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京畿地區,董相國坐擁精兵三萬,精騎五千。大將軍何苗,手握五萬郡國兵。平東將軍盛珨、平南將軍趙顯,統帥着兩萬精銳北軍將士。
十萬大軍,這便是董相國的底氣。
何苗手底下兵,多是名義上歸屬其管轄。可實際上,有三萬餘人,是河東將領統帥。
畢竟,這些年前守衛京畿的郡兵,多是被擊潰後抓起來,當了俘虜。董卓大將徐榮更是早早開始整編降兵。
至於兩萬北軍,現在基本上唯董相國令是從。
何苗也從未想過反抗,沒必要。自己所需要的只是殺了何進,以及當上大將軍而已。雖然權傾朝野的董卓,可自己也不差啊。
現在,諾大的洛陽城內,誰不給自己幾分面子?
自己沒啥本事,能幹到這一部不錯啦,以後就要考慮怎麼安享後半生了。
就是眼前局勢,看起來很是不妙啊!
董卓有些慌了!
探子傳回來的訊息,實在太過觸目驚心!
董卓從來都沒小看過關東士族,可現在還是低估了他們。
汝南袁術,整合了袁家八成力量,頃刻間拉起五萬披甲之士,屯兵魯陽。而平輿尚集結了六萬世家部曲,更有孫堅麾下一萬善戰之兵。
光是袁術一人,就拉起了十二萬兵馬!
這還不算。
等待良久的臧洪、張邈、張超,現在又拉來豫州刺史孔伷、兗州牧劉岱、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以及曹操等。
合兵近八萬之士,已經在圍攻泰山郡自稱天子的張舉。
最恐怖的還是當屬袁紹。
袁紹一出手,冀州刺史王芬的勢力瞬間被瓦解。其麾下衆多黨人,紛紛叛變。那些郡守、國相也唯袁家號令是從。
八萬之中,眨眼間就成了袁紹手底下的兵。只有張純不甘如此,帶着三四千騎兵,北上進入幽州代郡。
至於王芬,剛剛傳來消息,已經自盡了!
北面加封爲晉王、燕王的二位皇子還沒有什麼動靜,但原河內太守張揚已經領河內、上黨兩郡之兵,與袁紹匯合。
屯兵黎陽,又是不下十萬之兵。
董卓那叫一個頭疼!
這都是什麼事!
乃翁還沒罵劉宏兩句呢,這關東局勢就糜爛如此!
“相國,眼下最重要的還是先把弒君的名頭,按在關東諸雄的頭上。吾等,決不能背這弒君之名!”
“嗯,這件事就交由文憂汝來辦!”
“諾!”李儒應了下來,再次開口說道:“相國,陛下駕崩已有月餘,吾等還是要早早扶辯皇子即位啊!”
董卓一愣,不禁問道:“文憂,這辯皇子不是在幽州嘛,吾等如何扶之?相隔千里,那劉辯焉敢回洛陽?總不能遙而奉之!”
“相國糊塗啊,誰說辯皇子在幽州。儒怎只知曉辯皇子和協皇子,都在宮內呢!”
一句話,頓時讓董卓恍然大悟!
“文憂啊,即便如此,怕是沒人會信啊!”
“相國可別忘了,傳國璽就在宮內。那劉辯、劉協沒有傳國璽,又如何與吾等所立天子比擬?”
“這倒也是,文憂真是廣智之士啊,哈哈哈……好!”
董卓很是欣喜,大義只要解決,打仗的事,一時也急不來。
“報!”
“啓稟相國,不好啦!宮內兩位皇子,中毒身亡了!”
董卓剛剛倒進嘴裡的一口茶,還沒等嚥下去,就一口氣全噴了出來!
“混賬!爾等是怎麼照看的?啊?”
這一刀,猝不及防!
董卓壓着火氣,看向身邊的李儒!
李儒無奈的嘆了口氣,說道:“相國,事情已經不可挽回了,莫要動氣,傷了身體!”
“哼,文憂且寬心,這點小事,本相國還撐的住!不過,現在怎麼辦?”
“簡單,吾等傳陛下遺照於晉陽,恭請晉王協,登基稱帝!”
李儒輕喘氣息,鎮定沉着。
而董卓疑惑的看了一眼李肅,言道:“文憂,劉協在晉陽,若是假傳遺照,其必然於晉陽登基。丁原得勢後,吾等可就難辦了!”
“相國,您認爲是這相國之位重要,還是麾下十萬將士重要?”
“當然是大軍重要啦!”
“那便對了,劉協稱帝,丁原自是樂見。可幽州,就未必了。別忘了,劉辯可是嫡長子!”
“文憂的計劃是,以此來離間燕王、晉王?”
“不錯!”李儒點了下頭,繼續說道:“相國,關東士族聚兵三四十萬。一旦其等結盟發兵,兵力說不定還會有所增加。咱們眼下最重要的是擋住關東士族的進攻,保全河東、洛陽京畿。”
“燕王殿下可是有劉虞、盧植等智謀之士,豈會中計?”
“無妨,只要能拖住他們一段時間,容吾等佈置好河東的防線就好!丁原,對河東的威脅太大了!”
“唉,罷了罷了,就依文憂!老夫,毫無頭緒啊!”
面對這番局勢,董卓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相國,徵西將軍那邊?”
“哼,別提高子明那小子。老夫好不容易請來蔡伯喈,居然半路給老夫截了!氣死老夫了!”
一提這事,董卓火氣再度涌起,指着西面大聲斥吼。
“咳咳,相國。吾等急需徵西將軍相助,這點小事,還是莫要傷了和氣爲好!”
“唉~文憂如何想的?”
“相國,儒以爲,相國最好密會徵西將軍。請徵西將軍,調大軍入京畿,協助吾等守衛洛陽!”
“可老夫擔心,高子明這小子假途滅虢啊!”
“相國不必擔心,徵西將軍進入京畿之時,吾等便可撤回河東。留下些許兵馬,協助徵西將軍對抗關東士族。而吾等在河東,則準備抵抗丁原南下!”
嗯?
董卓只是略作一想,就明白了李儒的意圖。
說不上好與不好,高子明也未必會樂意搭上自己的兵,替自己打仗。
“高子明可是精明的緊呢!”
“相國放心,高子明再精明,這回也只能按照咱們的安排來走!”
“唔,看來文憂心有良策了?”
“傳國璽,送給高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