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何去何從
將近中午時分,太陽光灑在清水明月關上,照得明軍士卒臉上的笑意更是明顯。|甚至連一些年紀大一點的魚尾紋,在這陽光底下也看着少了很多。
歷經艱辛,終於在今天打下了清水明月關,宣告建虜終於被打出了京畿之地,勤王也算有了一個好結果。
士卒們幻想着能拿到多少賞賜,是拿去還債呢還是先娶個媳婦再說,或者買點土地。而明軍的高級將領們,則都齊聚大營內的中軍大帳,並沒有在清水明月關裡面。
他們當然曾進去看過,但剩下建虜逃到草原之前,已經把清水明月關裡面破壞得一塌糊塗,沒法待。
孫承宗還在後帳,各級高級將領們都喜開顏笑的,那些文官還懂得矜持一點,至於那些武將,則早已忍不住在大聲說着話。
“那些建虜就一羣野蠻人而已,那懂得如何守城!要再敢留這裡,管叫他們埋骨在此不可!”
“是啊,真是可惜了,要不光是首級的賞錢,那都能堆成一座銀山!”
“……”
洪承疇就站在馬世龍的身後,巡撫位置中排在第一位,聽着身後那些武將說話,心中頗有點不屑。
如今的他,雖然擔任巡撫的時間很短,可以說是目前中軍大帳中的巡撫裡面最短的一個,可位置排在如此之前,全憑他在這次的勤王戰事中,有優秀的表現。得到孫承宗的賞識。可以預見,等凱旋之後。官途上必然能再往前走一步。
他之所以不屑,是因爲原本可以很快結束的戰事,硬是被其他部隊給拖累了。
清水明月關雖然險峻,但在紅夷大炮的轟擊之下,顯然不可能守那麼久。可建虜沒有死守城池,常常發起反衝鋒。要是能頂住建虜的反衝鋒壓力。戰事也就差不多了。
可就是眼下在吹牛的那些總兵,經常被建虜一衝就潰散。否則要是都像自己手下一樣的軍隊,那還用等到今日。
這次京畿之地的戰事,雖然估計殺了有一千多建虜,但能得到的首級卻不多,都被建虜搶回了屍體。
要真是有那麼多首級,不對,就算目前手頭已有的五百多個首級,估計朝廷都會賴賬。因爲朝廷根本就沒錢。
洪承疇的思緒想着想着,就又回到自己身上。
朝廷之前已經傳下明文,說三邊總督楊鶴被賜死,目前這位置正懸着。估摸着要是有孫大人向皇上舉薦。估摸着這三邊總督之位,自己倒是有五成把握。
想到這,洪承疇又想起了孫承宗的事。這次的勤王戰事,朝廷雖然不滿拖延至今,屢次催促。可終歸是打贏了清水明月關之戰,算是以圓滿結束。以孫大人的資歷和人脈,估計以後當個首輔都不是太大問題。
而孫大人對自己又很讚賞有加。只要保持這良好印象,那麼自己將來的前途必然也能更加光明。
洪承疇一邊想着,一邊臉上露出了笑容。正在這時,後帳傳來動靜,親衛護着大紅官袍的孫承宗轉了出來。
中軍大帳中的文官武將,一見孫承宗出來,馬上噤聲,但臉上都有一絲喜氣,想着要寫捷報,不知道如何分攤功勞。
孫承宗雖已六十七歲高齡,發須全白,可此時的精神卻也不錯,渾然沒有了前些天的隱憂。
他擺手先讓文官武將免禮,而後聲音宏亮地說道:“此次戰事,多虧各位能齊心協力,共赴國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挽社稷之危難。老夫對你們的諸多功勞,皆看在眼裡,也會如實向皇上奏報,爲你們求得應有的賞賜。”
文官武將們一聽,哪怕是城府極深的洪承疇,都開心地準備謝過孫承宗。但就在這時,卻有不和諧的一幕發生了。
只見一名親衛幾乎是連滾帶爬地闖進了中軍帳,就在門口那邊單膝跪地,大聲稟告道:“京師八百里加急的聖旨,已到營門口。”
中軍大帳內的人一聽,都有點不以爲然。特別是性子暴躁一點的武將中,就有人在嘀咕了:“肯定是又來催儘快結束戰事的聖旨,這都十三道聖旨了吧?”
洪承疇在心中微微冷笑,不懷好意地猜測道:“要是戰事再拖下去,京師裡的那些人會不會把頭髮都愁白了?”
孫承宗倒是眉頭一皺,他深知朝廷的難處。原本朝廷的庫房中都能餓死老鼠,但京畿之地的戰事一直不能結束,將近十萬勤王軍的糧草後勤,確實是爲難皇上,爲難朝堂諸公了。不過幸好,今天戰事結束,最艱難的日子過去了。
他如此想着,便中斷了準備論功的話題,轉而吩咐道:“先擺香案,接聖旨吧!”
中軍帳裡的文官武將一聽,頗有點不高興,有的藏在心裡,有的露在臉上,卻也沒有辦法。
可孫承宗的護衛還沒來及準備,就聽見帳外傳來喧譁之色,而後有人便闖了進來。
孫承宗擡頭一看,當即吃了一驚,失聲叫道:“高公公,你怎麼親自過來了?”
來人是崇禎皇帝最爲信任的三大太監之一,高起潛。
只見他臉上的汗水滴答往下流,喘着氣,陰着臉,尖着嗓子嚷道:“大事不好了,快快接旨吧!”
難道是要斷糧了?沒關係,這裡的戰事剛好結束了。孫承宗一邊猜測着,一邊趕緊接旨。
其他人的想法也和孫承宗類似,爲此,有的人不無惡意地想着,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該不會是京師的那些人籌不到糧,都辭官不做了吧?
然而,當高起潛一念聖旨,這些文官武將,不管城府有多深,經歷有多豐富,全都一下變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過神來。
山海關竟然失陷,被建虜給佔了?
他們的腦海中,第一個念頭是不相信。但這是聖旨,又是高公公親自傳旨,斷然不會有錯。到這時,他們才明白過來,爲什麼這道聖旨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趕來。
武將們可能還只擔心以後如何面對佔據了山海關,連通遼東的建虜,而文官們則還有另外的擔心,朝堂鉅變即將發生,大明今後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