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擔心中國軍隊的轟炸,日軍派往彰武方向的援軍,都是晝伏夜出,夜間行軍。採取了夜間行軍的方式,雖然可以避免地面部隊遭到對手空軍的轟炸,但夜間行軍卻也給對手的特戰隊和敵後游擊隊提供了便利的攻擊機會。
1944年1月3日夜晚,瀋陽通往彰武的公路邊。
白雪皚皚的雪地中,隱藏着一條條白色的人影。那些是肖柏部的雪地特種部隊。雪地特種部隊,是肖柏根據東北冬季的條件,專門建立的一支雪地特戰隊。這支軍隊,除了配備有白色迷彩服、白色披風之外,還裝備了雪橇和摩托雪橇。所有的武器,都配備有專用的防凍油,適合在冰天雪地的惡劣條件下使用,而不會導致卡殼等現象,也不會槍栓被凍住拉不開,保險開關被凍住,導致槍支無法使用。
雪地特戰隊,早已在公路線上埋設好了地雷,並架起機槍,等着從瀋陽出來的日軍。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到了大約晚上8點的時候,公路上瀋陽方向,照射過來幾道雪亮的燈柱,接着就聽到,公路上響起了沉悶的發動機引擎聲。
“注意了!敵人要來了!”有人輕聲說了句。
打頭陣的,是日軍的一輛97改坦克。日本人改進了這種坦克,把原來短身管的57毫米火炮更換成長身管的75毫米火炮,使得97改坦克擁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可是因爲本身97式坦克炮塔內部空間狹小,而且自身重量輕,在換裝上大炮之後,炮塔內的空間更加狹小,車內條件變得更爲惡劣。此外,75毫米炮在射擊之後,強大的後座力,還有嗆人的硝煙,都影響了97改坦克火炮的射速。
因爲炮身長度的問題,所以後來日本人乾脆把97改坦克變成一種開放式炮塔的坦克,解決了炮身長度和嗆人的硝煙這兩個問題。可是開放式炮塔,使得坦克乘員的生存力更差。攻擊方,只需要迫擊炮就能讓這種坦克失去戰鬥力。
可以說,97改坦克裝備的90式野炮,能夠擊穿當時蘇美的中型坦克,但97改坦克本身的裝甲過於薄弱,而且火炮射速慢,車內條件又惡劣,影響坦克手的戰鬥力發揮。因此這種坦克不僅戰鬥力比不上蘇美中型坦克,生命力更是脆弱。
日本人也想過,在本土決戰的時候,要使用更加先進的三式和四式中型坦克,還有安裝了88毫米炮,重量達到37噸的五式中型坦克。只是三、四和五這三種坦克,還沒有大批量生產,也來不及運到中國。
手裡緊握着榴彈發射器的戰士,死死的盯住這輛日軍坦克。這名戰士知道,自己手裡的榴彈,足夠幹掉這種坦克。因爲日軍的97改是開放式炮塔的坦克,只需要一發榴彈打到開放式炮塔內,即可引起裡面彈藥殉爆。
不過沒有得到命令,戰士沒有開火。
特戰隊大隊長,耐心的等待着,等着日軍打頭的坦克過去。
轟鳴的97改坦克,履帶碾過積雪,揚起陣陣雪霧,從公路上疾馳而過。緊接着,後面是兩輛97式坦克開了過去;再後面,是日軍的91式裝甲車和三輪摩托車隊。中間,是滿載着日軍的卡車隊,還有拉着各種重炮的火炮牽引車。
日軍機械化部隊過去之後,後面的都是挽馬制和馱馬制的部隊。
成羣結隊的日軍步兵,皮靴踏在被履帶和車輪碾壓過的雪地上,揚起一陣陣白霧。跟隨着步兵羣的,是日軍的拉着各種火炮的騾馬。
日軍機械化程度還是比較低的,除了少數重炮是以火炮牽引車或者卡車牽引之外,大部分的重炮和幾乎全部的中口徑火炮,全部是騾馬牽引。
等到日軍那些由騾馬牽引,行動不方便的炮兵出現的時候,特戰隊大隊長才拔出手槍,對準空中“啪”開了一槍。
槍聲就是命令,聽到槍聲,負責引爆的戰士壓下起爆器。
“轟轟轟”公路上就像是發生了雪崩一樣,滿地的積雪在爆炸聲中飛上天空,漫天都是飛舞的雪花。埋設在公路上的地雷發生了劇烈爆炸,灼熱的火浪裹着彈片四處飛濺,公路上那些拉着火炮的騾馬和跟着火炮前進的日軍炮兵當即倒下一大片。
架設在雪地中的一挺挺通用機槍,從白布下面吐出了猩紅色的火舌,潑水一樣的子彈打在雪地上,打得四處雪花橫飛。暗紅色的火鐮,劃破了滿天飄雪,中彈的日本人,不斷噴出紅色的血霧。
“襲擊者!後面有襲擊者!”有日本人喊叫起來。
發現後面的炮兵遭到襲擊,前面的日軍步兵迅速轉過頭來,向襲擊者發起反撲。
就在日本人踏着沒過膝蓋的積雪,衝過來的時候,雪地裡安放的定向地雷接連爆發出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飛騰而起的雪花,夾雜着無數鋼珠和碎片,向衝過來的日本人劈頭蓋臉噴灑了過去,進入定向地雷爆炸範圍的日軍當即倒下一大片。
“噠噠噠”轉過槍口的通用機槍,發出嘶鳴聲,不斷向敵羣潑灑金屬暴雨。
發現襲擊者,日軍的一輛97改坦克緩緩轉動炮塔。但日軍的坦克尚未來得及開火,就聽到“嘭”一聲,一發榴彈準確的落在97改坦克的開放式炮塔內爆炸。“轟”坦克開放式炮塔中騰起一團烈焰,日軍車長、炮手和裝填手全部被爆炸的榴彈打得血肉橫飛。緊接着又是一發榴彈落在炮塔中,火光一閃,坦克的彈藥發生殉爆。
“轟”這輛97改坦克騰起一團沖天烈焰。
而那些封閉式炮塔的97式坦克,則遭到特種兵用反坦克槍的點射。
“嗖嗖嗖”一條條火舌從雪地中吐出,準確擊中了日軍的97式坦克和裝甲車。子彈擊穿了坦克和裝甲車,打得車內血肉碎塊四處飛濺,那些中彈的坦克和裝甲車,紛紛癱瘓在雪地中,再也無法動彈。
一輛沒有中彈的91式裝甲車衝出來,車上的三挺機槍不斷咆哮。
就在此時,一條呼嘯的火龍“嗖”竄了過去,正中日軍裝甲車的正面。這種薄皮的裝甲車根本擋不住火箭彈攻擊,當即被金屬射流擊穿,裝甲車發生爆炸,舔舐的烈焰從射擊孔和裂縫中噴出。
裝甲車的車門打開,兩名渾身起火的日本人從車內滾了出來,在雪地上打滾。
幾十發槍榴彈落在日軍卡車隊中,有不少榴彈準確落在卡車上面炸開,那些站在卡車上的日本人被炸得東倒西歪。緊接着,又一發迫擊炮彈落在一輛卡車上,那輛卡車頓時騰起沖天烈焰,車上的日本人乘坐了“土飛機”飛上天空。
遭到襲擊的日軍終於反應過來,日軍機槍手架起機槍,擲彈筒手扶着擲彈筒,向中國特種兵藏身之處進行了反擊。
“撤退!”特戰隊大隊長果斷下了命令。
戰士們迅速閃身,跑到後面,有人爬上摩托雪橇,有人綁上滑雪板。
那些日本人,踏着沒過膝蓋的積雪,追趕過來,卻被斷後的戰士用機槍、迫擊炮和榴彈發射器壓制住。等到主力撤退,這些斷後的戰士轉身到了樹後面,跳上了摩托雪橇,啓動引擎。摩托雪橇發出轟鳴聲,迅速離開戰場。
損失慘重的日本人,看着摩托雪橇和滑雪者離開的背影,氣得“哇哇”亂叫。追趕又追不上,距離太遠了,打又打不準,他們只好胡亂在後面放了一通槍,隨後就轉身回到公路上,檢查己方的損失情況。
遭到了騷擾,原本日軍要在一個晚上行軍五十公里的計劃被打亂。
清理了被炸燬的車輛,擡走屍體和傷兵,急着趕去彰武增援的日軍又繼續趕路。
但他們行進了七公里之後,又一次遭到特戰隊的襲擊。
這一路過去,到處都是中國特戰隊。沿途襲擊,迫使日本人不得不加強戒備,在公路上行進,還要分出巡邏隊,去偵察公路兩邊的動靜。這樣,日軍行走的速度就慢了很多,原計劃一個晚上行軍五十公里,現在看來,連二十公里都走不了。
這還不算,那些駕駛着摩托雪橇的特戰隊員們,時不時的出現在日軍行軍隊伍的最後面,用雪橇上架設的通用機槍,利用自己機槍射程比日軍機槍遠的優勢,遠遠的向日軍後陣掃射一通,等日本人回過頭來,他們又迅速開着摩托雪橇離去。
日本人沒有摩托雪橇這類的裝備,在雪地上行動不便,速度慢,根本就追不上對手。遭到襲擊之後,他們只能是看着襲擊者逐漸遠去的背影乾瞪眼。
也就在特戰隊不斷干擾增援日軍的時候,在彰武一帶發動攻擊的中國軍隊,連夜對日軍陣地發起進攻,一刻都沒有停頓。
夜間,雖然說己方沒有空中火力支援,但是在夜戰中,守軍的視線也受到限制,比較難以準確擊中對手。而進攻方,卻以猛烈的炮火,一座座摧毀被發現的暗堡,再以步兵藉助着夜幕的掩護,靠近敵人,以手雷、衝鋒槍和手槍,一點點殲滅敵人。
山坡上的攻擊戰,坦克無法開上去,中國軍隊就想出一個辦法:在油桶裡面填充了沙子,步兵推着油桶,逐漸靠近敵人。那些填充了沙子的空油桶,可以用來抵擋子彈的攻擊,成爲了“人力土裝甲車”。
當然,日軍的手雷和擲彈筒,還是能對這些“人力土裝甲車”構成威脅。不過中國軍隊有迫擊炮和槍榴彈的壓制,又能掩護步兵抵近敵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