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遷都角力

“陛下,微臣看得很清楚,賀若弼一刀劈空,他的腰力不足,收刀略慢,被楊元慶抓住機會,直接用槊杆將他掃下馬,哎!賀若弼一世英名,今天算是全毀了。

御書房內,左衛大將軍史祥正向楊廣講述中午發生決鬥,他雖然說得很含蓄,但一句‘腰力不足’便將賀若弼失敗的謎底揭開。

楊廣不由冷笑一聲,“朕聽說他有一百多妻妾,每夜要御五女才能安睡,在牀榻上他腰力很足,怎麼上了戰場就不濟了?”

史祥是楊廣心腹,因在仁壽宮平亂中有功而被封爲大將軍,他很瞭解楊廣喜新厭舊的心思,他又道:“關鍵是賀若弼太自以爲是了,他一直沉溺於九大將軍第五的舊名,以爲自己仍舊天下無敵,他卻不知道大隋天下人才輩出,年輕一代更勝老人。”

史祥的話說到楊廣的心坎上,楊廣捋須欣然道:“說得不錯,老臣雖然有經驗,但精力銳氣都明顯不足,幾乎都沒有開拓進取之心,只圖守成,從今天楊元慶和賀若弼的比武便可以看出,賀若弼圖有盛名,卻連年輕將軍的一招都抵不住,看來確實不能被所謂的名氣所惑,我大隋王朝的中興還是要靠年輕一代。”

這時,一名宦官在門口稟報:“陛下,宇文少監回來了。”

宇文少監就是將作少監宇文愷,他封楊廣旨意是洛陽勘察新都地址,剛剛趕回來,楊廣也一直在等他,聽他返回,立刻大喜道:“快快宣他覲見!”

史祥連忙施一禮,退了下去,片刻宇文愷匆匆走進御書房,宇文愷年約五十歲,是西魏大將軍宇文貴之子,他是武將世家,父兄皆以弓馬顯名,他獨好學,擅長工藝,尤善建築,大興城便是他一手設計,開皇四年,宇文愷又率領水工鑿廣通渠,引渭水通黃河,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使轉運便利,關中富庶皆來自於此。

宇文愷號稱大隋第一匠,可謂功高至偉,這次又奉楊廣之命,負責洛陽新都營建,儘管遷都洛陽遭到關隴貴族的強烈反對,但楊廣心意已決,他先派宇文愷進行前期勘探定址。

宇文愷上前躬身施禮,“臣宇文愷參見陛下!”

“愛卿不必多禮,朕等你的消息已多時了。”

“臣這就向陛下稟報。”

宇文愷隨身帶着圖卷,他連忙從背上取下圖卷,幾名宦官上前幫忙將圖紙在桌上攤開,兩名宦官手執油燈,另一名宦官又找來一根木杆,交給宇文愷。

洛陽城自古就有,但楊廣考慮的是建新城,他要建一座流傳百世子孫的都城,就絕不考慮在舊城上進行改擴建,而是要建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要和強盛的大隋王朝匹配。

“臣首選風水上佳之地,其次考慮運輸之便利,再次考慮災害防禦,其實臣在十幾年前便知道有一處風水絕佳之地,最適合建都城。”

宇文愷指着一片山巒中間的開闊地道:“這一帶南抵伊闕,北據邙山,洛水橫貫而過,土壤平實,地基穩固,臣查閱地方誌,幾百年未有大的災害發生,在這裡建都城,可流傳萬世。”

楊廣凝視着地圖,眉宇間略顯憂慮,他考慮更多的是安全,洛陽雖然是中原圖大之地,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它不像關中有山川防禦之險,洛陽四周空曠,地勢平坦,雖北有黃河,但冬天黃河結冰,又成坦途,一旦突厥南下,將一馬平川。

當年永嘉之亂,匈奴人長驅直入,擊破洛陽城,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另外山東河北是北齊故地,雜胡衆多,很容易起兵造反,他也必須要考慮防禦北齊雜胡。

楊廣的這個擔心,之前已經告訴宇文愷,宇文愷深知聖憂,他便笑道:“關於防禦,臣也有建議。”

楊廣精神一振,急忙道:“你說,什麼建議?”

宇文愷用木杆指着洛陽周圍一圈,範圍足有數百里,笑了笑說:“雖然洛陽四周是平川之地,但我們可以建立人工防禦,臣考慮可以挖掘長塹防禦騎兵,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向南渡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長約千里,可以憑此爲關防。

楊廣沿着長塹的範圍走一圈,果然將京城團團包圍,其實楊廣考慮的就是防禦騎兵,挖掘長塹是一個好辦法。

這時,宇文愷又低聲問:“陛下,朝廷那邊,關於修建新都,可有反對意見?”

楊廣負手道:“反對者衆多!”

楊廣確實有點爲難,以他父皇執政二十幾年都無法東遷,更不用說他剛剛即位,強大的反對力量也讓他有點束手無策,但無論如何他一定要遷都洛陽。

“遷都之事你不用擔心,朕會說服朝臣,你只管安心建造新都。”

“陛下,臣考慮可以先挖掘長塹,這樣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對。”

楊廣想了想,這方案也可行,但他也知道,挖掘千里長塹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至少要動用幾十萬民夫,必須委託重臣。

想到這,他立刻下旨道:“傳朕旨意,立刻召納言楊達來見朕!”

楊達是皇室宗族,不會反對東遷,他又是前工部尚書,幾年前曾負責黃河沿岸救災,有很強的民夫組織能力,由他負責挖掘長塹最爲合適。

.........夜晚,一輛馬車駛進了宣陽坊,緩緩停在獨孤府的大宅前,賀若弼從馬車裡出來,他臉色陰沉到了極點,如果說賀若弼還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偏執。

儘管楊元慶在校場上饒了賀若弼一命,但並不代表賀若弼就會和楊元慶一笑抿恩仇,他們之間的仇恨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因賀若弼在校場上遭受的奇恥大辱更加深了,楊元慶在幾萬人面前撕爛了他的顏面,賀若弼已經成了整個京城的笑柄,很快他的丟臉就會傳遍天下。

賀若弼快步走上臺階,獨孤羅之子獨孤翰已經在臺階前等候了,“賀若世叔,父親在內堂等你。”

賀若弼瞥了一眼停在臺階不遠處的幾輛馬車,問道:“你父親還有客人嗎?”

獨孤翰點點頭,“有幾名重臣正好在和父親商議事情,已經快結束了,賀若世叔可稍等片刻。”

賀若弼點點頭,雖然時機不湊巧,但賀若弼心急如焚,他不想改日再來,便跟着獨孤翰走進了獨孤府。

內堂中燈火通明,十幾名重臣濟濟一堂,有獨孤羅和獨孤整兄弟二人,左驍衛大將軍張瑾、太府寺卿元壽、前前右衛大將軍元胄、禮部尚書宇文弼等等,都是關隴貴族中的重要人物。

他們都是獨孤羅命人請來,獨孤羅已經得知宇文愷進宮之事,也知道聖上已經任命楊達和宇文愷爲東都營作副監,準備挖掘洛陽長塹,看來聖上並沒有打消遷都的念頭,他們必須要儘快阻止。

獨孤羅已經七十歲,鬚髮皆白,他是獨孤信長子,也是整個關隴貴族的領袖,在朝野上下有着崇高的威望,這次反對遷都,也是由他負責領頭。

“各位,該說的我都已經說過了,聖上遷都洛陽,名義上是爲控制南方和山東之地,但實際上他是對付我們,一旦他遷都成功,朝廷中樞就將離開關中,我們關隴集團將會逐漸邊緣化,屆時,我相信各大北方士族將取代我們,諸君,形勢非常嚴峻啊!”

“如果仁壽宮之事能成功,我們何有今日之憂?”

說話的是前右衛大將軍元胄,他已經在蜀王楊秀一案被除名,至今未得啓用,他心中充滿了怨恨和不滿。

獨孤羅眼中頓時閃過一道警惕,他一擺手止住了元胄的怨氣,“現在不要再說這些沒用的話,提一些有用的意見。”

獨孤羅的口氣有點不悅,很明顯,元胄說了不該說的話,仁壽宮之事已是他們所有人的禁忌,不準任何人再提此事,但元胄卻在此時不知趣地又提起它。

元胄也知自己失言,不敢再說話了,獨孤羅瞪了他一眼,這才轉頭問左驍衛大將軍張瑾。

“張賢弟,你的看法呢?”

張瑾一直沉默不語,他其實也在思考,既然來這裡開會,每個人都不會只做聽客,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張瑾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關鍵還是在於士族的態度,其實也並不是每個士族都支持遷都,至少關隴士族就會堅決反對,還有京城籍貫的高官,甚至包括京城的大戶,遷都也一樣損害他們的利益,我估計了一下,朝廷五品以上的大臣,至少有六成會堅決反對,三成人是持中立態度,最多隻有一成大臣完全贊成,所以這裡面的關鍵就是那三成持中立態度的大臣。”

“張賢弟的意思是把三成持中立態度的大臣爭取過來?”坐在他對面的宇文弼問道。

張瑾緩緩點頭,“沒錯,就是這個意思,只要有九成人反對,就算聖上態度再強硬,他也會不得不妥協,畢竟他是剛登基,至少三年之內,遷都之事不會再提。”

張瑾又看了一眼獨孤羅,“獨孤以爲呢?”

獨孤羅捋須沉思片刻,終於點了點頭,“我看這是最可行的方案,我們分頭行動,儘量去勸說那些持中立態度的大臣。”

第23章 遼城之殤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4章 突厥異變第6章 梳理上谷第30章 巡視考場第6章 小事化大第6章 牽制荊襄第13章 戰爭來臨第23章 世充求救第10章 一路追殺第2章 計取飛狐第46章 激戰碼頭第13章 城中暗流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27章 接風酒宴第58章 穩住李唐第22章 遼東亂戰第76章 裴府問策第3章 蘇威密謀第22章 烽火狼煙第26章 另有深意第6章 西秦霸王第22章 背後較量(下)第21章 危機重重第26章 咬金爭功第8章 被迫換帥第38章 皇后之勸第79章 南郡兩事第25章 秦王心計第16章 宇文告密第50章 夜營危機第31章 軍機決策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26章 離間之計第18章 舊情難動第10章 矛盾激化第51章 玄霸之錘第5章 意外來客第39章 妥協援兵第5章 兩個使者第49章 平陽郡主第44章 拖延三天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47章 意外潰營第27章 壟斷漕運第3章 情報暗戰第48章 攻破大營第21章 生俘雄信第2章 世充登基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1章 初入楊府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12章 撲朔迷離第19章 離別之酒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1章 出征突厥第14章 武周示弱第37章 被迫南撤第62章 激戰七裡第15章 打進楔子第29章 引蛇出洞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32章 最壞結果第90章 大戰悄至第54章 雨夜獻城第27章 元家之慾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21章 匪夷所思第13章 勝利逃亡第49章 唐軍西撤第38章 兵分兩路第24章 略施小計第30章 三個條件第36章 屈突良言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2章 大事化小?第34章 卿卿我我第35章 弓如霹靂第51章 一葉知秋第51章 致命一擊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58章 李淵出事第26章 考場意外第13章 河底練刀第15章 黑夜突破第26章 另有深意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11章 發現主力第7章 兵壓關內第23章 智取霍邑第87章 建成態度第8章 太原募兵第6章 夜襲柔遠第10章 捉兇逼宮第30章 蛇打三寸第49章 干戈玉帛第24章 李淵之憂第28章 連環布套第11章 新官上任第35章 被俘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