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百姓轉徙,到處丐食,無路可走,乃聚而造反。衛所將士,無衣無食,飽受壓迫,困苦不堪,焉能不反?”
秦浩明撥開炭火,瞬間涌起的熱量驅趕了身上的寒意,可心裡的冰冷卻是不曾消散半分。
大明最混亂的年代馬上開始,漢人的苦難也將拉開徐徐帷幕。
“兵將從賊而爲寇”,使得明朝官兵之害尤甚於流寇。
官兵們轉而爲“寇”搶劫百姓,而流寇卻打出“剿兵安民”的旗號去爭取民心。
官匪殊難分清,受苦的始終是漢人百姓。
百姓憤而反之亦爲寇,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大明朝又焉能不亡。
“難道就沒有解決之道?大明的國祚莫非要亡於反賊叛軍之手不成?”
餘佑漢搔搔頭,臉色有些難看。
大明立國兩百餘年,之前歷代君主都甚爲關心民間疾苦。
若不是接踵而至的天災導致民衆流離失所,引起國家動亂。百姓還是心向大明,餘佑漢也不例外。
“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這漢人的江山無論到了哪路反賊手中,終歸是炎黃子孫,身上流淌的是漢血,民心民意還是要的,斷不至於亂開殺戒,毀我漢人文化衣冠。
怕就怕關外的滿清韃子奪了漢人的花花江山,那可就是一場漢人最大的浩劫啊!
老祖宗曾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看五胡、元朝不正是如此?”
秦浩明的眼中涌起難以言喻的傷感和悲涼,真實歷史不正是如此嗎?
“當不至於如此吧!”
看見秦浩明悲傷的眼神,餘佑漢原本覺得不可能之事,頓時也顯得有些信心不足。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韃子血。外族入侵,打出去便是,矯情了。”
秦浩明眼神越來越凌厲,今天給餘佑漢挑起心情,很是感嘆一番。
然而這有卵用,悲傷痛苦解決不了問題,徒自墮了氣勢。
“秀才言之有理!說一千道一萬,打鐵尚需自身硬。莫理會這些野蠻人,發展好自己纔是關鍵。”
餘佑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你說的肥皂真的有那麼值錢嗎?”
秦浩明的家底他是清楚的,依仗的無非就是這些叫肥皂的東西。
他的雄心壯志剛剛被秦浩明鼓動起來,可不想出師未捷身先死。
“就你囉嗦!”
秦浩明笑罵一句,眼裡盡是戲謔對他說道:“你回去整理一下,尋個由頭,跟我到應天府賣肥皂,這些可是你的軍餉俸祿。”
“中!我回去立馬安排人手事務,等候吩咐。”
餘佑漢非常乾脆應承下來,轉身離去。
心中有了希望奔頭,軍人本色盡顯,乾淨利落至極。
崇禎十一年冬,秦浩明帶領衆人離開臨浦,踏往他鄉發財致富。
仙霞關位於今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南仙霞嶺上,地處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閩浙往來要衝。
仙霞關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關口。
“大家先休息一下,檢查貨物是否有綁結實,切莫路上散架?”
秦浩明威風凜凜騎在一匹年老的瘦馬上,踏着千年古道,緩緩前行。
衆人齊聲應諾,驅趕牲口停頓下來。
七拼八湊二十幾人的隊伍,有流民、秦家族人、衛所老兵等,拉着秦浩明的全部身家,五萬塊肥皂前往南直隸應天府售賣。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沒有錢財糧賦來源,秦浩明的所有打算不過是空中樓閣,縹緲而虛幻。
而臨浦地方小,市場有限。
水淺王八多,人際關係又不容易處理,故此前往應天府是最好的選擇。
明代中葉以後,應天府人口達120萬,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首都。
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遊歷中國後,在《利瑪竇評傳》中寫到:“目睹金陵這座大城,未免眼花繚亂……明代的應天府極其雄偉壯觀,堪與十九世紀的歐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擬。本朝開國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蹟,東方所能見到的一切都無法望其項背。”
終明一朝,金陵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一切對秦浩明來說,便是人傻錢多速去。
“城垣高達二丈八尺,城垛三千八百垛,女牆高八尺,城樓八座。其中城牆比內牆高出近一尺。”
餘佑漢迅速偵查了仙霞關附近的地形和城牆狀況,口若懸河。
這時就體現出他的軍事專業素養,張雲只能在一旁羨慕的看着。
“巡司所距離城門約兩公里,10分鐘內兵員便可抵達城樓,兵員估計有兩千人上下。”
董長青之前有越過仙霞嶺,故此對大明守備和附近地理相當熟悉。
仙霞嶺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臨浦100餘公里。
曲折狹窄,兩側山高谷深,接岫連峰,其間有窯嶺、仙霞嶺、茶嶺、小竿嶺、楓嶺、五顯嶺等險隘,合稱仙霞六嶺。
六嶺中以仙霞嶺最爲險峻。仙霞關爲其重要關隘。有四道關門,東北和西南各兩關,皆以條石砌成,高3.4米,寬2.7米,均建在兩山夾峙的危巖陡壁之隘口中。
關嶺海拔高591米。總長5公里。五公里麻石壘砌的古道,一路蜿蜒前行。
秦浩明綜合他們的報告和自己看到的東西,迅速在紙上速記着。
這可是珍貴的第一手地理地圖資料,今後的行軍打仗可少不了它。
指望明朝府縣的地圖,秦浩明總覺得有點不靠譜。
許多關隘,密道都沒有標註,特別是線路偏差嚴重。緊急時刻,必然延誤軍情。
“你們都看一下,有沒有要補充。今後行軍地圖都按這個標準刻畫,具體的技巧晚上入住的時候教大家。”
秦浩明現在就開始爲將來做準備,教他們繪畫軍事地圖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