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多時,王行之的目光很快就停在一旁的竹書上,這個時代,還沒有紙,文字的載體基本都是竹簡,這種東西太過笨重,不好攜帶,很不方便。
不過要是自己能把紙造出來,那對人族是非常的有利,自然也算功德一件。
但是以現在的工業條件,要想造出像現代那樣的紙是不可能的,所以王行之首先想到的就是蔡倫改造的造紙術。
原料容易找到,步驟簡單,而且質量不錯。
確定目標,王行之便起身離開文淵閣,他要回到寢院,一邊回憶一邊寫下了,畢竟他對造紙術的瞭解不是很深,只記得大概的步驟,必要之時,自己再動手驗證一下,實踐出真知。
剛出文淵閣,遠遠的就看見母親帶着一羣人浩浩蕩蕩向他這裡走來。
“見過母親”待他們到眼前了,王行之行禮道。
看到王行之沒事,母親鬆了一口氣說:“好,你沒事就好,那些傳謠言的人真是該死”。
“什麼謠言”王行之問。
“二少爺,外面的人都說你受不了不能修武的打擊,瘋了”李嬤嬤解釋說。
王行之付之一笑說:“母親不必憂心,孩兒這不是好好的嘛”。
說完還轉了一個圈,引得母親喜眉笑眼說:“好了,好了,母親知道你沒事了”。
很快母親就帶着僕人離去,王行之則是回到了他自己的院子。
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己所記得的有關造紙術的東西記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
蕩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爲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爲成品
還好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奇奇怪怪的書,對於這本書中造紙術的記載,記得還是很清楚。
說幹就幹,他將買原料的任務交給自己院子裡的丫鬟僕人,自己則是準備造紙所需要的工具,現在是夏天,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明天中午,這個時代的第一張紙就會出世。
大概一個時辰過去了,他終於將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接下的東西就需要他自己親自動手了,畢竟對於這些下人,他還是不放心。
先將找來的原料,一口氣都給扔到院子裡的小池塘內,這可把那些下人嚇壞了,這池塘裡養的都是一些名貴的魚,死一條他們都擔待不起。
但是現在王行之一心都在造紙術上,那裡去管什麼魚不魚的,那些人沒辦法,只好找來一個大水缸,將池塘裡的魚給撈起來,放在水缸裡。
這個動靜不小,將他的父親引來了,不過這次他的父親並沒有說什麼,而是嘆了一口氣,轉身離去,不在管他。
二少爺真的瘋了,這個消息在王家不脛而走。
這些對於王行之來說都不重要,他的注意力一直都在池塘的原料上,一兩個時辰過去了之後,他又在院子裡架起了一口鍋,將池塘中的原料,撈起來扔到鍋裡,大火猛煮、、、
一直折騰到半夜,王行之纔將紙膜做出來,放在院子中晾曬,這纔去睡覺。
第二天待他醒來時,發現早已經是日上三竿了,看來昨天是真的累到了,來不及洗漱,衝出房門,來到昨天放紙膜的地方。
那裡被院子裡的丫鬟僕人圍着,王行之心中一緊,莫不是出了什麼事情,立馬上前一看,紙張已經成功,那些丫鬟僕人也是被這新東西所吸引的,他是虛驚一場。
“二少爺,這是什麼東西呀?”大膽一點的下人好奇的開口問。
王行之說:“這可是少爺我絞盡腦汁才弄出來的東西,我給它取名叫紙”。
“紙?”那些僕人都是一臉迷茫:“這東西看起來是挺白的,但是不知道有什麼用?”
“你去取一支筆來”王行之指着一個下人說。
很快一隻筆就在王行之手中,他提筆便在紙上寫下造紙術,三個字。
轟的一下,王行之感覺有什麼東西進入自己的體內,身體都搖動一下,很快又恢復如初。
那些人看了都是一臉驚奇,但是很快就有僕人說:“可是我們已經有竹簡了呀,要這個東西又有什麼用呢?”
“我、、、”王行之瞬間就無語了,這些下人沒有讀過書的,又怎麼知道紙的出現所帶來的意義呢,不在跟這些下人多說,而是讓他們將這些紙收好,他造出來的只有十張,不多。
在王行之身體不適時,王家武道碑中的帝嚳,再一次從沉睡中醒來,喃喃自語:“一天,這才過一天,他居然就有功德加身”。
收好紙後,王行之的院子被推開,兩個丫鬟進來,其中一個是母親身邊的丫鬟,另一個他就不認識了。
“二少爺,這位是謝小姐身邊的丫鬟”母親身邊的丫鬟說。
“見過姑爺”那丫鬟行禮說。
“嗯”王行之問:“你來是有什麼事情嗎?”
那丫鬟將一個盒子遞上來說:“我家小姐知道今天是姑爺的生辰,特地挑了禮物送給姑爺”。
王行之接過盒子打開一看,裡面裝着的是一條編織的手鍊,沒有什麼所謂的珍珠瑪瑙,就是一條很普通的手鍊,但是他卻有一種莫名的喜歡。
“來人,看賞”王行之說:“行了,你回去吧”。
那丫鬟立即搖了搖頭說:“我們小姐說了,必須看着姑爺戴上它,我才能走”。
王行之戴上手鍊,不由的對謝家小姐感興趣了,禮尚往來,他讓人取來一張紙,放在盒子裡,給謝家小姐帶去,這紙現在就是他最珍貴的東西。
“告訴你家小姐,我還是蠻喜歡這條手鍊的”在丫鬟離開時,王行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