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節 銀幣的作用

徐鴻軒抿嘴一笑,“秦督,這可是好東西,天下誰人不識它?”

“就是,秦督,這不就是銀票嗎?”

“哇……,我這是昌隆錢莊一萬兩的銀票。”

“咦,我這是升隆錢莊的。”

“我這是鄭家的銀票,管他呢,要是我的就發財了。”

……

衆人手裡拿着或粗糙或精細的各家不用銀票紛紛嬉笑着說,這要是我們的就好了。

“這確實不是我們的,但我們自己也有。”

秦浩明微笑着說一句,接着朝洪迪新示意一眼,後者及其慎重的端出一個木箱,打開箱蓋,取出一疊嶄新的銀票,還有統一制式的銀幣分發給衆人。

“秦督是要開錢莊嗎?唔……這銀行是錢莊的意思嗎?”

盧欣榮左手拿着做工精緻的銀票反覆端詳,上書大明銀行,右手掂量着銀幣,彷彿在測試重量。

“大抵是這個意思,但又略有不同,你們先看,待會本督再做解釋。”

秦浩明點點頭,一會兒又搖搖頭說道。

“好漂亮的銀幣,做工真好,看來冶造局那班工匠不錯。”

許傑接過洪迪新遞給他的銀票和銀幣,把注意力放在銀幣上。

入手感覺就很好,銀光燦然,新鑄成的銀幣似乎還有一些衝壓時的餘溫,再仔細看,銀幣並沒有複雜圖案,正面中間四個字“大明銀行”。

字是秦浩明寫的,再用拓本印,論書法水平,尚可一觀,談不上大家之作。不過用來印製,也綽綽有餘。

銀幣背面則是“一兩”字樣,當然還是秦浩明所書。

各人手中都是拿起一枚銀幣,仔細觀看,這東西對大明的人來說還是很新鮮。

大明一直沒有正經的鑄造過金銀幣,銅幣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而且很少有朝廷統一管制。

民間現在不僅在用天啓錢,更多的是用萬曆錢和嘉靖錢,甚至還有人用前宋的銅錢,更早的銅錢存世量少,不宜拿出日常使用,可以當做古董了。

吳鋒拿着銀幣,先是上下翻動,滿是陶醉的欣賞了一番銀幣上的字樣,接着才仔細觀察銀幣的樣子,這時才現問題:“爲何銀幣要有花邊?”

秦浩明笑道:“人心叵測,要是有人拿到銀幣後,大規模的從四邊磨掉銀邊,積少成多,也是會小賺一筆。

或是將來民間使用,有人也會磨邊,當一兩的給我磨成八錢,六錢,到時候不僅是損失一些銀子那麼簡單,還會影響我們銀幣的信譽。”

“原來如此。”吳鋒恍然大悟道:“用這花邊是防止人私下打磨,好主意,果然好主意。”

吳鋒微笑着掂了一下銀幣,說道:“一兩的銀幣實則重八錢,另外含有一些輔料,又是二錢……”

站在左近處的閻應元,兩眼突然一亮!

秦浩明看到他的神情微笑着問道:“可是明白了什麼?”

“是明白了一些。”閻應元眼中顯露出興奮之色,他不是笨蛋,哪還有想不明白的?

一想明白,敬佩之情就按捺不住了,閻應元忍不住拱手道:“大人真是天縱之才!”

秦浩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鑄幣,不管是朝廷的銅錢還是秦浩明這裡鑄成的銀幣,錢息當然是最要緊的。

朝廷拿二十萬兩本錢來買銅,鑄幣值六十萬,不算成本什麼的,一進一出就能賺四十萬。

當然,這銅錢的質量可想而知。

秦浩明的銀幣當然不必如此,一兩去二錢,再加二錢輔料,一兩銀賺四錢,毛利就是百分之四十而已。

就是說,發行一百萬枚一兩銀幣,利就是在四十萬兩。

當然這是還沒有計算成本的算法,不過鑄幣的成本並不高,十分有限。

在他的計劃中,大明銀行不僅要制銀幣,還會制少量的金幣和大量的銅錢。

當然,銅錢又是另外一種製法,需要人工較多,技術含量要比這種鑄造銀幣的辦法簡單的多,當然質量水準也相差的比較遠。

銅幣秦浩明並不打算投入太多,銅幣是準備用來賺錢的,只要質量稍微好過普通的民間鑄幣就可。

閻應元高興了一會,猛然警醒似的,他低聲向秦浩明問道:“秦督,這銀幣若是在民間發行,定然會被覺份量不足,還有雜質,這……”

“誰告訴你要在民間發行?”一旁的秦浩明反問道。

放下手中這枚,又拿起一枚檢視,見銀幣質量幾乎完全相同,不覺又點了點頭。

轉頭見一臉愕然的閻應元,秦浩明拍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說道:

“銀幣份量不足,要補足這份量就是拿大明銀行的信譽來保證,保證就是這銀幣後面上的兩個字。

一兩是足額的當一兩用,而如果一開始就在民間發行,就算我們在閩粵兩省有極高的信譽,百姓和商人用起來定然也是疑慮重重。

既然如此,早期就不必直接發行出去,而是我們自己用。”

“原來如此。”閻應元也是聰明人,一下子就想明白。

洪迪新屈着手指算道:“諸位,軍餉是大頭開銷,各家作坊的工錢緊隨其後,這兩樣一年要過百萬兩。

如果發行這種銀幣來當工錢和軍餉,光是這一塊就省好幾十萬。

再加上工地上的民夫和建築開銷,這一塊又能省下來不少。

爲什麼能省呢?這銀幣先不在民間發行,給咱們自己人,可以叫他們在總督府的商行用,銀幣一兩就是一兩的額度,這樣保證了信譽。

咱們的將士和工人民夫都能用,大明銀行收這種銀幣當然也沒有問題,士兵和工人拿了餉銀工錢又不是立刻就用,這就等於大明銀行先向他們借支了銀兩……”

洪迪新把其中的關節之處向大家一一說明,然後把目光轉向秦浩明。

秦浩明點點頭,站起來親自朝若有所悟衆人詳細解釋,“諸位,本督來補充以下幾點,希望大家能夠支持……”

隨着秦浩明的娓娓道來,衆人總算明白過來。

原來,總督府內部的開銷已經逐漸大到不能公開的地步了。

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一百二十六節 嶽託授首第四百六十五節 大明銀行第三百九十二節 讓他們全部趴下第二百二十七節 傷殘紀要第五百四十一節 猖狂太甚第五百六十一節 東廠和錦衣衛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中計策第三百九十五節 第一步第三百五十八節 還施彼身第五十九節 斥候遭遇戰第五百六十九節 太子朱慈烺(感謝書友阿杰阿軒阿心六萬大賞!)第六百四十六節 家是他們的家,國不是他們的國第七十八節 秦浩明的殺手鐗第四百九十一節 背水一戰第八十一節 官職在身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五百零二節 以夷制夷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五百三十三節 丟臉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一百八十四節 多爾袞,一生爲何?第六百一十八節 終成軍第五百六十八節 軍魂第一百六十一節 曲意奉承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五百三十七節 渾水摸魚第二百一十六節 生產建設第三百六十八節 利劍出鞘第四百一十二節 天譴計劃第五百九十四節 多鐸危矣第六百一十三節 決戰關頭第一百一十節 狼行千里第二百六十二節 衝突來臨第三百八十九節 也就那樣第五百節 真的很酸爽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四百五十三節 各執一詞第六百五十六節 徐徐圖謀第二百四十一節 王樸伏罪第五百五十八節 碾壓韃虜第六百一十七節 奸猾吳三桂第四百六十三節 年底總結第五百一十四節 這一切都值得第四百七十九節 說漏嘴了第三百九十九節 好戲開場第一百六十一節 曲意奉承第五百零六節 翻雲覆雨第四百七十九節 說漏嘴了第三百七十二節 首戰告捷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三百零六節 張雲的心志第二百二十八節 有妻婉兒第一百九十三節 奏對崇禎第一百八十九節 倒算反攻第七十一節 驗收首級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四百一十八節 南洋局第四百四十八節 取捨之間第五百九十節 大戰開幕第一百二十五節 又是這套第三百九十五節 第一步第六百一十八節 終成軍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三百二十二節 護衛隊第三百一十六節 佳人風情第四百八十三節 漢人要變成虎第四百四十九節 囂張第二百零三節 宣府防衛第五百二十七節 志不在此第五百八十六節 人心向背定成敗第五百六十九節 太子朱慈烺(感謝書友阿杰阿軒阿心六萬大賞!)第十九節 產品誕生第四百八十一節 無所不能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一百零九節 崛起第四百八十九節 三件大事第一百節 君臣奏對第四百九十節 斬草除根第二百五十六節 水師革新第六百零六節 來了,就別走第六百三十八節 有他們在,就無大清(新年快樂!)第二百四十五節 雞飛狗跳第一百九十九節 崇禎的步驟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三百八十九節 也就那樣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二百零四節 秦浩明的第一把火第五百九十八節 十五弟,糊塗第三百三十節 志存高遠第五百六十六節 受降第四百九十一節 背水一戰第四百七十三節 何等之難第二百六十八節 逃脫第九十一節 漢家文化第二百五十四節 國之利器第二百二十六節 心思難測第二百三十節 莫欺少年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