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

山西商人有錢,這一點不用楊士鑲明說。

山西的問題只有一點,那就是思想保守僵化,按照道理,做生意的人思路應該是靈活的,可山西商人在大清的白銀帝國着佔據首位太久,他們根本不願意有任何的變化。

另外,山西商人窖銀的問題也太嚴重,政斧三令五申,要求居民將手中白銀兌換成清圓,或者辦理貴金屬儲備憑證。

山西商人很厲害,愈發感覺到亂世可能來了,他們就越加瘋狂的窖銀,根本不辦理憑證。

晉商喜歡講祖制,喜歡講規矩,這是好事,可他們自己卻被規矩給束縛住了。

或者說,他們太狂妄。

胡楚元這次來山西是很隱秘和低調的,事先決定要見誰,他都讓楊士鑲提前安排着。

車到了山西巡撫衙門,他就和楊士鑲一起進入後院的西花廳裡,剛到了門外,裡面等候着的人已經紛紛出來迎接。

人羣中,還有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先生,穿着清朝二品官員的官服,帶着一品紅寶石頂戴。

他不是別人,正是喬致庸。

喬致庸真的很老了,臉上有着太多的老人斑,滿頭銀髮也顯得過於稀疏,眼神渾濁,不過他的聽力還不錯,身體也算硬朗,平常走動的時候也不需要人攙扶。

模糊的見到胡楚元的身影,喬致庸就走在前面要領着別人一起參拜。

畢竟是這樣的老先生了,胡楚元快步走上前,扶着他,此次要密會的十幾個人中,胡緘元、葉同光、陸三元、李宏齡也都在場。

要談山西的經濟問題,沒有他們是談不了的。

一羣人坐下來,胡楚元讓喬致庸就坐在自己右側的次席,掃視了大家一眼,特別是看了看喬景儼、渠本翹、常立訓、曹中裕這些人。

這些都是山西商界的大佬,他們倒是好對付,難對付的是平遙、介休、太谷、祁縣、平陽的那些商人鄉紳。

在山西,地方鄉紳就是商人,商人就是地方鄉紳,極難對付。

在心裡稍加醞釀,胡楚元便和喬致庸道:“喬老,我這一次將大家都召集過來,正是要談一談山西的建設。山西是個好地方,煤鐵資源豐富,政斧勘察出來的數據是非常喜人的,想要將山西建設成一個重工業基地。技術和設備上都不是問題,眼下的一個問題是投資。”

喬致庸聽的很清楚,只是年紀大了,想問題比較慢。

過了片刻,喬致庸才和胡楚元答應道:“首輔大人,您放心,錢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胡楚元笑着,卻道:“錯,錢是一個大問題。我這裡要說的錢不是投資重工業的錢,就算諸位不投,別人也能投資。關鍵的問題是首先要在山西搞好的農業的建設,這些年,政斧是出了點錢,但還遠遠不夠。我想請各位幫幫忙,一起經營地方的農業,大家一起出錢出力!”

渠本翹則答道:“大人,您放心,我們渠家不敢說富,但也願意盡心盡力爲朝廷效力,此事嘛,我們渠家願意捐資三百萬清圓。”

一聽這話,其他人也匆忙要捐錢。

胡楚元卻擺了擺手,道:“我不要你們捐錢,捐得了一時,捐不了一世。我要你們把山西農信社給我認認真真的辦起來。你們要是搞不好,那就讓給別人搞,別人要是也搞不好,那我就出兵把山西的土地都拆散了,挨家挨戶的分田,每家十畝地。別看我現在還和曰俄開戰呢,把我逼急了,七八萬人的部隊還是抽的出來的。你們把話給我傳回各地,告訴那些地方的鄉紳富紳,我沒有時間跟他們耗,三年之內,我要在山西搞出大農業經濟的成果,山西至少要有100萬戶的富農。”

說到這裡,他就忽然一看旁邊的楊士鑲,怒道:“楊士鑲,你給我打足二十分的精神,誰繼續掐着土地不鬆手,還敢給我私種鴉片不報稅,一律查抄,從嚴打擊。”

楊士鑲當即起身,上前一步道:“是,下官領命,必當從嚴查處。”

胡楚元續道:“你先查好私煙的事,然後就查窖銀,誰家不登記不註冊,一律查抄沒收。”

國內的貴金屬管制法是很嚴格的,黃金、白銀一律不準作爲貨幣流通,市面上只准使用政斧貨幣,私人持有黃金、白銀超過一定數量必須要登記,根據黃金數額還要長期納稅,持有白銀是不用納稅,但也必須登記。

在江南和直隸地區,金銀管制一直執行的很嚴格,到了西南地區就有點亂,那主要是民族問題,可在山西,亂的更加離譜。

胡楚元此前都沒有精力管一管山西的問題,就先讓楊士鑲出任巡撫,暗中做好準備,如今他要拉開山西大投資的序幕了,自然也要隨之整頓山西市場和投資環境。

聽着胡楚元連續的幾道緊箍咒,喬景儼等人都是一陣害怕,窖銀窖的是子孫錢,不能不窖,這是祖上的規矩。

不過,窖銀倒不是什麼大問題,大家互相傳個聲,把銀子都先存到晉商銀行、通商銀行兌換成清圓躲一躲風聲即可。

分土地就是個麻煩事。

看起來,還真的要分呢!

胡楚元現在強制推行的就是一種富農經濟政策,但他不強行剝奪別人的土地,而是用稅法和農業補貼來讓市場自行完成這一變化。

不過,山西這個地方得下點真手段。

山西商人買田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這是這個時代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問題,只要有點錢了,總還是想着要買些田地租出去給人種,坐收租金。

這筆錢的收入或許不高,好處是穩當,做生意的風險就太大了,萬一子孫經營不好,至少還有幾千畝的良田可以耕種。

胡楚元則提出另外一種觀點,那就是一個地主的消費力未必比十個富農家庭的消費力強,中國工業要發展,富農經濟必須首先要發展。

當然,在他提出這個觀點之前,胡家持有的那些大面積的土地也早就通過中信社消化了。

現在的胡家,名下沒有一畝地的農用田。

今天,胡楚元既然已經到了山西,他就不會空着手回去。

他也不急着說話,默默的喝着茶,等候喬景儼等人給一個答覆。

大家都在沉默着,誰也不說話,胡楚元是不着急的,喬景儼、渠本翹這些人卻淌了一身的冷汗,如今坐在這裡的不是當年那個江南首富了。

當年都還是商人,只不過是胡楚元更有錢。

如今呢,胡楚元已經是這個帝國的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錯,根本就是四萬萬之上的第一人,別無分號旁家。

此時,大家都目光都看向了喬致庸,希望他能站出來說兩句話,或許還能有緩和的餘地……現在已經不是讓市場自行轉變了,胡楚元這一次是硬壓着山西各地鄉紳放棄手中超標的土地。

八十三歲的喬致庸看似老邁,心裡卻依然精明。

他悄然一擡那渾濁的眼珠,看了看眼前那些人,道:“此事啊……大人說的對。朝廷有朝廷的法度,咱們百姓自當得按朝廷的法度做事,何況此事利於天下人。凡事不能兩全,我等既要佔據田產之利,又要興國辦廠,焉能兩得其美?況乎,宰相之家皆不能免,我等豈可造次?”

聽着這話,胡楚元在心裡暗暗稱讚,喬致庸不愧是喬致庸呢!

凡事不能兩全!!!

這個話說的再好不過,既想要做大地主,又想要做大資本家,天底下沒有這樣的好事。

喬致庸是真正的晉商領袖,德高望重,他一開口,大家就知道……這個事情已經定了,各家回去就想辦法賣地吧。

喬致庸這卻又和胡楚元道:“首輔大人,如果老朽沒有記錯,朝廷前年頒佈《土地經營管理法》中有明文細規,凡每戶有田未超過45畝,均人不過7畝5分,則糧稅優待二釐。如果天下各戶都不滿45畝田,朝廷糧稅豈不是大折了兩成?”

胡楚元微微點頭,和喬致庸道:“喬老,你這個算法差不多也是對的。我也不瞞您說,這個《土地經營管理法》以後還會有一些修改的餘地,關鍵取決於政斧對富農標準的設定。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們認爲如果全國70%的農戶都是富農,也就是每個家庭有三到四個勞動力,田地持有量在30畝左右,老百姓的市場購買力至少就能翻一番,那中國的鋼鐵廠、煤礦、機械廠、紡織廠的總產值都可以向上翻一倍。”

喬致庸一邊聽着,一邊默默點頭,道:“首輔大人高論。不過,田地是我們山西人的根本,這麼些年,咱們山西鄉紳們爲朝廷出力也不小,不知道朝廷能否略有寬待?”

胡楚元聽出了喬致庸的意思,卻道:“沒有,天下都一樣。別說山西人和河北人沒有差別,就算是滿人和漢人也沒有差別,漢人和回人更沒有差別。”

喬致庸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他年紀大了,在這些個事情上也看得淡了,想了想便道:“那也作罷吧。”

頓了頓,他又和胡楚元說道:“眼下朝廷和三國開戰,我等身爲一方富紳,自當要爲國出力,首輔大人動身之前,老朽已經通過各家各戶出錢捐納,願意捐資三千萬清圓抵用軍費,還望首輔大人和朝廷能夠笑納。”

他說這話,家中幼子喬景儼就取出一份匯票,要呈遞給胡楚元。

胡楚元卻道:“喬老……各位,大家不必依照舊例辦事。如今是君主立憲的時代了,政斧不爭民利,即便是我們胡家也沒有捐納軍餉。大家如果有意報國,踊躍購買國債即可。國債也是一種很穩定的債務,政斧去年的歲入是10.7億清圓,以十年爲期償還國債,加上政斧持有的官股資產,至少可以承擔70億的總軍費和國債。大家出資購買國債,同時也可以將國債抵押在銀行借貸一筆錢繼續運作經營。國家有錢打仗,大家仍然有錢做生意,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聽着這話,喬致庸不免有些感嘆,道:“時代鉅變,首輔大人的新政令老朽耳目一新,如今國力豐厚至此,這都是首輔大人的功勞啊。”

“是啊!”

其餘的晉商們也紛紛附和,一起拍着胡楚元的馬屁。

胡楚元挺平淡的點着頭,過了片刻才和喬致庸道:“晉商是天下商幫之首,持有北洋銀行和北洋商行,又有晉商銀行和山西銀行,其餘票號還有不少,應該多替國家出力,多向民衆銷售國債。我還是那個觀點,一元救國,只要老百姓每個人都能買幾圓的國債,咱們就能和外國人打到底。”

喬致庸微微頷首,道:“首輔大人放心,大德豐票號和北洋銀行首先買下三千萬清圓的國債,老朽個人再出資一億清圓,傾家蕩產的買國債,支持朝廷與外國列強開戰,不勝不休。”

“好!”

胡楚元沉喝一聲,心裡頗是高興,隨即就看向其他各家。

晉商有八大家,不過,這些年裡排號第一大肯定是喬家,胡楚元當年轉手出讓北洋銀行和北洋商行,喬家罄盡所有家當才盤購下來,在兩者中的持股比例都超過40%。

如今再一算家底,喬家就遠勝常渠侯亢四家,資產早已過數億,其餘四家如果不是當年和喬致庸一起聯手入市買下北洋系的資產,現在和喬家的差距只怕是更大。

等胡楚元逐一看過去,常渠侯亢四家也紛紛承諾購買國債,大力銷售國債。

各家一合計,這已經賣出去三億清圓的國債。

敲打着這個數字,胡楚元心中感嘆,山西商人們還是很有點錢的,不過……和徽商、粵商確實不能比了。

談完國債的事,胡楚元重新將話題引回山西農信社上。

談到了這裡,胡緘元才忽然開口,和喬致庸等人道:“諸位,算上山西農業合作社的歷史,農信社成立至今也有二十年了,可也一直沒什麼成績,聯營土地是佔了山西的小半壁江山,成效卻不大。這麼着吧,咱們中信社願意按照每畝田40清圓的保底價格統購土地,吃下農信社。”

聽了這話,喬致庸不說話,常立訓等人則低頭喝茶,沉默不語。

什麼叫陽奉陰違,這就叫陽奉陰違。

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出資購買國債了,朝廷也就犯不着再在土地的問題上和他們糾纏,可沒有想到……胡家這麼狠。

這一刻,胡楚元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低着眼簾,手裡拿着茶盞兒,輕輕的颳着茶湯沫兒。

每畝田40清圓的保底價是他和胡緘元事先就商量好的,以山西省的田地素質,這個價格已經算是很公道了。

如果那些富紳們不樂意,那就只能說明一件事……這幫人根本就不打算將手裡持有的土地讓出去。

(未完待續)

第一百六十八章 在日本的情報工作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觸犯了中國的利益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第六十一章 操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華第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達格爾的寧芙女神第二百七十八章 蘇曼西亞共和國總統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殺勿論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君權級的絕唱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二百七十六章 向着世界第一而去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二百五十四章 山西富紳(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十一章 送禮也要有藝術細胞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國天下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擊戰(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兩億清圓的地產生意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脅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廣營第四十五章 容閎來了第二百七十章 英國人的協調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來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親王的大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國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九十二章 若無此能,焉可高居此位?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島戰役(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華案風波(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五十一章 梅啓照的配合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二百二十九章 楊宗礪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八十八章 鈕玉庚和繆荃孫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脅第七十二章 梅啓照的政績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一百三十章 排華案風波(四)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七十八章 一個條件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十一章 送禮也要有藝術細胞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內鬥和外鬥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二百一十章 卡奧拉尼公主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國開始備戰第六十八章 輪船招商局的事來了第一百四十章 美洲財團的開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學生的未來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島戰役(三)第五十三章 鹽價風波第二百零四章 直隸總督胡中堂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條約第五十一章 梅啓照的配合第六十七章 張靈普也是個人才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一百五十八章 馬尾海戰的序曲第八十四章 梅譚之別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門的私款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四章 八個罈子七個蓋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親和日本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脅第六十二章 徐潤是個人精第六十二章 徐潤是個人精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