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

次日後,一大清早,教學署的衆人再度會首署衙內。

休息了一整天的蔡邕,神采奕奕,端坐在桌案上,正觀閱着手中的答卷。考生所答,雖瑕疵不少,可也多有別見,有用與否,起碼沒辜負國朝三年之養。

很快,韓融便跳出昨日自己所看到的一張答卷,心中遲疑了片刻,還是走到蔡邕身前,言道:“伯喈兄,且觀此議如何?”

蔡邕愣了一下,擡起頭疑惑的看了一眼韓融,又看看其手中端着的卷子。昨日之言,自己當然還記得,只不過本以爲是韓融一時起興,過上一日也就權且不提了。

可現在...

接過卷子,蔡邕瞄了一眼,三陸柒號。

目光下掃,觀其題目:何以興民!

題目很特別,真要說起答案來,可能會有數百種,甚至更多。

而且,縱是自己,也未必能答的讓所有閱者滿意。畢竟,天下之間,志同道合者何其少也。

繼續往下看,蔡邕的面色也愈加沉重起來。

辭藻算不得華麗,或許還比不上一般人所修飾的文章。只是,這文中所點之意,包含甚多,國家之要,皆在筆下。

不說其他,只要這篇文章流傳出去,所作之人必是得萬民之深愛,士族之所憎,勳貴之望切。

耕田,一個大週上下從所未曾提及的關鍵。

自打立國以來,不論王上公卿,還是士民商賈,都對那承繼漢室以來的耕田制度閉口不談,乃至於忘卻。

大漢之所以淪落到眼下偏居一方的局面,耕田制度的崩潰,絕對算的上一個主要原因。而大周接盤之後,仗着稅制的更改以及以工代賑的法子,不斷收攏民心,讓利於民,方形成今日大周民心所望的形勢。

可說到根本,王上也不敢輕易去動耕田。

尤其是那些有主之地,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便是那些無主的荒地,也都是拿着軍隊的名義去佔據。因爲軍方不比政方,諸府衙想要佔據荒墾之地,難免會有人從中牟利,亦或者爲士民冠以與民爭利的惡名。

軍方就沒那麼多顧及了,大周所有的土地都是他們打下來的。別說高舉着軍隊的名頭,便是直接佔了這些荒墾之地,也是理所應當。

數百萬畝的軍屯,以及隸屬於中尉府下的諸多民屯,皆是如此而來。

但始終都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土地兼併之患,荼毒於腹心。

作此答卷之人,顯然也是考慮到了土地兼併的問題,沒有那麼好解決,筆下言語雖有委婉,可卻仍舊劍鋒直指。如此扭扭捏捏,反倒不如大刀闊斧,點名題意,或可爭科舉之榜。

不錯,蔡邕也準備無視土地兼併這個問題。

倒非不知其間弊處,可以說國朝高層,幾乎人人盡知。

可那又能如何?

大周現在還沒到整頓此事的時候!

王上的威望或許足以震懾所有人,可卻並不能保證如此大動干戈,不會對國朝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於爭天下有弊無益。

“此人見解獨到,足以入榜也!”

蔡邕定了下心神,面帶微笑,捋着胡下寸須,與韓融言道。

韓融面色一凜,沒有着急說話,而是緊緊盯着蔡邕的面龐。約莫片刻後,方纔輕聲問道:“伯喈兄,此事不足以掛念於心?”

蔡邕頓了一下,勉強一笑,言道:“元長,良機未至,貿然而行,恐是禍非福!”

“蔡兄,正所謂福禍相依。有所得必有所失,而此事關乎之重,冠天下之首,焉能遲之?且國朝欲以爭天下,當有所重,此不失爲一利器。”

韓融眉目一橫,對於蔡邕的回答顯然很是不滿意。

蔡伯喈也繃住嘴脣,閉口不言。韓元長最善辯言,自己未必就能壓他一籌。況且此事也非自己一言所能決,乃至王上諸卿,都要議上一議。

畢竟,事關重大啊!

蔡邕不說話,韓融擰了下眉頭,不由心中一暗。

說起來,針對此事對自己乃至於家族也一樣沒有好處。甚至,更改田制,也同樣會影響大周在士族之中的威望。尤其是國朝的根基,關隴世家。

隴上隴右還好說,多年戰亂,世家對於那點時不時就遭劫的田產也看不上眼。其目光,主要放在軍方。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涼州處於邊地,自是有無數人加入軍中,再加上軍中高層多是涼州人士,自然對涼州士族子弟多有照顧,比起天天種田強的多了。

而關中,就比較難解決了。

偏偏關中又是大周的腹心所在,承載着整個國朝的運轉,輕易難動。

可若是再看遠些,等到蔡邕所言的良機到時,估計亦是尾大不掉。那個時候,再想重整田制,難度不知要增長几何。

兩人靜默了片刻,周圍幾位閱卷的名士,也都將目光轉到二人身上。

“此事且先作罷,還是以科舉爲重。早日擇出入榜之人,也好讓王上及諸卿安心,使諸學子安心。”

蔡邕身旁的馬日磾,看到兩人不知何故僵持不下。於是出言,給了二人一個臺階下,免得在衆人面前折了顏面。

蔡邕、韓融也心知此事非一時所能解,藉着馬日磾所言,拱禮相讓。

回到自己的桌案前,韓融滿腦子都是方纔之事,再觀閱答卷,亦是乏味無趣,甚是掃興。

而蔡邕,倒是一副好心性,彷佛剛纔從未發生過什麼一般,猶是怡然自得的閱着卷子。時不時看到興起之處,還不吝喜色,擊掌道彩。

依科舉之制,射策七日後,發榜定等第。

時過五日,高誠回到長安未央宮,也見到了教學署遞交上來的榜上名單。

這金榜,一如後世,十人爲甲,四十人爲乙,共擇五十人。

也就是說,參加此次科舉的太學生與上林學子,只有寥寥五十人可以入榜,可以一步登天。而不至於像餘者一般,或留學繼續苦讀,或歸入鄉里,充斥地方。

這五十人,要不了一個月的功夫,就會下到地方郡縣,成爲一員特殊的地方掾屬、文吏。而後,憑藉着科舉中策之名,日後升職也會更加便利。

乙榜五十名,自然是不需要高誠再親自去排等第,但這狀元、榜眼、探花卻是不可假他人之手。

第594章 胡騎南下第406章 瞻之舊事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142章 突圍第345章 紙第890章 巧舌第618章 大雪紛飛第786章 冬季攻勢(12)第353章 批評第71章 轅門射紀靈第868章 占卜第528章 獻計第45章 天下紛擾第770章 千里楚地第87章 宮廷奏對第552章 進第607章 失鬱郅第377章 軍第680章 江州第340章 回關中第510章 易水之戰(6)第828章 進軍第555章 王允退兵第850章 所言甚是第38章 哀兵必勝第55章 波纔將兵第697章 犍爲之戰(6)第632章 戰事酣酣第896章 渡江第213章 民情第813章 計議第131章 清剿第883章 進軍(中)第314章 虢亭會戰始第367章 公孫瓚第2章 終有離別第560章 臨洛第252章 摧毀第772章 天子氣第896章 渡江第832章 晉陽城下第703章 犍爲之戰(12)第477章 聯姻第301章 火力打擊第147章,羌騎走三輔第642章 刺殺第156章 退兵第417章 春耕第808章 廟算第437章 奇襲西鄂第535章 鐵騎交鋒第691章 負隅第50章 求解黨錮第514章 安邑諸公第839章 大敗!第560章 臨洛第28章 碧玉年華第218章 納錢徵糧第112章 激戰將起第21章 共葬一土第846章 勸言第430章 張兵伐術第451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810章 漢軍入冀第175章 美陽之戰(15)第494章 藺縣之變第108章 夜入姜府第127章 無題第911章 破勢(10)第598章 乘火打劫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第855章 天尚未亮第209章 國事第402章 至離石第517章 善意的謊言第750章 南國第295章 關東羣雄第472章 子衿第41章 悲喜交加第251章 狡兔三窟第499章 失五阮關第92章 郭嘉郭奉孝第462章 鴻門宴?第361章 被打慘了第285章 過武關第392章 京兆韋杜第440章 欲圖合縱第428章 授學第440章 欲圖合縱第383章 千里澤國第883章 進軍(中)第225章 牧馬童第618章 大雪紛飛第14章 銜尾追擊第21章 共葬一土第798章 冬季攻勢(24)第758章 議兵第746章 撲朔迷離第569章 士族第232章 煮酒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