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面對皇太極銳利的眼神,多爾袞臉色赫然,囁囁不能言。

心中一方面訝然於皇太極的魄力,爲了拉攏取信自己,毅然把大明將領秦浩明別有居心的信件給自己看。

這封信內容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人辯不明道不清,根本無從說清。

現如今,皇太極不惜臉面,大大方方的展示給自己,頓時讓這封信失去應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多爾袞又感嘆於皇太極思維敏銳未雨綢繆。定南軍纔剛剛斬頭露角,就如臨大敵片刻不敢鬆懈。

到底是爲君者,考慮事情周全而縝密。

不似自己,短於政務戰略,格局終究有限。

“縱觀近年大明優秀將領,唯有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樑最令人稱道。可二者在治軍間的手段謀略,卻又頗爲不同。”

多爾袞回答不上來,皇太極也不在意,而是自顧喝了一杯酒,自問自答。

畢竟,他知道多爾袞在行軍打仗上或許有些天賦,其他的只是中人之姿,並無什麼出彩之處。

今天過來,也只是礙於時局惡劣,過來點撥一番。

目的是要多爾袞認清事情原委,一則避免內部爭鬥,二則卻是要他鼎力相助。

“戚繼光以制度帶兵著名,李成樑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

二者皆有利弊,很難說誰好誰壞。

戚繼光守規矩重製度,獎罰分明,百戰百勝,這是戚家軍的優勢。

可弊病是循規蹈矩太過僵化,手下很難有優秀將領能冒頭。

有他在,自然萬事無憂。

可若沒有他,戚家軍也就此煙消雲散,很難繼續傳承下去。

而李成樑用戰功獎勵手下健兒,其後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祖寧等輩皆富貴,各擁一城,威震遼東。

其一生育有九子,分別是李如鬆、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

九個兒子個個驍勇善戰,立下了戰功赫赫,時人稱爲李家九虎將。

五個做到總兵官,四個做到參將。連他們的部下都驍勇善戰,立下戰功無數,在遼東傳爲佳話。

雖說到了後期,早年的進取之心喪失,功業逐漸由盛而衰,暮氣難振……

但不管怎麼說,遼東大地現在還是他的將領在抵抗着大清的擴張……”

對於戚家軍的評價,皇太極只是寥寥數語帶過,但對李成樑家族,卻如數家珍般一一道出。

滿人崛起於黑山白水,興起於遼東半島,歷史非常短暫。

一部家族史,就是目前建奴的整個歷史過程。

而這,都是伴隨着遼東王李成樑一生興衰,所有的建奴都對此知之甚祥。

李成樑少年時代就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因家貧,四十歲以生員襲職。起初爲險山參將,因屢建戰功,隆慶元年進爲副總兵官,協守遼陽。

隆慶四年,被提拔爲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明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韃靼插漢兒部多次進犯遼東。

此後十年間,明朝三員大將相繼戰死。時值邊備廢弛之秋,李成樑蒞任即募四方健兒抗擊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擾,與是軍聲始振。

在明將官吏貪懦,邊備廢馳的時代,李成樑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前後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北方各遊牧部落,拓疆近千里。

先後奏大捷者數十,萬曆皇帝動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

而李成樑武功之盛,自太祖、成祖二百年來未有也。其始銳意封拜,師出必捷,威振絕域。

除了他自己位望益隆,其子弟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

最終,遼東大地成了大明一道堅固的屏障,並在開原、清河、撫順等地開辦貿易市場,與當地部落貿易。

李成樑死後三年,萬曆四十六年,老奴努爾哈赤才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廷宣戰。

可以說,李成樑若未死,老奴哪裡敢反明?

當然,話說回來,成也蕭何敗蕭何,如果不是李成樑養寇自重,老奴也沒有崛起的機會。

包括大明朝廷對滿人建奴的稱謂,正是因爲努爾哈赤年輕時曾經是李成樑家中的奴僕,且出身於大明建州左衛,故以此相稱。

隨着皇太極娓娓道來,逐一分析其中得失利弊,多爾袞結合自己和秦浩明交手的經驗,終於明白他爲什麼如此忌憚定南軍?

盤踞在旅順和金州的定南軍,不僅融合了戚家軍的規矩和制度,更是和李成樑一樣,大力培養手下將領。

張雲、盧欣榮、閻應元、李想、殷雨昂……原本的籍籍無名之輩,隨着此次瓦房店大戰,揚名整個遼東。

與薊遼邊關的明軍相比,他們敢打敢拼無畏生死,根本無懼大清將士的赫赫威名,打出自己的威風。

假以時日,憑着大明的財力物力人力,還有他們的新式槍炮,只要有十萬這樣的大軍,滿人還真不是他們的對手。

想起滿人對漢人的殘暴手段,以及定南軍主將秦浩明對遼東滿人的報復殺戮,皇太極擔憂滅族並非危言聳聽。

念及此處,多爾袞對皇太極的眼光愈發敬佩,心裡對他的仇恨也開始鬆動起來。

確實,在面對舉族危急存亡之際,個人恩怨似乎可以暫時放下。

“那皇兄可有什麼應對之道?”

多爾袞對於皇太極的謀略還是有信心的,既然能發現問題,那必然有解決之策。

公允的說,他雖然和皇太極仇深似海,彼此之間明爭暗鬥,但唯獨在大局上非常佩服後者的眼光。

否則,歷史上多爾袞也不會在皇太極死後,對他留下的遺命堅決貫徹執行,從未有半分更改,簡直比兒子還乖。

見多爾袞雙眼灼灼發光,鬥志昂然,皇太極反而微微輕嘆,白皙的臉上泛起幾分苦澀,眼眸中露出幾分疑惑和猶豫。

定南軍不同別的大明軍隊,戰力強悍武器精良,急切間又能有什麼辦法?

但多爾袞的士氣好不容易鼓起,還是必須說點什麼。

ps:感謝諸君春節期間的打賞和投票支持,阿土回來了。

謝謝大家的理解,回老家過年真是瘋狂,親戚同學發小,一波又一波,真的無法碼字,腦袋就沒有一天清醒,大碗大碗喝酒。

不過,真的很痛快很熱鬧。

爲了彌補春節斷更的損失,給大家推薦一本新書《南明大丈夫》。

書雖然是新作,可作者卻是《崇禎十七年》的老作者,完本之作三百多萬字,那文風行文簡直是太爽,阿土也每天追看,希望諸君喜歡,共賞!

第一百七十二節 病入膏肓第十九節 產品誕生第一百八十節 速度制敵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三百七十八節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二百二十九節 家宴第五百六十七節 入城第二百零一節 崇禎的手段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五百五十六節 度日如年第九十八節 帝王心術第三百三十一節 大明無敵第九十八節 帝王心術第二百五十八節 無敵水師第一百五十六節 兩面三刀第二百四十四節 改變第五百一十五節 戰前第五百五十七節 殺人了第二百八十八節 首輔之言第六百四十六節 家是他們的家,國不是他們的國第三百六十二節 攻受易位第一百五十一節 刮目相看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九十五節 府軍驕橫第五百零一節 首重軍功第二十九節 好友來投第六百一十四節 建奴白甲第六百二十節 撤退事宜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四百零七節 私鹽氾濫第四百三十七節 崇禎的感觸第六十九節 防禦部署第五百二十八節 誅心之言第四百三十八節 去去火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六百零四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五百三十七節 渾水摸魚第一百零三節 塵埃落定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刀所向,皆爲漢土第一百五十七節 耐心不好第三百九十六節 寧德府第二百八十二節 振聾發聵第一百六十五節 基礎第五百三十五節 不禁折騰第五百六十七節 入城第五百零五節 本督管不了第三百一十八節 秦家族人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十一節 各有算計第六十二節 考察第二百一十節 圖謀馬市第二百七十五節 試探第三百八十五節 還是不是男人第一百零八節 黑暗第三百零七節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二百六十三節 私鹽之利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二百零一節 崇禎的手段第二百四十六節 對比第一百四十七節 血腥暗衛第三百四十節 送禮第五百零三節 棒子的安排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五百四十五節 海軍大都督第五百八十三節 建奴詭計第一百八十一節 壯哉,天雄軍第五百二十五節 煞費苦心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六百一十九節 說出去誰信呢第三百七十七節 崇禎召見第三百七十節 纏鬥第一百八十六節 曹家的罪惡第十四節 葉家的惦記第四百九十一節 背水一戰第一百零一節 三餉禍明第五百四十六節 鼓舞士氣第六百二十九節 漢人至上第二百二十二節 漢蒙一家親第二百二十二節 漢蒙一家親第四百二十八節 威脅第一百七十三節 事預則立第五百三十九節 一力降十會第三百三十二節 衆志成城第七十七節 阿巴泰的渴望第二百六十六節 靠海吃海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二百九十九節 兩手準備第四百九十五節 山雨欲來第四百七十七節 欺人太甚第三百四十七節 蓄勢待發第四百二十九節 部隊變革第四百八十四節 請秦督見諒第六百零九節 狂妄的警告第六百三十五節 什麼人帶什麼兵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爲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一百三十三節 諜影第三百九十九節 好戲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