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的第一期還不是載人任務,跟平時放個大衛星差不多。
本次由閃電02送上軌道的,有核心艙、接駁專用艙兩個部分,它們會在六百千米高度的軌道上,在閃電02的控制下完成對接。
六百千米的高度比近地衛星軌道要高出一半,能有效增加空間站壽命,反正投放高度不是制約閃電系列的原因,當然要選個好些的點。
“到達預定位置,可以開始投放仙宮一號。”航天中心裡,劉香湘報着情況,看向來看戲的沈文劍。
沈文劍點頭。
劉香湘按下執行按鈕,後面就沒有人要操作的事了。
在改成202立方的大箱子後,閃電02和閃電03進行過調整,現在箱子有自己的機械臂,投放大件時會把箱子整個擡升到機艙外,由三段式機械臂進行作業。
空間箱子應用在太空裡有點詭異,一個小盒子,突然旁邊變出個巨大的類長方體。
核心艙主體非常大,長度12米,高度和寬度都是3.8米,兩側有摺疊的熱陣列板,它一個就佔據閃電02一整個箱子的全部空間。做成類似長方體,截面其實是有四條短邊的八邊形,爲的是更優秀的空間利用率,這也是空天飛機運載帶來的優勢,若是火箭發射就不得不做成圓柱形。
這東西被機械臂抓住特定的節點,緩慢的調整姿態。
所謂核心艙,是包含了吃喝拉撒睡全部功能的艙體,加上熱陣列蒐集器,能夠滿足太空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如果足夠莽,這次就可以載人。
巨大的核心艙調整起姿態很費時間,爲保持相對靜止,閃電02花了八分鐘才把它調整好,鬆開機械臂。
“仙宮一號遠程啓動。”
隨着流程報備的聲音,由艙外同步觀測機器人傳回的畫面,能看到核心艙外亮起十幾個燈,光線在太空裡沒有漫反射,只是一些白點。
燈的主要功能是用於其他組件自動定位用的。
燈亮起之後,航天中心大屏幕一側的核心艙結構圖開始填色,表示核心艙內的氣密、氣壓等情況。
核心艙在地面已經抽成超低壓狀態,只有二十分之一個氣壓,系統啓動後,纔開始填充空氣提高氣壓。
外面,閃電02很快調整好姿勢,端起第二個箱子,放出本次任務的另一部分,接駁專用艙。
接駁專用艙主體接近正立方體,六個面中有四個面都有接駁口。另外兩個則面則是專爲太空設備設計的通用接口,包含能源、數據、管線等,之後可以接駁擴展能源陣列、液化空氣、水箱、電池箱、外接計算設備等一系列功能艙和補給艙。
而且四個正常接口裡一樣有通用接口裡的東西,是圍繞接駁體做的,並不是通用排列。
接駁艙沒有動力,閃電02也不用自己的機械臂動手,而是啓動艙外機器人把它慢慢推向核心艙。
接駁艙很重,看起來就是方塊加幾個有緩衝的圓型接駁口,爲了能在接駁四個艙的時候完成液體、氣體分流,以及本身的功能需求,它的艙體厚度比核心艙還大。
一米的距離,艙外機器人花了兩分鐘才把它懟上去。
這次接駁故意產生了一些偏差,以實驗接駁口的可靠性。
接駁口上有一些導軌和磁體,在一定誤差下可以自動復位,但是不是真的能復位,也要實際懟過才知道。
接駁完成,艙外機器人鬆開接駁艙,飛到接駁口處檢查。
“套嵌完整,接駁誤差小於0.1毫米。”
“啪啪啪!”大家鼓掌。
0.1毫米在玉劍山算的上不小的誤差,但是量的是兩個艙體間各點的距離,太空裡兩個各自都有幾十噸的傢伙碰在一起,沒有外部調整時就能達到這個精度,已經非常厲害。
這個系統的冗餘量很大,只要套嵌完整,既接駁環蓋住功能艙的環,各點誤差5毫米內就能保證氣密。這麼大的冗餘,主要是爲了防止人員操作時手賤把什麼東西卡在接駁環裡。
檢查過精度,艙外機器人回艙,閃電02裡又飛出個機器人,看起來就是個小號些的艙外機器人,兩個機械臂加個雞蛋。
它飛到接駁艙口等待指令。
航天中心裡也在等。
三分鐘,系統全綠。
“入艙觀察實驗開始。”
小號艙外機器人面對的二號接駁口,紅等轉爲黃燈,約十秒轉爲綠燈。
艙門開啓,沒有風把小號艙外機器人吹走,說明減壓區氣體回收率足夠高。
入艙,機器人按下關門按鈕,關門。
關門後牆上有液晶板表示氣壓狀態,過程比抽氣慢,花了三十秒達到1。
內門開啓,也沒有風,相當棒。
這時就能看到接駁艙內所有的空間,中心體空間是個3×3×3的立方體,四個角落裡有個架子,現在並沒有宇航服。中心體之外是內門和外艙門之間的減壓艙,空間比較小,長度2×2.2×2.2的區域,足夠兩個人穿着宇航服並排行動。
設計是很合理的,至於修士不穿宇航服開艙會不會死,以後總會有作死的來試。
因爲沒有重力,機器人在艙內也是飄着的,不過它這時就不用推進器了,而是用機械臂扒着牆邊的給人把手的凹槽移動。
總共四個接駁口,三個都是紅燈,只有一個綠的,而且綠色的字就寫着“核心艙”。
按下開門按鈕,內艙門並沒有關閉,直接開啓了艙門。
藉助類長方體帶來的空間優勢,仙宮一號核心艙的內部很闊氣,通道大小爲3.2米×2.6米,任意方向都能站直還很寬敞。工作區、生活區和睡眠區是分開的,不過並不是三段房間,比如睡眠區和洗手間,都是佔掉通道一半,這一節佔掉一半的部分把整個艙體分出幾個功能區。
“睡覺的地方很壓抑啊。”沈文劍提意見。
“我們也知道啊,可是箱子就這麼大,核心艙又需要辣麼多功能,只能做成這樣了。”
最後還是要怪核心艙功能覆蓋範圍太大,二、三十平方米或算做不到七十立方米的內部空間,要提供至少兩個人的生活、睡眠、健身甚至修行需求,確實比較緊張,等專用的居住艙上來就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