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吳襄之子,祖大壽之侄,吳三桂的這兩個身份一旦說出來,毫無疑問的就可以讓他在衆多寧遠騎兵當中脫穎而出。
最不濟有着家學淵源,他吳三桂搞一身好裝備還是沒問題的。
可是看他的裝備兵甲,以及旁人此時聽到吳三桂自報家門時候的驚訝。
朱由校明顯的能夠看出來,這一次的吳三桂可以說是隱姓埋名的隨軍行動。
畢竟就祖大壽和吳襄這些人,正常情況下他們哪會讓他們寄予厚望的吳三桂一點私兵不帶,隨軍行動?
聽到朱由校的問話,吳三桂一手敲胸,一手往後一背,昂首道:“回稟陛下,我輩功名馬上取,蔭庇家學皆下乘!”
“某一身武藝,靠自己也能斬將殺敵,爲什麼要靠着家裡人的護佑封官得爵?”
“更何況某曾聽說陛下有言,殺敵纔是真男兒,某深以爲然,若非親手殺敵戰功得爵,某深以爲恥!”
“故而某衣食皆與同袍樣,每戰定然奮當先!”
這話一出,頓時就有好幾道目光撒在了吳三桂的身上。
有讚歎,有驚訝,更有着不可理喻。
朱由校兩眼微微眯起,仔細打量起了這個今年才正兒八經十三歲的少年來。
好傢伙!
這吳三桂年紀雖然小,可是說起話來,卻是一套一套的。
加上將門早熟,十三歲的吳三桂看着,居然有後世十六七歲的樣子。
雖然說原本歷史上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滿清入關的第一罪人,更是幹出了無數足夠千夫所指的惡事。
可是此時的吳三桂只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少年,甚至都還有了手刃敵軍的軍功,很明顯是個可塑之才。
而且看這吳三桂的樣子,好像還是個自己的粉絲?
歷史上的吳三桂,大概是長到了成年之後纔去考的武舉,更是受了蔭庇直接從白身搖身一變變成了大明的軍官。
那時候的吳三桂心中功利和家族,是超過了對朝廷忠心的。
可是眼下的吳三桂,正是三觀未定,性子未寧的時候,正合適朱由校將他調教起來,讓他能夠爲了大明發光發熱。
也算是爲了原本歷史上他在降清之後一步步墮落做下的惡事提前贖個罪了!
雖然才十三歲,可是朱由校很清楚,這個時代和後世不同,十三四歲從軍的比比皆是。
雖然說那些人大多都只是軍戶,無可選擇之下才當的兵。
可是這吳三桂不是說的很明白嗎?他就是不想靠着家裡的關係當兵,他就想要自己一刀一槍殺出來。
正巧了這吳三桂的手中有了軍功,給他個軍官,既能讓吳三桂對自己這個皇帝心存感激,更能夠讓吳三桂成爲一面新制的大旗,一面招攬將門少年人才的大旗。
就連吳三桂區區十三歲的一個娃娃,在手刃八個建奴之後都被封了官!
將門之後的天才少年們,此時不投軍,更待何時?
腦子一轉,心中定好了對吳三桂的加賞。
朱由校兩眼一掃,翻身下馬拍了拍吳三桂的肩頭道:“是個不錯的小夥子,朕暫且許你個總旗,好生作戰,好生立功。”
“待此戰結束之後,以總旗之身,再爲論功行賞。”
在看着吳三桂滿臉喜不自勝的表情之後,朱由校長吸一口氣,看向了那些如松柏一般屹立的將士,昂首道:
“吳三桂說的沒錯,戰場殺敵方爲我輩男兒本色。”
“所以但凡朕有所參戰,皆是帶頭衝鋒,朕以自己爲槍鋒,爲利刃,帶領着鐵騎從山海關殺出,遇建奴數遭,皆戰而破之。”
“阿巴泰,爲朕陣斬。”
“皇太極,爲朕所擒。”
“錦州城下放過火!”
“錦州城後摸過魚!”
“大茂堡前重創老奴酋!”
“興中城外,大破莽古爾泰和阿敏!”
“草原之上,逼降林丹汗!”
“重返遼地,朕破山賊,斬代善,徹夜未眠轉戰遼西。”
“爾等可知,爲何朕要做這些?”
“爲何朕身爲天下至尊,放下了京師裡的錦衣玉食,來苦寒的遼東御駕親征?”
“爾等可知,朕爲何?!”
朱由校最後的一聲厲喝,讓整個軍隊中,都出現了一抹動容。
天啓帝分兵之前的戰績,黃得功的京營兄弟們,心知肚明。
而草原上的戰績,朱由校帶着的蒙古遊騎們,更是清清楚楚。
兩方一個交涉,頓時看着朱由校的眼神,都徹底的變成了心服口服。
變成了敬仰萬分。
“爲了大明!”
聽着這近乎萬口同聲的咆哮,朱由校嘴角挑起,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爲了大明。”
“畢竟身後就是家與國,若是我們不能守土衛疆,那麼胡騎南下,國破家亡神州陸沉就會迫在眉睫。”
“宋時武人衰落,竟然能夠任由安南等小國肆意欺凌,而朕的大明,不能像是趙宋一般。”
“朕,要掃平天下,橫掃八荒。”
“爲大明立功者,朕一個都不會忘記,就像吳三桂一般,這斬敵八人,朕會牢牢記住!”
“而爾等,也需要牢記朕的話!”
雖然說朱由校很清楚,光靠着自己的幾句話,想讓這些精銳們能夠形成家國情懷這是有點扯淡。
可是終究需要慢慢的一步步的潛移默化,才能讓他們形成民族自豪感,形成家國天下的情懷感,才能讓他們理解和接受身爲大明人,死爲大明魂的驕傲。
軍人倒也還好,畢竟只要帶着他們不斷的勝利,不斷的戰鬥,不斷的告訴他們,身爲大明人就該高人一等,他們自然而然就能夠接受。
而百姓的轉變,則是需要逐步逐步的潛移默化。
畢竟當初在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將幽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之後,到了宋時,那幽雲十六州的漢人可是認爲做大遼的低等人,也比做宋人要強。
甚至到了契丹南下之時,金兵滅宋之時,這些來自幽雲十六州的漢人,成爲了胡騎們最快的一把刀。
成了爲虎作倀的最惡倀鬼。
大明好歹在遼地還有一定的民心基礎,雖然說隨着大明一次又一次慘敗在建奴的手中以及高第等人的騷操作之下而逐漸消散。
可是大明的名字,以及大明的強盛之時,卻依舊在遼民們的心中有着一杆秤。
在大明爲人,好歹能有個人樣,雖然也要忍受饑荒,也要受到上級欺凌。
但是至少好過被金人拿去當成奴隸,當成一盤菜端上餐桌。
聽到了朱由校的這一番話,吳三桂只覺得自己熱血沸騰,恨不得提到再去斬殺幾個建奴。
而吳三桂身後那如林一般屹立的騎兵們,則是紛紛挺起了胸膛。
“我等謹記陛下教誨!”
“殺敵!”
“殺敵!”
“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