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敬天法祖

李治一臉懵然,不可置信道:“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若是連史書都不可信,還有什麼是可信的?吾輩孜孜不倦的日夜誦讀,難道都是一場虛空?”

自古以來,所謂的讀書,不過經史子集而已。

《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爲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爲詩賦等,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魏徵編纂《隋書》之時,提出“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將四部制最終確立,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爲四十個類目。

古代之書籍包羅萬象,門類極多,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歸於“雜書”之列,讀之無用。尤其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古籍都被廢棄,真正受到重視的一部分,大多都是史書。

若房俊所言爲真,連史書都不可信,那還讀什麼書?

房俊道:“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不要去吹捧那些所謂的前任總結下來的道理,而是要自己從書中去感悟、去體會每一個古人在不同的時局之下所做出的判斷。”

李治一臉茫然:“可姐夫剛纔還說史書之中不可盡信,誰有知道那些事情是真是假?”

房俊喝了口茶水,笑道:“即便不是真的,那也是史書編撰者杜撰出來的。歷來能夠參與修史的學者,無一不是當世大儒。這些人以平生所學去編撰一部史書,凝聚了一生的心血,即便是對事實有所扭曲,亦是蘊含了無數的人生智慧。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吾等拜讀史書,正該學一學這些人的精華。”

每一部史書,都是一部人文鉅著,其中固然有虛假扭曲之處,但是其中的深邃思想,卻比那些記錄下來的前塵往事更爲重要,這纔是一部史書的精華之所在。

李治覺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衝級,一時間猛然不知如何迴應。

房俊也不理他,自顧自的處置公文。

到了晌午時分,崔敦禮進到值房裡稟報:“殿下、尚書,圜丘那邊已經佈置妥當,二位要不要現場檢查一番,看看有無疏漏之處?”

圜丘即是天壇,乃皇帝祭天之所在,東征這等大事,誓師出征之前勢必要祈禱上蒼賜予勝利,不可缺少,乃是重中之重。

房俊便對李治道:“殿下,一起去看看吧?”

李治頷首道:“此乃大事,不可有絲毫疏忽,正該去敦促一番。”

兩人放下茶杯,一齊起身走出值房,在一衆兵部官員的簇擁之下,出了兵部衙門,策馬出了皇城,沿着朱雀大街徑直向南出了明德門。

圜丘就在明德門外兩裡許之處,是一處巨大圓錐狀土堆,外圍有三到矮牆環繞,祭天時,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進入最裡面一道牆,禮樂隊、外國使節等都在內牆的外面。

房俊等人抵達之時,圜丘周圍早已經被頂盔摜甲的兵卒重重圍住,確保無人搗亂,禮部官員出出進進,佈置着相應的一切設施。

翻身下馬,房俊與李治來到圜丘下方,擡首仰望這座祭天之所。

圜丘爲四層圓壇白灰抹面。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條直通丘頂的通道,稱爲“陛”,寓意着十二辰分佈在四周,分別朝十二個方向輻射,大約體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分別以十二時辰命名,其中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

其面南的午陛則寬於其他十一陛,這是皇帝登壇的御道。

“下官見過殿下,越國公!”

兵部右侍郎郭福善與一位禮部官員匆忙迎了上來,鞠躬施禮。

李治負手而立,站在圜丘之下擡首仰望,問道:“按照祭天的流程,一應事物準備的如何?”

那禮部官員道:“回殿下的話,禮部有數十名官員在此,嚴謹按照流程一一準備,眼下一切進展順利,不敢有絲毫懈怠。”

禮部尚書原本是令狐德棻,被武媚娘撓了一臉血不得不致仕告老之後,這個位置曾經閒置了一段時間,又先後由幾位大臣暫時代理,近期才由宋國公蕭瑀正式接任。

蕭瑀爲人圓滑,心思縝密,這等大事自然派遣禮部的精兵強將予以籌備,不至於鬧出紕漏來。

李治點點頭,叮囑道:“祭天之事,重中之重,定要竭盡全力,不可有半點疏忽。”

兵部、禮部的官員齊齊躬身,肅容應是。

李治這纔對房俊說道:“要不要上去看看?”

房俊道:“那是自然。”

丘頂乃是祭祀之所,需要佈置各種各樣的設施,琳琅滿目繁雜無比,必須一一清點確認無誤才行。

兩人便在一衆官員的簇擁之下,順着午陛旁邊未陛拾級而上。

整座圜丘高達三丈,以夯土修築,非常堅固,表面用白灰抹砌,整潔大氣。站在圜丘之頂,眺望四野。

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爲屬於最高規格的禮儀活動,因此圜丘在皇家禮制建築中的地位相應也極其重要,不僅常年有禮部官員駐紮此地負責維護,且以圜丘爲中心,周邊五十丈之內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建築,故而站在圜丘之頂,視野開闊,俯視大地蒼茫,仰望蒼穹如蓋。

北邊的長安城巍峨雄壯,南邊的終南山虎踞龍蟠,自隋文帝而始,往後隋唐兩代帝王數百年的時間內,都會在此祭祀上蒼,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着爲上天獻納的玉璧,爲國家的康泰祭天祈福。

……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此之爲國家誕生之初所賦予的核心功能。

在遠古的時候,國家的職能就是這兩個。而縱觀華夏之歷史,即是“祀、戎”相見的歷史。

“祀”者,行禮樂之教化而尊天地與鬼神也;“戎”者,固社稷之安定而伐非禮與不善也。禮樂教化若不能安社稷,則以“征伐”而代之,此乃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爲“天下有道”者也。

沒有比這兩樣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很多時候“祀、戎”是緊密相連的。

房俊接過一旁禮部官員遞過來的名冊,上面記錄着祭祀所需要的各種流程以及相對應的器物,一件一件一絲不苟的予以覈對。這件事不敢有半點疏漏,否則後果誰也承擔不起,稍有差池,整個禮部衙門估計得有一半以上的官員要被充軍流放。

所以哪怕他檢查得再是嚴格,一旁的禮部官員也未有半分不滿。

李治則揹着手四處溜達,雖然也曾參加過不少祭祀大典,但是這等國戰之前的祭天典禮,其檔次估計也就只比新皇登基的典禮稍微差一點,是他從未經歷的,所以處處都感到好奇。

房俊足足檢查覈對了一個時辰,方纔鬆了口氣,將名冊交還給禮部官員,依舊不放心的叮囑道:“這裡所有的一切,從此刻起誰也不許碰觸,違者嚴懲不貸!此次祭天之典禮到底又多重要,想必毋須本官提醒,若是出了差錯,諸位不僅前程不保,甚至還會闔家遭難,定要謹慎處之!”

不過是一場充滿了“封建思想”的大型活動而已,當真能夠影響到東征之勝負麼?

答案是肯定的。

“敬天法祖”乃是華夏之人文淵源,人們敬畏上天的力量,認爲不可抵禦,而上天則無時無刻不在俯瞰着人世間的蒼生,其喜怒哀樂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對世人予以警示。

一旦祭天的環節出錯,那必然是上天警示世人“此戰不利”,會極大的削弱軍心士氣。假若戰事之中正巧稍有不順,更會將上天的“警示”無限放大,嚴重之時,整個軍隊士氣低迷徹底潰敗都有可能。

很多時候,精神作用往往是主導勝敗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陛下驍勇!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 絕地反攻第三千四十四章 逼宮第五百九十一章 公主威武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權臣之相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 人性善惡第一千零一十章 各懷機心【求票】第4642章 晴天霹靂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得悉敵情第三百二十六章 達成默契第四百章 有所必爲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涇陽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 李泰:這是斷頭飯嗎?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 反抗要殺,不反抗也要殺第一千零四章 天時不利第七百五十九章 放血療法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局勢逆轉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儐相之首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攻陷驛站第二百七十八章 賭注(下)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 患難真情第4256章 戍衛宮禁第4678章 秘密監視第4542章 年前履任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唐軍退卻第二百一十章 膽大包天第兩千三十五章 民情洶洶第三千二十三章 局勢緊張第八百章 誓師出征第三千零四章 登門罵街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這位御史不識數第一百四十章 啼笑皆非第九百一十二章 紅顏禍水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言語警告第九十章 盛世佛,亂世道(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零六章 叛國之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疑神疑鬼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相會第五百八十一章 雨夜傾心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 我要進步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彩頭大一點,我纔有精神第四百二十八章 平衡之道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敗家敗出新境界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賣房,你出價!第一百八十六章 長樂請罪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具裝鐵騎第一千零一章 姐姐,你在掩飾什麼?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雨夜(六)第三千零二章 高僧玄奘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吏部第六百九十七章 六率整編第三千一十七章 變起肘腋第九百六十一章 身臨險地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老謀深算第三百二十一章 老無賴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 曲線救國第四百二十九章 寡人無疾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坐失良機第七百五十二章 冰天雪地第二百五十八章 我爲鐵狂第六百零四章 勉爲其難第4655章 胸有韜略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嫉妒之火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鏖戰不休第七百三十八章 華胥之國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言不慎第三千九十一章 精明如斯第三千一百三十一章 沿河攔阻第三百五十一章 醫術的代溝第五百二十三章 登門拜訪第九百六十一章 身臨險地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敬茶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據理力爭第二百六十章 可疑人等第四百七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 複製紅會第九百二十七章 猜測第九百五十六章 怒氣難消第一百一十章 煩躁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蓄勢待發第一百一十二章 陛下盯上你了第兩千四十六章 梟雄末路第八百零三章 產業第二百六十章 可疑人等第兩千零三章 時勢變遷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軍人立場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供認不諱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臨陣反水第4550章 此一時也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 儒家道統第四百七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 洞察敵情第七百一十二章 此乃官員之恥!(萬字求月票)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心思叵測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難脫干係第三百三十七章 聖人出世第三百七十七章 以身引雷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 姜穀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