工錢?
“成本不是這麼算的,賬面上來看,成本的確會增加,但若是產量增加了,這個多出來的成本還是可以彌補回來的。更重要的是,機械廠代表的是朝廷,是雍州府,如果將零部件廠分設在其他縣,在人心上也是一種收穫,會讓更多的人知道,朝廷並沒有忘記他們,而爲更多的地方提供工作崗位,這也是朝廷正在努力的事情。”馬周搖了搖頭。
兩者各有各的好處,單一的從成本上來說,聚集在一起的確有好處。
但是從發展省的角度來說,將其分散開的好處顯然更大。
一座分廠,在長安與不在長安影響並不大,就算增加的收入,那也是有限的。
但是坐落在人口並不多的縣區,那就不一樣了,一座數千人規模的大型工廠,所帶來的收益可不止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的,這意味着當地上千戶人家中,可以保證每戶都有一個人擁有固定的工作。
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更好的穩定人心,所以馬周是支持這個建議的。
而這次主要還是沒有經驗,如果有經驗的話,早在一開始就做好了全面的佈局,根本不會等到現在。
這種模式李元吉並不陌生,在後世簡直就是爛大街的模式。
雖說集中有集中的好處,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好處,改革開放之前,大多數都是分散的,而且一個廠的規模也很大,幾乎是一條龍的模式,但這也就導致了產品的更新換代成爲了最大的問題。
而到了後來,很多上游玩家爲了節約成本,就選擇代加工工廠來負責一些零部件的打造,因爲專注,所以效率高,因爲效率高,所以平均成本更低一些,因爲平均成本低,所以最後的總價以及利潤方面,在市場上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因爲那些代加工的只是下游廠家,爲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所以必須要確保部件的合格率,不合格的,人家是不會收的,這個只能砸在自己手裡,不合格率高了,人家是會換廠家的,這樣你這條線就斷了。
所以,到了後世也就形成了這麼個局面,上游負責下任務,下游廠家則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生產技術,提高自己的生產工藝,以此來達到更好的效果,獲取更多的訂單。
計劃經濟時代這一招並不怎麼合適,因爲不管質量怎麼樣,都是自己的兄弟單位,就算有意見,想要換廠家也是不可能的。
有優勢,也有劣勢,但在李元吉看來,完全可以搞一搞。
“萬年,咸陽,新豐,高陵,雲陽五縣各置一分廠,具體的安排你們看着辦吧。”李元吉直接下令道。
現在的工廠位於長安縣,與長安縣同樣地位的萬年縣卻什麼也沒落着,這個的確是需要照顧的,況且兩縣的治所均在長安城,但是一東一西,城外都有大片的土地。
除了雲陽以外,其他幾個地方都是可以在半天之內趕到的,這個距離不算遠,而且單一生產零部件的話,也是能夠跟上使用的。
至於雲陽,李元吉去過那裡,經濟狀況實在難以令人擡頭,再不想辦法的話,整個縣怕是就成孤寡老人的自留地了,將工廠設置在那裡,也有利於將年輕人吸引回去。
不是限制人員的流動,而是當下情況下,長安的人口基本已經飽和了,雖然還可以裝下,但整個城市的供需卻非常吃力。這會浪費掉大量的精力與資源,況且長安暫時也無法提供更多的崗位給他們。
李道宗心中一喜,一下子分出去五座分廠,就算每座分廠只有一千人,那也是五千個工作崗位,另一個,則是機械廠的產能肯定會大幅的提升,這纔是最重要的。
至於卡車,抱歉,這個李道宗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畢竟機械廠就是造這個的,每個工廠分配兩臺卡車用來運輸,這很難嗎?
好吧,新車下線以後,總要試行吧?一臺車就算跑一天,也完全夠用了。
更重要的是,工作崗位多了,也分部的均勻了一些,雖然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分配到,但李道宗卻可以將原本計劃分配到這幾個縣的水泥廠什麼的給其他縣。
一來二去的,這一次整個雍州至少增加一萬五千個工作崗位,雖然缺口還有很多,但凡事總要一步步的來,一口是吃不成一個胖子的,不是嗎?
而且,科學院目前正在整理可以放出去的技術,雖然還沒有整理完成,但李道宗身爲宗室,走個後門,去看一下數量總沒什麼問題吧?
目前可以放出來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一百種技術,而且後面還有更多的。
“陛下,不妨將犁和平地機也放出去,這樣農用機械這邊就可以專心生產拖拉機了,而且這兩個廠所需要的工人數量也並不多,主要是季節性限制。”馬周緊隨着建議道。
“恩!在確保質量與產量的前提下,儘可能惠及更多的地區百姓。”李元吉點頭同意了下來,這個的確沒什麼好拒絕的。
雖然是季節性的,但架不住龐大的需求量,就算一年到頭都在生產,面對整個大唐,別說是一座廠,就是十座廠都是不夠的。
而且,農用機械,這可是個盈利的單位,跟卡車那種剛需產品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