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整頓京師(四)

姚平仲喃喃道:“爹爹,該如何是好?”姚古回首看看道路上仍然稀稀拉拉不成隊列,已然是筋疲力盡的兩千多軍馬,廢然長嘆:“掉頭跑罷!運氣好還能逃入西京,閉門自守!”姚平仲猶自追問:“運氣不好呢?”

姚古呸了一聲,恨恨道:“若是運氣不好被追及,要是晉王要俺們父子性命,說不得就拼死罷了,要是晉王許諾得活,俺們就只有降了!西軍主力尚在,天下未附,晉王在河東又抗女真,他是與胡虜打到底的性子,俺們父子這腦袋,晉王還輕易砍不得,不過奪職編管罷了!”

這一句話說完,姚古已經撥馬就下山而走,不顧辛辛苦苦才趕到汴梁左近,恨不得三步就並作兩步迴轉而去。

縱然是對落入楊凌掌中之後活命還有很大指望,可是權勢地位就全沒有了,帶出來的熙河精銳,除了尾巴上那點之外,其餘都得變成楊凌囊中之物,剩下熙河那點基業,小種面前也守不住,如果能逃走,還是逃走爲佳,了不得回去朝小種哭嚎乞求庇護,從此再爲種家鞍前馬後奔走!

黎陽津側,勝捷軍營地,自從楊凌燕地軍馬大舉南下事先搶得黎陽津之後,勝捷軍已然徹底進退失據,楊凌新練中軍與燕地軍馬這麼多,轉運回汴梁最多也就七成,船隊裝運能力也有限,剩下近萬軍馬,就近監視着同樣被扯得七零八落的勝捷軍。

而王稟和李若水,倒也沉得住氣,或者說是破罐子破摔了,就地收攏勝捷軍人馬,在黎陽津附近紮下營盤,但有給養所需,老實不客氣的就向附近晉王駐軍討要,晉王這支軍馬還當真給,汴梁變亂,在三人料想,已然是楊凌必勝之局,唯一擔心的就是楊凌會不會行事過猛,讓這個大宋天下徹底四分五裂!

三人幾日來,都似乎在等待着什麼,然後果然如三人預料,一舟自上游飄然而來,舟上載來宇文虛中,詔諭王稟李若水入京,王稟李若水二話不說,就隨天使登舟而去,宇文虛中也一笑跟隨,棄了勝捷軍就這般走了,而勝捷軍上下也似乎知道早有這麼一天,只是默送而已,黃河滔滔,夜色如漆,已然深夜,三人仍然久久立在船頭,王稟突然開口:“叔通,李大人,想些什麼?”

李若水輕輕道:“若是晉王大開殺戒,此刻就有謀朝篡逆之心,則某做鬼也不放過他。”宇文虛中輕笑一聲:“若是晉王仍以大局爲重,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只是爭取到點時間用以集中麾下實力,與已然在雲內的女真決戰,更要抗很可能也隨之南下的宗望所部,那時候又如何?”

李若水默然,半晌之後才艱難的道:“先戰女真!”

王稟仍然不肯放過宇文虛中,問道:“叔通,你到底如何想?”

宇文虛中沉吟一下,終於道:“若是沒有女真這大敵在側,則晉王兩次在汴梁興亂之舉,不論是怎樣獲取了好處,最後都是自取滅亡,曹魏篡漢,司馬代曹,兩晉南朝東晉宋齊樑陳相禪代,北則隋文代宇文氏,莫不是在舊朝就有絕大根基!晉王縱然一時憑藉兵強壓服中樞,根基不固卻是絕症,殺得越多,則異日反彈愈烈!然則異日女真南下,天崩地陷之際,晉王若能千里轉戰,擊破女真衛此社稷,則根基雖不固,功業卻補之有餘,那時晉王纔有深固不搖之勢!以楊代趙,未可知也!”

這番話卻是宇文虛中這等智謀之士才能看清,才能說出,對於短暫共經患難的王稟和李若水,已然算得是推心置腹了,王稟喃喃道:“晉王是賭這個麼?外有女真強敵,內則總有隻盼晉王失敗之人,這場戰事,晉王就打得贏麼?”

宇文虛中指指頭頂天空:“唯有上天,才能查察,我輩沉浮而已,若女真勝,則殉社稷,若晉王勝,爲前朝遺民而已,若說學生的打算,就是這般。”

三人又沉默下來,千瘡百孔的大宋,崛起的強人,始終潛流涌動的內爭之勢,還有比遼人更強大的女真強敵在側,這天下,究竟會變成何等模樣?

軒轅關外數十里處,楊凌已然臨時設下營地,才定汴梁之亂,就閃電一般轉襲姚古,席不暇暖,辛苦備嘗,終於在軒轅關外追上姚古大隊,將其合圍,而楊凌就草草紮下營地,只等前面消息傳來。

所謂營地,也不過就是幾百名晉王直甲士衛護着楊凌,生起了幾堆篝火,連帳幕都未曾設下,而楊凌就在篝火之側,坐在一塊大石上靜靜等候而已,前面夜色中,突然傳來了隱隱的歡呼聲,接着就有人馬前來,晉王直甲士上前接住,就見着一大隊甲士押送着多少熙河軍軍將而來,姚古姚平仲也在其間,圍上姚古軍馬之後,所有軍將士卒都按照楊凌吩咐,只是吶喊:“投降即姚家父子,亦免死罪!”

來回喊了兩三遍之後,已然累得口吐白沫的熙河軍將士就投降了,包括姚家父子在內,像是熙河軍軍將,可以遣下去安置,姚家父子,必須要將來見楊凌,晉王直甲士將姚家父子接過,直送到楊凌面前,甲士低低喝令姚家父子拜見,姚古和姚平仲兩人還最後撐持着一點大將氣度,姚古上前一步:“晉王,終於見面了,既不欲殺俺們父子,就尋一個富麗所在將俺們編管了就是,這一局算是你贏了!”

姚古說完,楊凌只是不做聲,姚古有些惱怒,卻又不敢發作,再定睛一看,就見楊凌坐在大石之上,已然睡着了,楊凌就穿着尋常軍將甲冑,外面披風已然敝舊髒污不堪,臉上如其他軍士一般全是黑灰汗跡混成一處,這個時候就坐在大石之上,雙手扶着佩劍,下巴就杵在劍柄上,發出微微的鼾聲,

楊凌沒有戴頭盔,姚古就見這位燕雲初見時候不過才二十一二歲的青年,這個時候鬢邊頭髮已經純然雪白,幾根白髮散亂下來,爲篝火熱氣帶動,微微顫動,汴梁都城,在這幾日當中,已然完全平靜下來,一場在許多人預料之中的變亂,果然發作了,也如同上一次宮變一般,一夜之間就平息了下來,趙桓再一次被亂軍擁立,將父親逼迫到禁中環攻,這一次多少文臣連老公相都參與了這次亂事,結果晉王楊凌主持平亂,調來多少外鎮強軍,一舉蕩平了這場亂事,新君再一次被擒,老公相他們據說也被囚繫。

在城中,在城外,晉王砍了上千顆亂軍的腦袋,然後又去掃蕩不奉詔書而擅自進軍汴梁的西軍姚古所部了,汴梁城一夜之間,千餘間房舍被火,牽連到亂事中的死傷百姓五六百名,本來這場亂事後來已然完全失控,死傷應該更多。

特別是蔡京奉太子走後欲燒路堵截追兵,一時間各處煙焰騰天,亂兵到處亂竄,個個都紅了眼睛,虧得晉王大軍到得及時,軍紀森嚴,四處擒斬搶掠亂兵,並奉率軍入城的方宣撫騰的嚴令,參與救火,這場亂事才迅速的平息下來。

汴梁中百姓雖然貪安逸了些,好說嘴了些,更瞧不起除了汴梁之外所有地方之人了些,可畢竟是有眼睛的,這場亂事此前就有風聲傳出,亂軍都是那些不願意奉命趕赴河東出戰女真的人馬,據說朝中諸公就通過開封府尹一直在對他們進行勾連,所以才最後發作,就是爲了扳倒晉王,晉王在其間未必是純然清白無辜,可將捲起兵亂歸結到他頭上,那就太說不過去了些。

說實在的,楊凌真是一點都不想這場政爭以兵亂收尾,要是能奉趙家兩代君王御駕親征河東,文臣士大夫輩不要拼命扯後腿,楊凌真是說走就走,在女真東路軍還未曾南下,西路軍卻已然深入之際,不趁着這個時候趕緊集中一切力量,先將女真西路軍擊破,難道真還等着女真兩路大軍並舉麼?

汴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文臣士大夫輩爲了政爭,也可以做得這般刻毒,都城百姓子女,都遠不及他們權勢的萬一,比起五代時候藩鎮兵亂殺戮,也不差似什麼了,對於文臣士大夫輩而言,用刀筆就能輕鬆維持統治,他們自然也懶得吃那份統兵的辛苦,可是一旦需要動刀兵的時候,文臣士大夫輩也毫不會手軟!

反倒是晉王,在這上頭還有點節操,一旦亂事稍歇,就立刻安撫城中秩序,救火定亂,收治傷員,給兩次政爭弄得有些怕了的汴梁百姓,家業都在這裡,百餘年市民生活也沒了種田的本事,只能生在汴梁,死在汴梁。

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忍不住就期望,晉王現在實力如此,就穩穩的保護着汴梁也罷,再不要有不開眼之輩跳出來,又捲起一場亂事了!懷着這樣的心思,汴梁百姓對於此刻汴梁城中,成千上萬猶自在戒嚴維持秩序,收拾廢墟餘燼,清掃火場的那麼多晉王從外鎮調來的軍馬,表現出了難得的善意。

在城西南的開封府衙門處,此刻戒備的晉王軍馬最多,開封府衙數百有編制的做公的,還有那麼多依附與做公之人的白役,在勾連亂軍當中出力最多,結果自然就是毫不意外的大清洗,楊凌善後,縱然對文臣輩還得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對於這些地頭蛇吏員及做公人還有依附於他們的市井無賴,則是毫無顧忌,放手施爲,要是對他們處斷還要瞻前顧後,這晉王地位未免就太沒趣味了一些。

這幾日中,禁中下詔,以援河東宣撫使李若水權判開封府,更監勾當新君郊祭大典事,主持汴梁城中一應庶務,李若水就在此間坐衙,一邊清洗開封府中事,一邊主持善後事宜,一邊還要收押一應亂事中牽連的人物,同時還得主持操持趙恆郊祭改元諸般事宜,真是忙亂得不可開交。

而在開封府前,方圓裡許範圍,也是駐軍極多,怕不有上千之數,現在開封府中原來公人不足,作爲權宜手段,一時間只能用兵馬操持諸般事宜,暫且頂上了,反正此前都中禁軍除了不能打仗,什麼用場都派得上,這也算是大宋的傳統了。

差不多一都軍馬,現在就駐於開封府旁保善坊中,原來這坊中有處官產,卻被小吏佔據,用來開了個賭坊,現在這些小吏公人都被逐出,甚而被收押起來,這都軍馬就進駐此間,每日忙忙碌碌,給上司號令差遣得滿城奔走,或者收拾火場,或者去搜捕罪人,或者給調出去清理通往南郊道路,天黑才能回來。

開封府一個號令,散駐周圍的這些軍馬就得奔忙得團團亂轉,這都軍馬都是北地漢子,說話大聲武氣,喉嚨個個極壯,有的人說的漢話,卻簡直讓人聽不明白,個個高壯結實,面龐漆黑,偶爾歇下來在院中比試兩下,自家臨時趕製出來的石鎖石擔,能擺弄得跟風車也似,不少人身上還能隱約感受到血腥氣。

路上撞到,互相對眼,他們下意識就在來人頸項胸腹要害處打量,只是覺得讓人身上發毛,這羣軍漢還個個幾乎都是羅圈腿,走路跟釘子砸在路上也似,鼕鼕作響,也不懂什麼享用,汴梁禁軍,縱然是每日只尋得三四十文,也知曉去個路邊小店尋一杯飲子,一小碟茶食,慢慢的飲了消閒,吃食也是飯畢之後,總要弄兩個便宜果子過口,纔算是了結。

這些軍漢,卻是每日從軍中司馬處按都建制領來穀米,直娘賊的燒幾大甑,一人捧着個比腦袋還大的海碗,壓得結實,放開腮幫子簡直就朝喉嚨裡倒也似!佐餐下飯全不講究,現下到處忙亂,軍**應一時未曾理順,鹽豆子就算不錯,塞一肚子之後,井中拔上涼水來,咕咚咕咚喝得那叫一個山搖地動!

第679章 東西兩面第727章 家國天下事(三)第627章 北上(十七)第591章 將出(一)第236章 槍挑鐵滑車(八)第160章 馬蹄急(七)第580章 改天(十)第296章 非我族類第530章 倖進(完)第511章 行路難(一)第529章 倖進(九)第488章 鋒芒暗蘊(八)第496章 潛雷生(六)第650章 擁駕(完)第613章 北上(三)第330章 槍挑鐵滑車(二)第122章 暗潮生(八)第396章 收網(五)第407章 收網(十六)第536章 潛龍在淵(六)第376章 兩軍財計第347章 狹路相逢(完)第418章 風雷齊動(七)第76章 奪城(一)第726章 家國天下事(二)第455章 慶父不死(五)第20章 涿易二州第113章 涿州(十三)第704章 宜芳大捷(四)第608章 大風起兮(八)第109章 涿州(九)第455章 慶父不死(五)第1章 跨越千年第735章 家國天下事(十一)第523章 倖進(三)第571章 改天(一)第478章 初入汴梁(八)第301章 集團雛形第256章 鐵馬冰河(五)第28章 接使入城第82章 大功(一)第726章 家國天下事(二)第593章 將出(三)第613章 北上(三)第489章 鋒芒暗蘊(九)第524章 倖進(四)第634章 擁駕(四)第514章 行路難(四)第725章 家國天下事(一)第345章 狹路相逢(二)第699章 合兵(九)第236章 大江東去(五)第672章 全線動搖(一)第114章 涿州(十四)第576章 改天(六)第158章 馬蹄急(五)第382章 暗撥乾坤(一)第154章 馬蹄急(一)第640章 擁駕(十)第85章 大功(四)第137章 風雲動(四)第471章 初至汴梁(一)第301章 集團雛形第407章 收網(十六)第312章 女真兵勢第61章 暗流(七)第527章 倖進(七)第143章 風雲動(十)第253章 鐵馬冰河(二)第718章 整軍會獵(七)第163章 馬蹄急(十)第142章 風雲動(九)第549章 整練禁軍(九)第594章 將出(四)第57章 暗流(三)第447章 莫須有(十八)第329章 槍挑鐵滑車(一)第47章 以戰養戰第710章 宜芳大捷(十)第215章 雪滿弓刀(十)第538章 潛龍在淵(八)第222章 江山如畫(一)第609章 大風起兮(九)第450章 莫須有(完)第139章 風雲動(六)第53章 決斷第506章 驚龍(六)第101章 涿州(一)第379章 侍郎李若水第681章 集軍第239章 出路何在第572章 改天(二)第729章 家國天下事(五)第199章 風雲亂(六)第573章 改天(三)第362章 兵威震懾(上)第455章 慶父不死(五)第407章 收網(十六)第635章 擁駕(五)第506章 大風起兮(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