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來投奔劉邦。
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來,歡迎你來。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爲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爲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
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說,擔任都尉。
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陳平。
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所以說,劉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萬斤黃金交給你不用報銷;另外一方面他肚子裡極度地猜忌,只不過他猜忌得不動聲色。他的手
腕非常高明,這是一切所謂“有爲君主”的通例,也並非劉邦一人的“專利”。總而言之,劉邦是懂得領導藝術的,具備一個領導人的素質。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加以防範和控制,才能夠把當時天
下的傑出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一個優化組合,從而戰勝項羽,走向勝利。
風雲的目光從劉邦的身上緩緩移開,然後看向了在劉邦身邊的那個束髮青年。
這個人,風雲之前也見過,在霸王冢的時候,還跟他有過交戰,名將韓信。
在當時,風雲就已經知道了韓信是一個神將,如今風雲甚至都不用去看,就知道,韓信這個歷史上被稱之爲軍神級別的傢伙,肯定也是神將無疑了。
看到韓信的時候,風雲甚至都不用可以去思考,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一些有關於韓信的資料和信息,畢竟他太有名了。
韓信是漢王朝的開國功勳,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大漢王朝。
但韓信的結局並不好,立下大功,卻被殺身亡,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典型悲劇人物之一。
這不能只怪劉邦的薄情寡義,其實與韓信本人的性格有關。他性子太直,情緒太真,城府太淺,對政治太不敏感,纔是根本原因。韓信出身平民,家窮,長大成人後,既未被推選爲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連自己都養不活。他便經常到這家混一頓,明天到那一家蹭一碗飯吃,依靠他人餬口度日。
當時誰家都不寬裕,這樣的吃白食者,時間長了,沒有人不討厭他的。
他開始吃大戶,認爲當地的亭長是個小官,家裡應該富裕,就賴在他家吃閒飯,一吃就是幾個月。
這樣,亭長老婆不幹了。一天早上,亭長老婆做好早飯,立即就組織家人把飯吃完。等韓信來蹭飯時,就說飯吃完了。韓信看出她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你在人家這吃閒飯吃了幾個月,一頓飯不給你吃,就勃然大怒。看來,在韓信心裡,吃白食吃得心安理得、天經地義。
一次,一個老婦在河邊洗東西,見韓信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
韓信很感動,就對這位老大娘許諾:"吾必有以重報母。"我以後如果混好了,我會好好謝謝你的。老婦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聽到這話不但不高興,反而斥責起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你一個堂堂大男人,卻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
你纔給你吃食,難道是貪圖報答嗎?
估計,韓信當時一定是個大紅臉,羞愧死了。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故意想侮辱韓信。不過他幸虧侮辱了韓信,不然他也不會作爲屠戶的身份留名青史。
他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衆辱之道:"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爲他是個怯懦之人。
後人看韓信後來成名,就定論他是“小不忍而亂大謀”“識時務者爲俊傑”。如果不成名呢,那就是貪生怕死。事實上,當時,韓信確實沒有絲毫成名的跡象。
如果沒有亂世,估計韓信永遠就是一個被鄉人看不起的“小混混”。看來,亂世也有好處,可以讓烏雞變鳳凰。
陳勝、吳廣起義後,反秦起義被點燃,四處都是起兵打仗。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見老是混飯吃沒啥意思,就投奔了項梁。
開始,韓信在軍隊裡,默默無聞,毫無建樹。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都不予採納。韓信心灰意冷,看不到未來和希望。
劉邦入蜀後,韓信就離楚歸漢,不顯山,不露水。
有一次,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眼看就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急中生智,高聲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又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一交談,很是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就讓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並沒有發現他與衆不同的
地方。
一句話救了自己一條命。韓信,算是奇人。韓信很會投機,他見蕭何是劉邦身邊的紅人,就多次找機會接近蕭何。蕭何很有水平,發現韓信很有水平,就極力推薦給劉邦,希望劉邦委以重任。但劉邦卻沒有采納蕭
何的建議。
再後來,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實際上是項羽把劉邦排擠到漢中,有十多位將領看劉邦如此,就相約在夜裡逃亡。韓信就是其中之一。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這就是“月下追韓信”的著名典故。