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監,你可是我的大軍師呀。”李淵手撫裴寂,神色凝重地說,“這長安一戰,關係到我等成敗存亡,實乃至關重要,故而不得有任何閃失,需慎而又慎!衆將士須得羣策羣力,全力以赴。你裴監可是全軍的軍師,自然得覓一克敵制勝的妙計纔好。”
“裴寂雖智愚,然定會竭盡所能,爲大將軍效力!”裴寂施禮道,“依現今局勢,裴寂以爲採取分兵包圍長安頗爲妥當。不知大將軍以爲如何?”
“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本公也如你所想,以爲取分兵合圍之態爲上策。”李淵呵呵一笑說,“長安畢竟是京師,防守嚴密且守城將士皆爲皇上心腹,必會誓死以敵。因此,我軍切不可操之過急,只能分兵圍攻,等待時機。”
“大將軍真是深謀遠慮哪!”王長諧贊同道,“長安城即便固若金湯,然有大將軍、裴大人出謀劃策,又有衆將士捨生忘死地奮戰,必能攻破它!”
“王將軍說的好!”李淵很誠懇地說道,“自舉旗以來,各位將士同心戮力,共破敵賊,方有今日這個大好局面。本公在此深表謝意,同時也希望諸位同仁再接再厲,傾力拿下長安城,此後共享榮華富貴。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話音剛落,堂上的文官武將們不約而同地向大將軍李淵擲地有聲地發誓:
“請大將軍放心,我等定將捨命殺敵,攻取長安!”
這場面令李淵十分高興,他笑呵呵地讚賞了一番自己的屬下。
過了會兒,李建成忽然畢恭畢敬地問父親:
“請問大將軍,我軍如何分兵進攻長安?請大將軍明示!”
李淵沒有直接回答李建成的提問,而是側身與裴寂嘀咕了幾句,然後才向在座諸位宣佈道:
“我軍將兵分兩路,向長安進發。一路由建成率軍自永豐倉向長樂宮進發,進攻長安東南兩面,一路由世民自阿城進發,進攻西北兩面。本公和裴大人將隨同建成一道出發。軍令下後,請諸位回去準備,後日出兵長安。”
衆將得令,隨即動身前往各自的軍營,佈置戰前各項工作。
李淵與裴寂、李建成又談論了好半天軍機大計,方一道走出署內,朝李建成的軍營疾步走過去。接着,李淵又一次站在點將臺上,對着幾萬將士作了番精彩的動員,使得士兵們個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
此日,冬陽高照,北風呼呼地颳着。一大早,李淵就命令李建成集結各營將士發號施令。不多時,義軍便從永豐倉井然有序、浩浩蕩蕩地開赴長安。一路上,人馬喧騰,沙塵飛揚,遮天蔽日。兩旁的百姓夾道歡送,對威武之師讚不絕口。
李淵的部隊一路倍道而行,趕往目的地。每次經過隋煬帝的行宮、園苑,李淵都會令人將其關閉,放出宮女歸還其親屬。衆宮女對李淵的仁義感激不盡,個個跪地泣拜,如事再生之父,過後欣然離去。
在李淵揮師長安的同時,李世民也率軍自阿城出發,十餘萬大軍雄糾糾氣昂昂地奔赴戰場。因阿城距離長安較近,因而李世民的部隊不出兩日就達到了長安城外,並按李淵的部署在金城坊安營紮寨。李世民清楚大戰將至,因此一面嚴明軍紀,一面又與士兵們打成一片,以結其心,好讓他們奮不顧身地衝鋒陷陣,爲自己效命。晚上,他專與房玄齡、劉弘基、長孫順德、柴紹等得力親信共議攻城計策,一邊等待着父兄大軍的到來。
幾日過後,李淵率軍進入了長安,在春明門西北處紮營駐軍。這時,各路人馬都已齊聚長安,兵力達二十餘萬。李淵深知民心向背將決定自己大事成敗,所以他一邊四處安撫百姓,一邊傳令各軍將領必須嚴格約束自己部下,不得侵擾百姓,違令者嚴懲不貸。一日竇軌部下一士兵因偷吃老百姓地裡的蘿蔔,被人告發,李淵派人查實後,便當作殺一儆百的典型將他的頭砍掉。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軍士敢違令做損害百姓的事兒。如此嚴於律己的軍隊,自然深受百姓的擁擠與愛戴,當地百姓對義軍讚不絕口。
長安城內聞說李淵義軍已兵臨城下,四面包圍了城池,不由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此時,隋煬帝楊廣依然在江都指揮宇文化及、王世充等將士抵抗李密的瓦崗軍。城中只有代王楊侑等一幫文臣武將鎮守,他們聽說李淵已到長安,不禁人人自危,驚慌失措。刑部尚書兼京兆內史衛文升年老體衰,一聽到李淵兵進長安,憂懼成疾,又恐禍及自身,就借身有不適之故不理朝政。而作爲一城之主的代王楊侑因年幼怯懦,見李淵義軍勢力強大,也是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朝中主符郎宋公弼等文臣自知守軍難敵城外義軍,到時城破必殃及自身,因而力諫接受唐國公的多次諭告,打開城門迎接義軍入城。朝堂之上,宋公弼惴惴不安地向高高在上的楊侑諫道:
“代王,今皇上遠在江都,不能顧及京城。王世充將軍疲於應付瓦崗賊軍,無法抽身前往支援,而屈突通將軍也被叛軍劉文靜阻於潼關,難以進兵。現唐國公大軍扎於城牆之下,氣勢洶洶。爲今之計,臣以爲當請唐國公入城爲妥。”
“不可!”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厲聲道,“代王,李淵父子自晉陽起兵,一路殺向長安,其目的就是要奪取大隋江山社稷。倘若放李淵入城,那無異於引狼入室。請代王三思!”
“陰將軍,你疑慮過重了吧!”宋公弼沉聲反駁道,“唐國公不是遣使宣稱自己尊奉隋室,還敢有妄想?他舉義旗,是爲平定亂賊,以安天下,豈有纂逆之心?”
“是呀,是呀!唐國公身爲大隋國公,又是皇親國戚,哪能心懷異志,謀奪皇位呢?”不少老臣搖首附和宋公弼,“代王,唐國公世代忠良,向素仁義忠誠,爲大隋盡心竭力,豈能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望代王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