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回

這京城之中,因爲住着的達官貴人們實在太多,今兒劉老爺新納的小妾跟馬伕跑了,明兒王爵爺的兒子領了個俊秀的小倌兒回來說要納爲妾室,時不時的就會弄出些事故出來,成爲京城衆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在麟德二十一年快到年尾的時候,京城百姓們最津津樂道的一樁八卦便是臨川王府和安遠伯府之間的嫁妝大戰。

對這些消息不大靈通的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只知道先是安遠伯府一狀子告到了皇帝爺爺跟前,說是臨川太妃佔了兒媳的嫁妝還不滿足,還誣賴他們把外甥女的嫁妝給私吞了,硬要訛他們五萬兩銀子。

他們還沒議論幾句這臨川太妃不但喜歡老男人,還這麼貪財喜歡訛人銀子,跟着就又聽說那臨川太妃當天下午就跑到宮裡去喊冤,說是她兒媳的嫁妝確是被安遠伯府給侵吞了大半,她上門去理論,他們想賴帳不還銀子,這才血口噴人、倒打一耙!

一時之間,這街頭巷尾、酒館茶肆,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平頭百姓,人人都在議論這一樁奪產大戰。與那些平民百姓關心到底是誰吞了那筆嫁妝銀子不同,朝臣勳貴們更在意的是皇帝陛下會如何裁定。

這兩家爭產,要緊的不是誰是誰非,而是看聖上認定這錯在誰家。就爲了這一樁因私產而起的公案,滿朝堂的文武大臣又爭論了好幾天。

孫太后和右相這邊的大臣自然是站在臨川王府這邊,而左相那一方則是力挺其姻親安遠伯府。另還有些勳貴則是見臨川王剛把未來大有前途的穎川王給狠狠得罪了,便也站到了安遠伯府那一邊,想着給臨川王府一個沒臉,好讓穎川王府那邊樂上一樂。

再加上安遠伯府雖然內裡也是污糟不堪,但在外頭的聲譽,和臨川王母子比起來,那可真是不要好得太多。京城中有不少人早就看不慣他母子倆的種種沒規矩的行止,何況因爲秦斐這麼些年的惹事生非,痛打了幾十位的紈絝子弟,也算是結下了不少仇家,見有此良機,自然也要上去踩臨川王府幾腳。

因此,這吵到最後,竟是力挺安遠伯府這一邊的朝臣數目要多過支持臨川王府那邊的,還有些朝臣則是替兩位郡王這麼些年的待遇抱屈,覺得若是朝庭能厚待兩位郡王,廣賜田產,臨川王母子也不會想要動用王妃的嫁妝來還債,鬧出這一場風波來,大失皇家的顏面。

把個孫太后氣得火冒三丈,後一件事且先不提,單說這嫁妝之爭,雖說她也不怎麼喜歡臨川王母子,可到底是她親戚,打狗還得看主人呢,這幫朝臣竟敢就幫着左相的親戚來欺負她家親戚,這還能忍?

她直接衝到麟德帝面前,就要皇帝兒子判那安遠伯府私吞了孤女的嫁妝,給臨川王府賠銀子賠罪。

“母親,如今朝中大臣只有三分之一是認爲罪在安遠伯府的,您讓兒子如何罔顧衆意去下這道摺子?”

“什麼,你是說有三分之二的人都站在左相那邊?”孫太后心裡又開始恐慌起來。

麟德帝微一皺眉,搖頭道:“那裡頭有三分之一應是幫理不幫親的!”

“幫理不幫親,你這話什麼意思?”

“就是說,在那些中立的勳貴大臣裡頭,他們大半都認爲是你那好外甥女在誣賴安遠伯府。”

“這些有眼無珠的酒囊飯袋,個個都沒長眼睛嗎,連這麼簡單的事兒都分不清對錯,朝廷真是白養他們了!”孫太后怒道。

麟德帝淡淡地道:“母親,不獨他們這樣想,兒子心中也未嘗不是沒有這等想法,金氏連那種失德敗行之事都做得出來,她如今又是債臺高築,會做出訛詐別人銀子的事兒來,朕真是一點都不稀奇。”

孫太后見她兒子又要跟她唱對臺戲,急忙威脅道:“你心裡怎麼想,我不管,總之,你要是在這樁事情上敢偏向左相那邊,不幫着你親孃的親戚,本宮就絕食給你看!”

儘管孫太后這句威脅已不知用了多少次,可出於孝道,麟德帝便是再心不甘情不願,也不得不先答應下來,可是若要讓他裁定錯在安遠伯府,朝中以崔相爲首的一大半大臣就先不答應。雖然這些年孫太后一力提拔她侄兒孫承慶同崔成綱抗衡,可崔左相到底做了這麼多年的朝中第一人,權傾朝野近二十載,在朝中的勢力可是不容忽視的。

於是這一場御前官司,一打就打了十幾天,這期間兩方都是想盡了法子,用種種證據來證明己方的無辜。安遠伯府出示了一堆帳簿單據,臨川太妃則是讓周采薇親筆給孫太后寫了一道上書,將一切據實以告。只不過,無論他們兩家列出何種證據,總能被對方挑出一堆的不實之處來,又是在朝堂上一通好吵。

見這件事兒熱鬧了這麼些天,民間不少賭坊甚至開賭局賭皇帝陛下會如何判決這一樁官司,結果雖然不少人都認定是那臨川太妃有意訛詐,但卻都下注賭麟德帝定會循私向着自家親戚。

可誰都沒想到,麟德帝最終對這樁官司的裁決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皇帝陛下壓根就沒去理會這兩家究竟誰虧欠了誰,誰又冤枉了誰,直接一句“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朝堂之上,多少軍國大事還料理不完呢,哪有閒功夫管你們這些家長裡短!”

除了命安遠伯府按照那張欠條所寫,三日內將九千兩嫁妝銀子還給周王妃外,其餘奩產命他們兩家姻親自行商量解決。竟是索性推了個乾乾淨淨,讓他們兩家自己私下去鬧騰理論。

金太妃見她聖上表哥竟是兩不相幫,她兒子仍不知在哪個荒郊野嶺胡逛,派出去了十幾撥人愣是就沒能把這位殿下給找回來,她侄女又得了個口吐蜈蚣的怪病,還在牀上靜養。只得自己一人帶上幾個婆子丫鬟天天上安遠伯府去跟他們理論。

她雖說也算牙尖嘴利,是吵架的一把好手,可一來她只有一張嘴,再沒人來幫她說上幾句,到底有些勢單力孤。二來那伯府的大老爺雖然說得話不多,但句句都直中要害,往往說得她不知該如何應對。

因爲聖上發了話,那九千兩欠銀是一定要在三日內還清的,羅太夫人只得將她歷年積下的一些金玉器物拿到當鋪或當或賣,湊了九千兩銀子交給金太妃。

金太妃才高興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再上門去討債時,竟發現人家雖把她迎進了大門,但卻關在二門外頭,不讓她進去。

趙家大老爺就站在二門邊上跟她說了好大一通話,說是臨川王妃周氏自嫁入臨川王府後,就只知有夫家,眼裡心裡再沒有自己的舅家,竟將安遠伯府養了她四年的恩情全都拋到腦後,只知道幫着夫家人,昧着良心誣賴舅家侵吞她嫁妝。這等忘恩負義的女子,既然她心裡再無安遠伯趙府這個舅家,那趙家此後也再不認她這個外甥女,什麼血緣親情,自此一筆勾銷,往後大家形同陌路。

既然連周氏這外甥女都不認了,那安遠伯府和臨川王府自然也就再沒什麼姻親關係了,尤其是像她這種連親家訛詐的姻親,真真是有不如無,兩府往後最好再不往來。若是臨川太妃仍是要誣賴伯府到底的話,只管上順天府衙門去告官,大家對簿公堂,安遠伯府中人往後是絕不會再踏入臨川王府大門一步,也請臨川太妃別再上門來擾人清靜。

趙大老爺說完就揮袖子送客,把個金太妃氣得命她帶來的下人在趙府門外叫罵了整整一天,她自個則又坐着馬車進宮找她太后姨媽哭訴去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爲她這幾日持之以恆地去找孫太后哭訴求懇,第二天早朝的時候,麟德帝忽然又發下兩道旨意來,第一道旨意裡羅列了現任安遠伯爺趙明磑的幾樁錯處,除了一通責罵外,另將原賜給安遠伯的四百頃功勳田收回兩百頃,以示懲戒。

這第二道旨意則是給兩位穎川、臨川兩位郡王各賜了一萬頃的永業田,說是另賜,其實不過是把當年所賜的那一萬頃地實打實地賜了地契田莊下來。此外,麟德帝又尋了個藉口,說臨川王對他這個叔叔極是孝順,多給他賜了五千頃的田產。

除此之外,又把臨川王妃周氏的父親,故太傅周贄給拎出來大加褒獎了一番,說是爲表彰其父先前將大半家產上交國庫之功,特將周家數年前獻給朝庭的田產再賜還給周王妃,算是朝庭給功臣之女所備的一份嫁妝。

只是這道聖旨雖下,卻沒有送到臨川王府去宣旨,而是要臨川王和王妃親自入宮接旨謝恩。

這兩道旨意一下,又是驚掉了一堆人的下巴。原來先前麟德帝對這兩家的嫁妝大戰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明面兒不偏不倚的兩不相幫,暗地裡卻是一罰一賞,到底還是因循私情給自家侄子狠撐了一回腰,且還做得讓人挑不出不妥之處來,半點都不落人口實。

衆臣都覺得麟德帝這一手玩得相當漂亮,想不到這位天子坐在龍椅上這麼多年,竟也終於有了些帝王氣象。

倒不是衆臣小瞧了麟德帝,實在是他在位這幾十年的所作所爲,用碌碌無爲這四個字來評價那都是謬讚了他,比不得昏庸無能四字更貼切些。

這倒也不能全怪他,畢竟他是庶出的皇子,這皇位原也輪不到他坐,他從小所受的教養也只是如何做個安享富貴的王爺,而不是統治四海的帝王。縱然他後來到底穿上了黃袍,坐上了龍椅,可這帝王之道他卻始終未得其門而入。不是聽他母親孫太后的,就是聽左相或右相的,偶爾自已做一回主,所拿的主意也都是平庸無奇,倒是這一回讓人有些刮目相看。

畢竟這種嫁妝官司,真要在御前定出個誰是誰非來,反而不好。無論麟德帝怎麼判,總會有一方覺得不服委屈。二來,若是麟德帝真管了這案子,只怕往後這京城的勳貴們分家、嫁女、娶媳的時候,一遇上這種家產嫁妝的糾紛,個個都一狀告到御前,那這大殿之上到底是商討國家大事的朝堂還是料理家中瑣事的縣衙?

是以,麟德帝那頭一道旨意下來的時候,有些大臣心裡是相當以爲然的,覺得聖上這回總算是沒糊塗,等到過了幾天,見了這一罰一賞的兩道聖旨,不少大臣都在心裡默默地給麟德帝送上了“英明”二字。只有極少的幾個眼明心亮之人,開始在心裡頭猜測麟德帝應付這一樁嫁妝官司的三道旨意,到底是哪位高人在幕後給他出謀劃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