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讓,兗州名士,心向趙王袁紹。
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邊讓也從來未曾掩蓋,甚至在兗州大張旗鼓的爲袁公拉攏士族子弟。
如此行事,自然是使得兗州牧曹操煞是不爽。
現在,曹操正式與袁紹決裂,自然不會忘了這麼一個妄名之輩。
不等袁紹派人來聯絡邊讓,其首級就已經被掛在昌邑城頭上,風雪交顧。
這一殺,自是鎮住了兗州不少人心。尤其是一衆士族,頗有些忌憚,畏手畏腳。在袁公與曹使君之間,他們真的算不上什麼。手中沒有兵權,連自保都尚且不足,何談插手其間。
但對於邊讓被殺之事,士族也是做出無聲的反抗。政令遲慢,衛戍鬆懈,民心鼓動,謠言四起。
可惜,曹操既然已是決意與袁紹決裂,又豈會沒有考慮到兗州士族的處置。不同於周國的溫水慢煮,曹操一頓快刀斬盡亂麻。
手下大將夏侯惇、心腹幕僚戲忠,坐鎮昌邑。祭酒程昱安於東郡濮陽,調度兵馬,進屯大河之側。又有校事郎盧洪、趙達,刺舉郡縣,以明耳目。
中書典校事但有所奏,即關士族,必輒殺之,明清衆事。
一時間,整個兗州都陷入中書典校事的恐怖統治之下。衆多的兗州士族,也多是敢怒而不敢言,生怕爲家族惹來殺身之禍。
最主要的還是沒有外援,趙王大軍一日不南下,他們就沒有與手握重兵的曹操抗衡。
唯一能夠周旋的手段也就僅剩下給戲忠、程昱等人使絆子了,可效果不能說沒有,但委實不夠看。
戲忠出身寒門子弟,對於世家大族的打壓決心,更勝於曹操。整個昌邑城內,在其與中書典校事的高壓之下,效率猶過往日。畢竟,刀子架在脖子上,沒有人不會盡心盡力的辦事。
而在最重要的東郡,程昱的手段可是絲毫不遜色於戲忠。整個東郡諸縣邑,悉數由軍隊接管,實行軍事管制。一應縣令、長、丞、尉、諸曹旦有不用心者,輕者丟官去職,重則梟首示衆。
殺人,程昱並不擔心。
跟其他勢力一樣,兗州二百餘萬口,也不乏想要當官的人。尤其是那些寒門士子,雖然能力可能會差上一籌,但用起來順心順手,比起士族子弟強上十倍不止。再不濟,軍中多的是忠心耿耿的將校,充任地方官吏,足矣。
現在能力與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忠心。
面對實力強盛的大趙,兗州藉此良機,脫離其身,其必怒之。北方戰事如雲,短時間內趙軍主力斷然不會南下。不過,仍舊要防範趙使遊說地方,結夥叛亂,耽誤兗州戰略的佈局。
如今,兗州上下八萬精銳,可謂是傾巢而出。北面直臨鄴城的東郡大河北岸縣邑,直接就放棄了。全軍三萬餘人,退守大河南岸,結營聯防。
東面陳留,曹操親帥五萬主力大軍,兵臨陳留城外。勢力久受壓制的張邈,擋不住曹軍的步伐。
主力盡出,也就導致了兗州內部的空虛。
消息閉塞之下,沒有幾個人知道曹操究竟帶了多少大軍去了陳留,也自是不敢輕易造反。再加上戲忠以兩千卒夜間築營城東,夜出外入,告衆曰爲縣邑之卒。更虛張聲勢,多布旗鼓,以民夫假其聲威。
昌邑城內別說普通民衆了,便是州府吏員都不知營內詳情。
與此同時,青州的局勢,也是異常讓人感到意外。
青州刺史臧洪,自從坐鎮臨淄以來,可謂是盡職盡責。好義善施,愛民如子,嚴以律法,整頓吏治。又以流民充塞荒野,墾荒耕種,免其糧稅。不過兩歲時間,坐擁水利、煮鹽之便的齊國、樂安,便恢復往日繁華。
萬民安居,商賈齊行。
濟南國,由於臨近泰山,其內羣盜肆虐,並非是臧洪心目中恢復生產的良所。然而,齊國和樂安二地恢復了生產,自然而然就帶動了卡在西面的濟南國。
所以,濟南國的日子倒還算行,起碼比之前在曹操的統治下,要好上幾分。
不過,北面的平原郡就顯得慘淡了許多。因爲,平原郡橫跨大河,扼守中原東部要道,乃是趙國入中原最便捷的道路。
袁譚在奉命東進時,便留下了心腹之人辛評充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其治理下,只能說是勉勉強強,連兗州下屬的郡都不如。這倒並非是辛評無能,相反其出身自陽翟辛氏,才學斐然。莫說一郡之地,便是一州之土,也足以運籌在握。
可趙國局勢不同,也迫使着辛評不得不如此行事。
趙國長公子袁譚,出外爲將已有數年,也治理了一陣子青州。可惜,長公子善於用武,而不善於理政,搞得青州人心懷怨。辛評擔任平原太守,已經是在盡力給主公檫屁股了,可還是無法彌補當初趙軍南下對百姓造成的傷害。
除此之外,辛評還要費盡心思,利用這區區一郡的資源,來爲主公收斂人心,以定世子之基。
袁譚是爲長公子不假,可趙國立國數載,仍未定下世子。伴隨着二公子熙的成年,三公子尚的逐漸長大,長公子必須要放眼朝堂,而不是繼續爲國征伐了。
由是,平原故而疲倦。
平原怎麼樣,對於臧洪來說無所謂,反正自己管不到長公子的地盤。可東面的孔融,把臧洪膈應的不得了。
孔融的名望,不必多言,魯國孔氏子弟。祖輩聲名也罷,其自身名望也罷,總之在關東州郡之間,沒誰會不給幾分薄面。
然而,當孔融不給別人面子的時候,就挺噁心人的。
孔氏現在雖然還沒達到後世那尊崇的地位,但也足以憑藉祖輩列於士林頂尖。打殺不得,便只能僵持不下。
北海國、東萊郡,在其鼓動下,壓根就不尊從州府號令。自己幾次傳召孔融以及東萊太守,皆未得果。
反倒是現在,孔融爲首,領二郡國兵萬餘衆,兵臨臨淄。泰山羣寇以孫觀、孫康、吳敦、昌稀、尹禮五人爲頭目,領賊寇三萬於衆,出羣山攻濟南。
曹孟德脫離趙國的消息傳動青州時,臧洪已經顧不及去看這些了。早早的披上甲冑,領駐紮在臨淄的八千趙兵出城,過淄水,屯東安平。
又責樂安國五千趙兵悉數西進,馳援濟南國東平陵,以備泰山羣寇。
臧洪手下兵馬不多,林林總總算下來不過萬五千人而已。兩路大軍分兵相抵來犯,後方諸縣邑,幾乎只能招募壯勇守城。
只有州治臨淄尚餘兩千將士留守,不過平原辛評手下,倒是有精兵萬餘,可以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