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朱元璋金陵稱帝 衆義軍歸降大明

且說張定邊堅守武昌,分派勇將把守各個城門,自己率塗貌、方雲、曾詢、陳虎、伍林、洪可郎、劉金禪、榮澤、雷正等,督軍死戰堅守。朱元璋兵馬一連攻打武昌四個多月,卻無法越城半步。朱元璋得悉後大怒,道:“陳友諒六十萬大軍與我二十萬大軍對抗,被我殺得兵敗如山倒,就連陳友諒也死於非命。現一個孤立無援的武昌城,我大軍攻了四個多月居然攻打不下,真是一幫廢物!”於是親自率援軍再赴武昌,指揮攻城。在嶽州的張必先聞訊,忙率嶽州之軍赴武昌援助張定邊。漢軍到了武昌城外,不料消息走漏,被朱軍大將常遇春途中設伏,張必先漢軍猝不及防,悉數被殲,常遇春生擒大漢丞相張必先,俘漢軍將士數千員,押往武昌城下,逼漢軍獻城。漢少帝陳裡年幼膽怯,見丞相張必先被俘,身邊只有張太尉一人,想既然嶽州已失,自己獨守孤城,難已久撐,漢朝難保,不如開城投降,且救了丞相及數千漢軍性命。張太尉見皇上降意已決,自己孤掌難鳴,爲丞相及衆漢軍將士性命計,只好依從少帝,開城歸降。

漢軍歸順後,朱元璋封陳理爲德順侯,敬佩張定邊英勇善戰,對主子忠心耿耿,有意重用,張定邊卻堅辭不受,道:“忠臣不事二主,容老夫歸田隱居,了卻殘年罷。” 朱元璋只得罷了,張定邊當夜攜帶全家悄然離去,來到沔城湖口。後來入泉南靈源山隱居避禍,削髮爲僧,自號沐講禪師,潛心佛學,赤足芒鞋,率衆僧開荒種地。後劉尚、馮平、劉道成、王六結伴來到靈源山與張定邊相聚半月而別。張定邊直到朱元璋去世後,還活了十幾年,壽九十有餘而終。這是後話。

再說易華被大漢封爲湖廣參政後,因他在潭衡寶永之地根基很深,大漢令他監督這一帶賦稅糧食繳納。陳友諒戰死,陳理即位後,朱元璋率兵攻打武昌,丞相張必先得知武昌被圍,急需糧草救濟,命守將陽從政趕急到湘鄉取糧。湘鄉是人口衆多之州,屬產糧重地,宋元時期湘鄉州每年實繳三萬三千石。易華見軍糧任務緊急,一時難以徵集,便協助陽從政與一幫大戶商議,先由他們代繳糧食十萬八千石,衆大戶敬重易華,竭力支持,不惜空倉淨櫃,傾力出糧。陳理投降後,朱元璋部進駐湖南,在清理漢少帝徵糧冊上,查到曾在湘鄉取糧十萬八千石,朱元璋便指令降將陽從政按此數徵糧。這易華沒有想到自己臨時所徵的十萬八千石的徵糧數,給湘鄉州百姓帶來巨大災禍,老百姓被逼傾家借糧上交,苦不堪言。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大舉北伐,急需糧草,賦銀猛增無度,湘鄉州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被朱元璋仍封爲湖廣參政的易華目睹這一切,痛心難安,便與陽從政商議,請陽上書朱元璋,言明湘鄉糧數來歷,請求仍按原稅年三萬三千石上繳。陽從政哪裡肯聽,道:“太平年間,以此數收繳,尚可,此時乃戰時非常時期,官軍在前線送命,所需糧銀緊缺,上峰火急催討,寧增不減,我等此時如要減免糧稅,豈不自尋死路。”易華見勸說無效,嘆息道:“湘鄉一州,鄉民受苦已久,不堪重負,實難從命,你若要是強逼,我等只有抗命了。”陽從政一聽,大驚道:“你是要想造反麼?”易華道: “老夫受吳王之命,任湖廣參政,既要受命於上,替朝廷分憂,也要體恤百姓,爲災民請命,若見死不救,眼見鄉民生靈塗炭而置之不顧,吾要這官職何用?不如棄了這官,爲鄉民請命罷。”陽從政一聽,不禁惱羞成怒,道:“你棄不棄官,與我何干?我只要完成糧賦銀稅就是了。你要是從了,你我無話可說,你要是不從,或是爲民抗命,也休怪我從陽不講情面。”易華一聽,也怒道:“吾的意願,當政者不可不明,鄉民的意願,吾不能不聽。如當政者不改弊政,老夫會抗爭到底,死則死耳!”

陽從政氣得七孔生煙,求見朱元璋,告易華率民違抗政令,大有謀反之意。朱元璋一聽,大爲光火,怒道:“易華匹夫!對陳友諒百般順從,積極納糧,孤不計前嫌,準他繼續作湖廣參政,他卻骨子裡反孤,孤豈能容他!”於是派遣軍隊往湘鄉殺來。此時衡州義軍大都散了,劉尚、馮平早已遁入空門,不問俗事,袁勤、易峰、唐林、曾英等都辭了官成了平民。易華知道抗糧惹怒了吳王,也不想束手就擒,得知朱元璋派大軍征剿,便召集舊部,聯絡數縣之衆舉義旗抗官軍。易華雖已是古稀之年,率領義軍以深山老林爲依託,與官軍周旋。官軍與易華義軍相持數月,難尋義軍決戰,卻時時被義軍襲殺。官軍惱醜成怒,大開殺戒,一時義軍駐地周圍百姓,被殺者無數。易華見殃及無辜,便放風說義軍已彈盡糧絕,作鳥獸散,易華在烏石寨投水自盡。官軍半信半疑,殺入烏石寨時,見山寨空無一人,盔甲刀槍丟棄得滿山都是,漫山遍野一遍狼藉,便信以爲真,收兵回營交差了事。

吳王朱元璋滅了陳友諒之後,於元至正二十五年開始攻打張士誠,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等地,至正二十六年佔領杭州,第二年炮轟被張士誠佔領的漢地襄陽城。張士誠突圍未成被擒,被朱元璋棍殺,時年四十七歲,結束了東吳天下。張士誠死後,江南全歸朱元璋。之後朱元璋出兵北伐,先從山東進軍河南,奪取潼關,後進軍大都,再派兵西進,攻山西、陝西關中至甘肅。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於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一個昔日混吃的和尚,竟今日成了大明天子。

一日,大明洪武天子上朝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只見得:

昔日小衲今登基,文武百官兩班齊,

瑞氣霞光照鳳閣,金鐘齊鳴繞龍旂,

珍珠簾卷映金殿,煙含御柳拂彩旗,

護衛持戟抖神威,御女扶屏現嫵媚,

白玉階前三聲響,仙樂聲中扶駕來。

天子坐定,殿頭喝道:“今日上朝,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只見班部中宰相李善長出班奏曰:“今天下初定,然湖廣湘鄉,有原湖廣參政易華與我朝爲敵,吾皇曾派兵清剿,易華無處可逃,便詐死以騙我官軍,現又在潭衡之地煽動民衆造反。臣奏請皇上下詔派兵征伐,以除後患。”皇上朱元璋一聽,惱怒不已,道:“易華這賊,倒也狡詐,如此不識事務,屢屢與孤作對,我朝新政,必以天下太平爲首要,何容這廝煽亂!”即旨名王陽從政領兵數萬,前往湘鄉討伐,有違抗者,恪殺無論!

這陽從政領兵到了湘鄉,來尋易華決戰,易華得報,早已領兵藏匿到麓寨深處。這陽從政兵馬找不到易華部,只有殺附近的百姓來清匪。一時這幫討伐明軍見人就殺,見房就燒,真是千村血洗,萬竈煙寒,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悽慘無比。湘鄉之外,連同衡州、湘西,大半個湖南也同遭劫難。這就是後來傳說的血洗湖南。這陽從政在湖湘清匪半年有餘,才找到易華潛伏之地麓寨。這麓寨地形十分險要,建在險峰之上。陽從政便率數萬官軍,將山寨圍困得如鐵桶一般,一隻山雀也別想飛過。易華見狀,只得與各寨頭領商議,與其讓官軍清寨剿滅,不如放火燒山,與官軍同歸於盡。此時已是深秋,少雨多風,草幹物燥,易華下令放火燒山。只見四周一片火起,風捲火舌,遍山飛竄,煙塵直衝九天雲外,陽從政圍山的官軍,來不及逃脫的,全被大火吞噬。幸易華所居之峰,遠在林木之上,火勢不及,只是被濃煙包圍,又幸虧風大,沒有受嗆。火勢持續數天,竟倖免於難,易華趁深夜明軍混亂之際,突圍出去,後探得陽從政住宿處,便和心腹化裝成明軍士卒混入軍營,進入從陽的帳內。陽從政正在飲酒,毫無察覺,猛見易華持刀入內,大驚,還疑是在做夢,聽易華怒喝道:“從政惡賊!你待除我,也還罷了,爲何縱容官軍殺屠無辜百姓!今日不殺你,天理難容!讓吾來取你的頭,祭奠這些百姓的冤魂罷!”說罷手起刀落,砍下陽從政的頭顱,提着陽從政的頭,潛出敵營。可嘆陽從政除易華不成,濫殺無辜,反被易華民殺,真是:

只爲邀功殺性起,湖湘一片血肉池,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易華取了陽從政的人頭,匆匆祭奠了湖湘冤死的百姓,便潛逃到江西袁州,朱元璋聞訊陽從政被殺,萬餘明軍死於山火,痛心不已,仍派軍追剿義軍不止,前後長達數月,哪裡見到易華的影子。易華數年後隱姓埋名回到湘鄉,與陳玉明等據守烏石寨,繼續反抗朝廷,享年八十三歲,死後葬於湘鄉羊樓村鐘鼓石。傳說每當風雨交加之夜,墓地所在的山谷間便有金鼓之聲。當地百姓爲他立廟紀念。

話說衡州義軍大部自歸漢後,先後東征西伐,隨漢主陳友諒東下江西,出師浙江、江淮等行省征戰,義軍頭領楊洪仲、周升、雷正、成鬆、成志武、聶風、李立志、陳鬱、黃得成、鄭豪、唐元初、蔣孝天、譚粗立、朱長貴、廖林生、趙寧、王樹林等先後陣亡。塗貌在鄱陽湖決戰中因護衛張定邊身中數箭,後與張定邊搶陳友諒的遺體時,被大雨淋溼了傷口,因無法及時治療,導致傷口感染化炎,轉爲敗血症,到武昌後不治身亡,死時四十五歲。臨終時託付義兄凌環高、薛梧與陳國雲把他的遺體燒了,將骨灰送回衡州安葬。凌環高等三人依囑帶上塗貌骨灰,攜黃仁初家眷和夏凡等衆人回到衡州,將塗貌骨灰交給塗夫人,葬於鐵頂峰下, 凌環高等兄弟也在衡州落戶。

陳虎從二十歲投軍,在元朝官至守將,後因攻打袁公寨,被劉尚、馮平勸降,投奔東落寨做了頭領。陳友諒攻佔湖南嶽州與潭州後,與衡州義軍議和,陳虎又在大漢做了將軍。陳友諒死後,少主陳理獻城投降,張定邊出走,張必先已死,鄒普勝逃去蜀中。此時陳虎已歷事三朝,恐遭人恥笑而不願再投朱元璋,數月後,悄悄逃回衡州與夫人一家團聚。衡州歸順明朝朱元璋後,陳虎怕有麻煩,舉家遷往鐵頂寨附近,開荒種地,教育兒女識文練武,享受農夫之樂,壽至八十一歲而終。

方雲、曾詢、伍林、洪可郎、劉金禪、黃勝寧、榮澤、聶東明與陳佑仁及步軍將校,先後歸降朱元璋,分別在名將徐達和常遇春、藍玉手下爲將,後參加北伐。在攻打元朝大都的路上,曾詢因疾不治身亡,時年四十三歲。聶東明攻打大都時陣亡,卒年四十九歲。方雲、伍林、洪可郎在北方爲將,劉金禪、黃勝寧、榮澤、陳佑仁在蜀中爲將。方雲後受藍玉牽連,於洪武二十六年被害,其家人因湯和出面相救,倖免於難。劉月芳帶兒女回衡州與嫂嫂同居。楊蛟龍在大漢滅後掛印, 從操舊業, 仍做船排幫主,其餘將校先後辭官辭將,陸續回到衡州置地養老。

劉尚隨同師叔祖智廣和尚來到牧雲峰,由漢主封號爲牧雲大師。智廣坐化後,劉尚便做了方丈。劉道成與王六先後回到紅橋寨開荒種地,住了數年,後被劉尚叫到牧雲寺,劉道成被智廣取名爲牧濟禪師,王六爲牧靈禪師。

且說龍王洞黃獵戶因當年帶領劉尚改打龍王寨有功,受過劉尚厚贈,念念不忘劉尚大恩,不敢動用所贈金銀分毫,臨到去世前還交代長子黃洪生,要尋找劉尚三兄弟,將所贈銀倆回送。黃洪生遵照父親遺願,打聽得劉尚做了大將軍,不便去找,後得知劉尚辭了大將軍做了牧雲寺的方丈,覺得是報恩的時候了,便辭別娘和婆娘,帶上父親生前留下的金銀,來到牧雲寺來見方丈。

這黃洪生帶了兩個挑夫,一路爬山涉水,到了牧雲寺,見了門前的小僧,求見方丈,小僧忙報與劉尚,劉尚早已不記得有甚黃獵戶,只得請進,這黃洪生一見到劉尚,慌忙跪下道:“恩公在上,請受晚輩一拜。”劉尚納悶,只得上前撐扶道:“施主請起。老衲與你素昧平生,如何對你有恩?”黃洪生道:“恩公,晚輩乃龍王洞黃獵戶之子,恩公難道不記得當年我爹同恩公收龍王寨之戰麼?”劉尚一聽,細細一想,猛然記起,道:“原來是黃老施主之子,這許多年了,黃老施主現在可好?”黃洪生道:“家父已去世多年,臨終時念念不忘三位恩公,說他生前不能報恩,吩咐晚輩在他死後一定要來謝恩。”劉尚一聽,傷感不已,道:“難得你爹有此情義,吾等不及也!”又道:“黃老施主說的三位兄弟,現在都在本寺,不妨一同會會。”便喚小僧去請牧濟、牧靈兩位禪師。不一會,劉道成、王六來了,劉尚指着二人對黃洪生道:“這便是當時與吾一道的二位兄弟。”黃洪生一見,又慌忙跪地,道:“兩位恩公在上,受晚輩一拜。”劉道成、王六一時摸不着頭腦,只得上前阻止,黃洪生哪裡肯依,還是硬拜了三拜。

就聽劉尚道:“兩位兄長有所不知,我等三人當年在攻打龍王寨時,幸虧他爹當嚮導並出謀劃策,取了龍王寨後,吾送了些金銀之物答謝,不想這黃獵戶有如此情義,終生不忘,直到去世前還遺囑其子專程前來謝恩,這位黃施主,便是龍王洞黃老施主之子。”劉、王二人一聽,也深爲感嘆,稱佩不已。黃洪生叫挑夫把帶來的金銀檀香供果等挑進寺裡來,道:“這些金銀,便是當年恩公所贈,家父一直未敢動用,吩咐我等定要如數交與恩公。”王六嘆息道:“當年吾等所送這些金銀之物,本是尊父置身家性命不顧,領我等除匪有功,我等賞賜,你家應得之物,如何終生不敢擅用,卻又送來,這是何苦!不知黃施主現家境如何?”黃洪生道:“託三位恩公的福,現家裡人丁興旺,不但有了大院,還買下了大片田地和山林。家有兄妹六個,個個都有後人,日子紅火。”劉尚一聽,釋然道:“想黃老兄弟如此有情有義,必是有福之人,家裡人丁興旺,也是善報。既然如此,本寺就權且收下,作爲黃家助本寺香火之資吧。”黃洪生見劉尚收了,歡喜不已,劉尚忙吩咐廚下備飯,款待黃施主,黃洪生推辭要走,劉尚哪裡肯依,黃洪生只得謝了。

一時齋飯備好,劉尚親率劉道成、王六相陪。黃洪生見滿桌飯菜,雖是素食,卻也是七八小碗,**不同,食其味,卻也別具一格。黃洪生道:“黃某有一言相求,不知當說否?”劉尚笑道:“我等與尊父乃有生死之緣,現又重資助我佛廟,何分彼此,施主有話,但說無妨。” 黃洪生道:“黃某記得十年前,曾有一位算命先生說我將來必入佛門,當時我也是一笑而已,現今到了這佛地,才深有感悟,吾莫非此生真與這佛門有緣?如若三位恩公不嫌,黃某願剃髮修行,在此相伴三位恩公,可否?”劉尚一聽,呵呵笑道:“黃施主願歸依佛門,吾等當然不敢拂意,只是敢問黃施主老母妻子是否健在,共有幾位子女?”黃洪生回道:“家母健在,已七十有二,兄弟四人,晚輩老大,下有三男兩女。”劉尚一聽,搖了搖頭,道:“阿彌陀佛!黃施主,老衲不打誑語,你雖與佛門有緣,然你上有老母,身邊有賢妻,下有兒女,你可忍離別妻兒老少,靜心修煉麼?便是你能淨心修煉,吾也不忍令尊老母終日掛念,賢妻寡守相思,子女受父子別離之苦。”黃洪生一聽,也不好再言。後黃洪生老母去世不久,便立志出家,婆娘苦苦相勸無益,來到牧雲寺削髮爲僧。數年後劉尚坐化,享年六十七歲;隔年劉道成去世,享年八十六歲;王六在劉尚坐化五年後去世,享年八十二歲。黃洪生便成了牧雲寺第三代方丈。牧雲寺香火興旺,僧衆盛時多達數百人,香火綿延,經久不衰。

再說天足峰道觀的馮平道長被漢主封爲天師之後,人稱馮天師,道觀也被稱爲天師觀,天足峰也被稱爲天師嶺,從此名聲大震,天師觀香客不絕。後來東落寨王興去世,夏全明一人在東落寨孤苦伶仃,馮平邀他上天師道觀作伴,夏全明與馮平本有師徒之分,欣然答應,從此入了道門,法名天隱。數年後馮平仙逝,享年八十七歲,夏全明便成爲天師道觀第二任道長,壽至八十一歲。

還有一批沒有隨大漢天子陳友諒部出征,在衡州等七路四州之地爲官的各地將官頭領,在大漢滅亡之後,都紛紛效劉元帥和馮軍師後塵,棄官而去。衡州總管袁勤早就有去職之意,在大漢已滅湖南混亂之際,與同知王六留印離開衡州城。因他與馮平一樣也是獨身,沒有家室,在鐵頂寨做副軍師時,就相中鐵頂寨西面的麻土嶺,於是在那裡搭棚而居,研究史學,救濟窮人,直到壽終。當地百姓爲紀念這位清廉的府官大人,捐銀爲他建廟塑像,享受人間香火。麻土廟香火綿延,世代相傳。當地人稱東有牧雲寺碧雲庵,西有天師觀麻土廟,四處香火長久延續不斷。

易峰卸任郴州路府總管後,舉家遷往碧雲峰南面山腳下築屋居住,取名桃花莊。易峰遍栽桃李,到了春天桃李盛開之際,易峰便邀齊故友聚會,一邊賞花一邊飲酒,逍遙自在。唐林從永州離職後與夫人徐小青回到徐家,與易興陽一樣做了徐家的上門女婿,與岳父徐貴、徐祿以務農爲樂。王克平一生伴隨易興陽,在徐家歸老,後徐小紅爲感謝他一生忠主,又終生未成家,把她的二兒子過繼給他,以續王氏香火。伍林在明朝做了十幾年將軍,見朱元璋大殺功臣,便辭了將軍之職,回到寶慶與岳父趙成鬆住在一起,後來成了商人。武岡路府總管邢開山,地道的綠林出身,卻成了三朝元老,總管不做改做將軍,一直做到花甲之年,才卸任還鄉,置了大遍的田地,修了一個大宅院,享受人間之福,沒有半點挫折,直到壽終。

歐明從紅橋寨回衡州後,教育趙賢唸書。洪武年間開科舉後趙賢應考中了進士,從縣令做到布政使,還了歐明的心願。歐明活到九十一歲,一生從開辦學館到佔山爲王,後來金盆洗手與家人團聚,承擔教育歐趙兩家兒孫,享受天倫之樂,也是綠林好漢中難得以善終結局之人。

且說朱元璋創建大明江山後,爲保江山永固,懷酒釋兵權,將一班跟隨他打江山的功臣一一清除,連隱退的也一個不留,卻也敬重和尚道士,不敢擅開殺戒,以致劉尚、馮平、張定邊等得以平安。朱元璋不敢犯道觀佛地,有人說其出身便做過和尚,不想相欺同道,還有就是原有一傳說,說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奪天下時,在鄱陽湖一戰被陳友諒打得大敗,一直逃到廬山,眼看追兵就要趕上,忽然在竹林深處出現了一座古廟。朱元璋近前一看,見山門上有破舊不堪的“竹影寺“三個字,便趕緊藏進廟裡。等陳友諒的兵馬趕到,只見山谷中煙霧瀰漫,根本不知朱元璋的去向,陳友諒搜索了半天也不見蹤影,只好悻悻地走了。朱元璋在廟裡只聽得外面人喊馬嘶,卻不見有人進廟裡來,覺得非常奇怪。過了好一會,看見追兵往山下趕去,他才放心了,打算休息一下再走。這時,從廟裡走出個老和尚來,手裡捧着一本化緣簿向朱元璋化緣。朱元璋接過那本緣簿一看,只見上面寫着歷人帝王的姓名,自漢朝開始,有劉徹捐銀一萬兩、孫權捐銀兩萬兩……,李世民捐銀三萬兩等等。朱元璋看着,心裡不禁罵道:真是個貪僧,我登帝位後,定要把他殺了。但轉而一想,這老和尚以此簿向自己化緣,分明是暗示自己也有帝王之份,心中又有幾分高興。當即向和尚要了筆墨,在緣簿上寫下:朱元璋捐銀四萬兩。隨後就在牆上題了一首詩:

手握乾坤殺伐權,威名遠震楚江西。

清風起處妖氛淨,鐵馬鳴時夜月移。

有志驅胡安亂世,無心參司學禪機。

蔭蔭古木空留意,三笑長歌過虎溪。

老和尚看着壁上的詩,不悅道:“出家之人慈悲爲本,佛寺非殺伐之地,豈可題這等詩。”當下命小和尚提一桶水來沖掉牆上的詩。朱元璋笑着說道:“那就待我別題一首吧!”於是揮筆又寫了一首,詩云: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全球。

眼觀湖北三千界,勢壓江南十二州。

廬山美景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和尚看了,這才高興點頭道:“這首詩到使得。”

朱元璋在廟裡歇了半日,料知陳友諒的兵馬早已下山去了,就繞道回了軍營。 後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了明朝,當上了皇帝。一日,他想到那次在竹影寺避難的事,便親自書寫了“竹影寺”三個大字,做成一塊金匾派人送往廬山。送匾的官員來到廬山,找遍了全山的竹林也沒找到竹影寺,他怕回去不好覆命,便將匾額丟在一片竹林邊的荊棘叢中。待他走下山回頭一看,那竹林中卻出現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那塊御賜的金匾已端端正正的掛在廟門上。

後來朱元璋獲知此事,更是敬重佛門。

卻說朱元璋四子朱棣十一歲被封爲燕王,目睹開國之際國家滿目瘡痍,明白許多治國的道理。十七歲時,朱元璋準備讓他去封邑做藩王,不久與徐達長女完婚。二十歲時,朱棣率領一班護衛謀士就藩北平。北平原是元朝大都,位置險要。朱元璋駕崩後,其孫朱允炆即位,擔心藩王權重,準備削藩。朱棣高瞻遠矚,早就看到父親死後必有皇位之爭,在皇妃建議下,大量蒐羅文武人才,曾遭其父冤所殺的功臣之後、將門之子,紛紛投入他的門下,很多衡州義軍的後代也慕名而來。先是方雲之子方雄,得知燕王收錄冤殺的功臣之後,便辭別母親投靠燕王門下。朱棣見方雄身材雄壯,功夫了得,收在帳下做了一員副將。後來在方雄的推薦下,衡州義軍將領易興陽、曾詢、伍林、陳虎、楊洪仲、劉成謙、陳林、黃勝寧、聶東明、洪可郎、劉金禪、榮澤、陳佑仁等後人紛紛投到燕王門下。朱允炆見燕王勢力漸大,開始削藩。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朱允炆。開戰之初,因朝廷很多將領是燕王舊部,臨陣投降燕王的甚多。建文四年,燕王攻下金陵,奪取大明政權,次年改元永樂。方雄等衡州義軍後人爲燕王奪取皇位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又隨永樂天子北伐蒙古殘餘勢力,並參與征伐安南、打倭寇、收復西藏等戰事。天子論功行賞,方雄被加封總兵官,其他人或是參將遊擊或是鎮守一方的守備之職。永樂天子在位二十二年,死於北伐蒙古回師途中的榆木川。後來仁宗朱高熾繼位,方雄等陸續辭職還鄉,居住衡州一帶。

朱元璋雖是出身貧寒,卻也好寫些詩,倒也有些霸王之氣:

其一: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其二:

天爲帳幕地爲氈,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44.劉尚巧取龍王寨 曾詢夜襲東落山79.王六千里搬救兵 袁勤智破澧州府81.小晴設宴泯恩仇 藥寨舉家投義軍62.重兵圍困曲河鎮 衆將大鬧元軍營56.迷魂谷馮平祭靈 小霸王大鬧黃嶺111.馮平計破衡州城 帖木喪命婦人手93.孫盟主大封文武 劉元帥重回獵場28.劉尚生擒孫碧雲 歐明擺宴慶大壽58 兩寨言和釋前嫌 盟主初登鐵頂寨41.易凡出征洞庭湖 元軍兵敗湘君山53.易華遍發綠林帖 碧雲以婚謀大計117.義軍應召抗元軍 塗貌途中結義兄54.衆好漢共謀反元 女英雄統領三軍88.成鬆抗命入牢獄 劉尚二打寶慶路96.塗貌梅山遇敵 東明設計破城100.蛟龍結拜劉元帥 可郎情鍾女店主101.可郎怒殺烏蘭特 劉尚大戰兩界口115.義軍離寨赴衡州 太尉奉旨招義軍58 兩寨言和釋前嫌 盟主初登鐵頂寨58 兩寨言和釋前嫌 盟主初登鐵頂寨13.劫糧攻寨全失手 養精蓄銳又出兵93.孫盟主大封文武 劉元帥重回獵場30.碧雲書信化干戈 歐劉對酌說姻緣111.馮平計破衡州城 帖木喪命婦人手17.地平負約鏢下亡 全明火攻陽梅山88.成鬆抗命入牢獄 劉尚二打寶慶路62.重兵圍困曲河鎮 衆將大鬧元軍營18.白馬庵師徒道情 仙峰嶺母女相認42.仙女寨寨主讓位 斬元將霸王立威55.陳林攻打銅姑寨 馮平火燒彌虎灘15.劫大戶成瑞喪命 承夫業碧雲主事30.碧雲書信化干戈 歐劉對酌說姻緣45.伍林大戰小霸王 李成叫陣決生死57.碧雲貪飲桃花酒 崖寨兩魔拜仙子45.伍林大戰小霸王 李成叫陣決生死18.白馬庵師徒道情 仙峰嶺母女相認30.碧雲書信化干戈 歐劉對酌說姻緣112.劉元帥歸家敘情 小霸王城下逞威113.元帥巧取永州城 小勇落草陽明50.劉尚山中遇義叔 徐貴兄弟招佳婿55.陳林攻打銅姑寨 馮平火燒彌虎灘45.伍林大戰小霸王 李成叫陣決生死33.乞丐李三探魔莊 王六救人遇神尼116.太尉頒旨封衆將 劉歐兩家結連理11.盤壠山谷劫糧道 李成誤攻餘湖山1.智僧坐化白狼洞 趙堂代師訪弟子55.陳林攻打銅姑寨 馮平火燒彌虎灘37.碧雲擒雷正入夥 全明邀馮平出山69.出奇兵小股襲敵 小孤山成芳楊威68.元軍三路伐義軍 易華一戰殺張宏64.陳虎施計降塗貌 哈利潰逃永豐鎮107.神尼病危召愛徒 碧雲下令打衡州47.劫官道驚動兩府 馮軍師計敗官兵63.義軍三闖元軍營 袁勤一戰劫糧道11.盤壠山谷劫糧道 李成誤攻餘湖山111.馮平計破衡州城 帖木喪命婦人手3.仙嶺神尼收高徒 楊公露富招嫌疑80.彭翠香引狼入室 小霸王藥山逞威124.劉尚出家復爲僧 漢王爭霸江上亡110.歐明暗宴衆將士 馮平三打衡州城26.姐妹私房贊劉尚 碧雲藉機攻歐明45.伍林大戰小霸王 李成叫陣決生死1.智僧坐化白狼洞 趙堂代師訪弟子27.劉尚獨闖東落寨 碧雲初戰打虎將35.碧雲兵伐肖家莊 劉尚出山斬魔將49. 歐明對酌談家事 劉尚歸家圓舊夢113.元帥巧取永州城 小勇落草陽明33.乞丐李三探魔莊 王六救人遇神尼42.仙女寨寨主讓位 斬元將霸王立威101.可郎怒殺烏蘭特 劉尚大戰兩界口122.尤忠結親歐梅府 劉尚重上鐵頂寨40.劉尚大戰方護院 王興受困霄峰山10.神尼夜探龍王寨 李成攻打聶家堂11.盤壠山谷劫糧道 李成誤攻餘湖山35.碧雲兵伐肖家莊 劉尚出山斬魔將80.彭翠香引狼入室 小霸王藥山逞威10.神尼夜探龍王寨 李成攻打聶家堂27.劉尚獨闖東落寨 碧雲初戰打虎將63.義軍三闖元軍營 袁勤一戰劫糧道25.破山寨夫妻被擒 施心計成芳救人79.王六千里搬救兵 袁勤智破澧州府54.衆好漢共謀反元 女英雄統領三軍92.夏全明謝絕出山 聶東明計攻湘鄉114.劉尚義放李小勇 義軍連破兩州城81.小晴設宴泯恩仇 藥寨舉家投義軍70.姚參軍定剿匪計 馮軍師設破敵陣71.帖木設下金鎖陣 劉尚闖陣破元軍24.屈雲誤入羊角寨 歐明出兵伐朱彪58 兩寨言和釋前嫌 盟主初登鐵頂寨26.姐妹私房贊劉尚 碧雲藉機攻歐明1.智僧坐化白狼洞 趙堂代師訪弟子82.孫盟主設宴賞雪 衆姐妹詠詩浪情82.孫盟主設宴賞雪 衆姐妹詠詩浪情88.成鬆抗命入牢獄 劉尚二打寶慶路102.可郎率部投義軍 碧雲兩路攻黔陽3.仙嶺神尼收高徒 楊公露富招嫌疑25.破山寨夫妻被擒 施心計成芳救人18.白馬庵師徒道情 仙峰嶺母女相認62.重兵圍困曲河鎮 衆將大鬧元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