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
奇葩說現場直接爆炸!
辯手們都要瘋了!
尼瑪!
我們辛辛苦苦,打生打死這麼久,你一句話就把我們全部KO了?
靠!
就連馬東都十分震驚,因爲這句話確實太經典了,直接把辯題幹翻有木有。
蔡康勇看着許遠的側面,也傻眼了。
這個男人太強了吧。
本來以爲他是在慣性裝筆,結果沒想到人家真的是出於低調和爲節目考慮。
這一刻,蔡康勇的巴掌聲,比誰都更響亮。
這就是服了。
事實證明,不僅是現場的觀衆、辯手和導師服了。
廣大網友也服了。
當這一期播出之後,這一期的奇葩說的點擊量創造了新高。前面四期的播放量加起來,都遠遠沒有這一期的播放量高。
這是何等恐怖的流量號召力!
現在隨便冒出來一個小鮮肉,大家就說他是什麼頂流之類的。
但其實,只有許遠和孟筱萱這種號召力,才能夠稱得上頂流吧。
現在很多所謂的流量和熱度,其實都是飯圈運營的成果。
什麼意思呢?
以前的明星,比如有一百萬的粉絲,那麼因爲平時並沒有聚集慣例、彼此之間也沒有聯繫等等,所以體現出來的凝聚力可能沒有那麼強。
他們的某個活動,可能也就有那麼幾千人支持。在網絡上,頂多也就幾萬人,了不得了十多二十萬。
但其實,真正喜歡和願意爲他們支持的人,絕對不止這些。
而飯圈運營,則是在平時,就把這些人調動起來,加強了聯繫,並且通過一次次活動培養了凝聚力。即便這個明星只有十萬的粉絲,但他們能夠在網絡上搞出百萬粉絲的架勢。
甚至,在一些技術手段和營銷資本的運作下,幾千粉絲都可以給你搞出百萬粉絲的架勢。
平心而論,這種聚集資源的方式是有其優越性的,極大的增強了明星的號召力和變現能力。但如果以一次次撕逼、罵戰、霸屏無奈宣傳爲培養凝聚力的活動的話,那麼其實是在把粉絲往壞的方向帶。
所以飯圈經營,有好處,也有其壞處,那就是你要對粉絲的行爲負責了,因爲你有引導的行爲,所以你要爲她們的行爲負責。
只想享受飯圈運營的紅利,而不承擔這份責任的話,遲早會被反噬。
最近的某家粉絲瘋狂給自家愛豆招黑,就是這個原因。
那位愛豆看似無辜,但他的運營團隊絕對不是無辜的,沒有把自家粉絲教好,這些平時組織粉絲打過打過來的運營要負很大責任。
正應了那句話:
粉絲:我的愛豆,就算你與全世界爲敵,我也會站在你這邊。
愛豆:我爲什麼要和全世界爲敵?
粉絲:我幫你!
話說回來,之所以提飯圈運營,就是因爲明明許遠和孟筱萱根本沒有運營粉絲的情況出現,也拒絕有人打着自己的招牌引導粉絲做這樣做那樣,希望粉絲的行爲都是自發的且無刻意引導的真誠行爲。
但即便這樣,他們的流量依舊是那些飯圈之後的明星流量比不上的。
這才恐怖。
想一想,一旦許遠要是有飯圈粉絲的想法,那麼整個網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你能看到想到的任何地方,都會被許遠和他的粉絲霸屏。
這是一種何等的臥槽!
不少明星因此經常感慨,感謝許孟父女給大家留口飯吃。
“太牛逼了許遠,之前大家說了那麼多,我都覺得好有道理,正在糾結呢!”
“是啊,一句話直接掀翻了一期節目,你看看蔡康勇最後的神情,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啊。”
“嗯,之前他還有些不開心,覺得許遠在吹牛,結果人家是真的牛。”
“好想許遠多參加幾期這種節目啊,聽他說話好舒服,睿智而不是幽默,我太喜歡許遠了。”
“估計難,你恐怕只能祈禱何老師一直生病。”
“沒搞。馬東沒有那麼多錢邀請許遠。”
“嗯,除非奇葩說打算做成現象級節目。然而這種語言節目雖然不屬於小衆,可以長青,但很難大熱。”
“語言類輸出節目,對內容的要求極高。一旦內容質量下降,節目就不行了,這一點是和選秀、真人綜藝最大的不同。後兩者即便你沒什麼內容,但只要還是那些人,陣容強大,我就覺得有意思,可以做成情懷。但奇葩說不行,奇葩說沒有情懷,只有智慧。當他沒有智慧的那天,就是它完結的那一天。”
“有點殘忍,但這也正是奇葩說的魅力之所在。如果有一天它不再奇葩,我確實不會追了。”
“說起來,聽說許遠又去米國了?”
“對啊,拍電影,牛筆壞了!這是國內第一個在好萊塢自導自演的明星吧?”
“獅門影業,可不是小公司了,這兩年要是發展的好的話,有可能成爲好萊塢新的巨頭。”
“加油許遠,拍出好片子來,讓我們的演員和導演先走出去,然後總有一天,我們的內容也能走出去的!”
網友們很理智,一個是能夠清晰的分辨出各種不同綜藝之間的區別。
這一點很重要。
跑男團或者雞條男人幫,就算他們坐在一個房間裡聊天一整期,很多人都能看下去,因爲看到這些人就足夠了。
所以這些節目,大部分資金要花在這些明星的酬勞上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奇葩說,花大價錢邀請這些明星常駐的話,就得不償失了,這些明星對這個節目的愛好者來說也並不會產生太強的吸引力。
其二就是,大家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想要走出去,是需要時間的。
要依託地區的強大,要依託地區人才的興旺,然後才能到內容的輸出。
那些叫囂着去好萊塢拍攝一部華國內核電影的人,要麼就是什麼都不大懂的外行,要麼就是別有用心企圖用噱頭薅羊毛的人。
太早了。
還不是時候。
但只要許遠這樣的導演和明星不絕,甚至越來越多,那麼總有一天好萊塢會主動的不斷嘗試着來迎合我們的電影市場。
菲菲的《花木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或許這部電影會撲街,但比起前幾年讓兩位冰冰在大電影中露面不超過三分鐘的情況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轉變了。
假如《花木蘭》在國內撲街,那麼好萊塢下一步的方式一定會選擇懂得華國思想內核的導演和更多的華國演員來嘗試。
甚至,有可能邀請內地導演掌機。
直至成功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