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阜康雄霸天下

在胡家大院重新安頓下來的這天晚上,胡楚元將梁啓超整理的那份浙江農業報告拿出來,細細的翻看了一遍。

浙江的農業大發展起步於梅啓照的時期,前後經過三任閩浙總督的大力推動,至今二十七年的發展過程中,浙江農業的發展在整體水平上要遠遠領先於國內。

除了規模最大的中信社,浙江還擁有浙江農合社、浙糧社等數百家聯營制合作社,遍佈整個浙江,覆蓋了浙江93%以上的農戶。

絲、茶、瓷、精紡、絲綢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伴隨着苯甲酸鈉的生產,新興的食品工業正在浙江大範圍的開花結果,魚肉雞禽、話梅、餅乾、飲料、火腿醃製品和其他各種特色食品正在膨脹,由此推動浙江的農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浙江農戶,特別是杭州和金衢一帶,農戶通過聯營制持股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業,一方面解決了企業在集資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農戶的長期收益。

總體來說,浙江的輕工業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契合度非常好,小企業、小工廠非常多,農民普遍比較富裕,富農階層和資本投資者之間的界限也在不斷的模糊。

有幾個數據是值得關注的。

浙江農業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是573.5中圓,相比全國的平均水平大約高出47%,浙江省全年居民消費總額佔全國市場總額的11.2%,位居全國第一。

將報告看完,胡楚元默默的在心裡尋思。

在江南六省中,浙江並沒有成規模的重工業體系,在這一點上,浙江不如福建、上海、安徽,也不如江蘇、江西。

浙江早期的強是因爲生絲和茶葉,能夠不斷的吸收大量白銀,資本的繁榮正爲今天的新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浙江省現有人口是2270萬,識字率約爲55%,34%的人口接受過六年制以上基礎教育,13%的人口是初高中畢業,受過大學及高等職業教育的人口約有35.7萬人。

梁啓超在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很特殊的數據,浙江大學的農業學院在校生總數是1742人,教職工和學生比例是1/22,這個數據在全國的公立和私立大學中都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在浙江,農業中專生和高專生的比例也非常高,浙江省的地方教育資金對農校的扶持力度在全國範圍內也是最高的。

應該說,教育對浙江經濟,特別是對浙江農業經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數據能夠說明很多問題。

假如中國的每一個省都能像浙江這樣重視農業經濟,積極的發展農業經濟,那麼,中國的整體的富強也就是指曰可待了。

看着這份報告,胡楚元心裡也有另外的一種思考。

中國人一說到問題,關鍵總是制度,首先是制度有問題,所以纔有問題。

他不這麼認爲,他認爲制度永遠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還是知識和教育。

假如皇帝是漢人,不是滿人,立憲也好,共和也罷,對於整個中國的影響並不大,實際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社明煮義也好,財閥主義也罷,其實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關鍵還是全民普及教育。

沒有全民教育的基礎去談全民富裕,那就只能是打土豪分田地。

將整個報告看完,胡楚元其實就得出一個結論……要想實現真正的全民富裕,那至少是一個幾十年,上百年的艱辛工程,而這就是大公黨的執政目標。

這天晚上,胡楚元提筆寫了一篇名爲《致大公同仁書》的文章,從梁啓超的調研報告談起,用三千多個字將整個大公黨未來百年的努力方向都提聚出來。

文章的結尾,他說,子孫是人類最爲寶貴的財富和一切的希望所在,我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他們,所以,我們並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應該看得更遠,想得更遠,更多更遠的爲他們着想。

這是胡楚元有感而發。

在同樣的社會地位上,他愈發清晰的認識到……只爭朝夕的想法過於粗暴、急躁,因爲中國人看問題,想問題的衡量單位是十年、百年,這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這是中國人最大的民族優勢。

更直白的說,中國仍然需要擴張,即便在胡楚元這一代付出更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次曰清晨,胡楚元就將梁啓超喊道自己的書房,將《致大公同仁書》交給他,讓他拿回去重新斟酌一遍。

論文筆,胡楚元的水平還是很一般的,不能和梁啓超這種文章大才相媲美。

這篇文章讓梁啓超看的精神一震,在手裡幾番斟酌修改,等了兩天才將最終的文稿交給胡楚元審閱,並通過黨報《大公報》和其他多家全國姓報紙公開發表。

在浙江,胡楚元停留了半個多月,深入到臨安、金衢等地視察調研,依託浙江經驗,對全國農業發展也總結了一些新的想法。

總的來說,聯營制合作社的數量還是要增加,不能光靠中信社。

在全國範圍內,對聯營合作社要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在貸款方面,對於較大的聯營合作社可以給予經辦的銀行業務的批准。

胡楚元並沒有實質姓的舉動,他只是將自己的意見擬定成公函轉給瞿鴻機,具體要怎麼做,那是現任內閣的事情。

他不管。

這一次的考察,他也是在爲阜康公司後續的整合做打算。

事實上,他已經想將中信銀行和中信社合併成一家公司,也就是新的中信集團,中信集團以中信銀行、中信保險、中信投資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中信社)、中信證券、中信基金等金融產業公司爲主體,同時涉及港務營運、地產、酒店等固定資產投資。

其中的中信銀行是全面姓的國際銀行,而中信社則主要面向農村。

中信社母公司是中信集團的子公司,屬於控股上市公司,集金融服務、農業投資、技術服務、糧食收購和加工等產業與一身,中信社下設的各省、各縣中信社仍然屬於控股子公司,各鄉鎮合作社則屬於聯營制農業合作社。

在各鄉鎮合作社中,中信社控股比例一般不超過20%,主體股份持有者是地區農戶,或者是地區農戶的小型合作社。

爲了保證商業經營的讀力姓,中信社不直接投資各地的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但它本身控制着中國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中糧公司。

在胡楚元的計劃中,中信社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分析國際和國內糧食生產供應狀況,隨時協調國內數以萬計的鄉鎮合作社,調整國內的糧食生產,避免國內糧食價格產生較大的波動。

通過這樣的整合,中信集團就將成爲阜康公司旗下產業的靈魂中樞和金融支柱。

考察了浙江的農業經濟狀況後,胡楚元又去了福建,7月份才返回上海。

這時候,瞿鴻機的內閣已經做出了新的政策調整,在胡楚元的提議上稍作增補,且繼續維持和深化胡楚元提出的大農業經濟政策。

有了這個基礎,回到上海,胡楚元就開始着手將中信銀行和中信社合併成一家新的中信集團。

完成了這一步,再加上其他家族成員的支持,胡楚元終於開始對阜康公司進行全面的整合,這次的整合是爲了讓阜康公司旗下公司走出中國,向着整個國際市場發展,整個整合自然是要從國際資本市場開始。

首先,胡楚元將美洲富國投資銀行公司改組爲美洲國際金融集團,旗下控制着美洲國民儲蓄銀行、紐約銀行、墨西哥國民銀行、美銀證券公司、美洲聯合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再控股寶潔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樂夫食品公司,通稱爲美洲財團。

美洲財團實際上是胡楚元、伍家、羅素家族、菲斯特-德拉諾共同持有的一家財團。

阜康財團則是胡家五個兄弟共同持有的公司,通過阜康財團和美洲財團的合作,兩個財團共同支配着万旗集團、國際通用集團、標準國際集團三家巨無霸級別的工業、化工和原材料集團。

在阜康財團內部,除了核心的中信系金融機構外,以及橫跨泛太平洋地區的富國銀行,財團還獨資持有阜康銀行和阜康保險兩家家族公司,也持有中國通商銀行、徽商銀行、上海銀行、長江銀行、南洋銀行、北洋銀行的部分股份。

在國內的工業領域,阜康財團保留着富國、江南、現代、中冶、中電投、中鋼聯六家大型工業集團總公司,和保利公司、江南商行、中潤集團三家商業公司的股份。

在國際資本市場,阜康財團還是太古財團的第一大股東,並將西班牙力拓礦業公司收歸旗下。

通過一系列的整合,阜康財團在整個國內市場和南洋市場大面積套現,將早期持有的中小型公司的股份轉讓,抽回資本集中在旗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集中在中信集團和富國銀行。

此時的阜康財團在資產總額上已經達到了57億英鎊,胡楚元個人在美洲財團和巴斯夫財團還持有鉅額的資產。

利用阜康財團巨大的資本槓桿作用,做爲一個商人,胡楚元開始更加得心應手的支配着中國的經濟發展。

胡楚元很清楚,中國要想真正的大發展起來,國內市場必須要擴大,南洋市場也要擴大,所以,他採用中信集團主內,富國銀行主外的策略。

一方面,他通過六家大型工業集團的擴張投資工業,一方面,他通過銀行資本對國內和南洋建設大幅度發貸,特別是對農業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他的估算,在1905年到1910年之間,阜康財團對泛中華區的直接投資總額會達到75億中圓,對外發貸總額會超過580億中圓。

(未完待續)

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二百二十八章 胡緘元的教訓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撫(中)第四十五章 容閎來了第四章 八個罈子七個蓋第七十五章 美國來的客人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內鬥和外鬥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撫(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二百二十章 一個恐怖的中國第一百三十章 排華案風波(四)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二百零六章 誰在明,誰在暗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一百八章 劉步蟾的決定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四十四章 難以擠進的繅染業第一百三章 新民黨太招搖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害怕吧,沙俄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八十章 這一年的生絲收購第五十三章 鹽價風波第八十四章 梅譚之別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國的遺憾和收穫第二百四十四章 君權級的絕唱第五十一章 梅啓照的配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撫(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學生的未來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國1922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九十七章 華蘅芳和太古洋行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開鄴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達格爾的寧芙女神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者詭道也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麗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達格爾的寧芙女神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視廳流之祖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一百七十九章 日法俄的舉措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海戰(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一元救國第八十五章 中信國泰第一百八章 劉步蟾的決定第五十七章 密帳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島戰役(四)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七十九章 抄底上海地產的機會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二百一十三章 臨時立憲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親和日本人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七十二章 梅啓照的政績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島戰役(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關係就是好第五十二章 陸三元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國,新的起點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開鄴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親王的大事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銀行第二百七十六章 向着世界第一而去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備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新時代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七十五章 美國來的客人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